MAC系统不再安全
现在什么电子产品最火?相信很多人给出的答案会是苹果iPad2。乔布斯再次带领苹果创造了奇迹,苹果系列产品:苹果电脑、iPhone、iPad、iPad2……都销售火热,苹果风潮在席卷全球,MAC系统用户数量大幅增加。
与此同时,针对苹果系统的恶意程序、 病毒木马 也愈发活跃起来,关于“MAC系统安全防护毫无漏洞,用户可以放心裸奔” 的说法正在被打破。而这其实是“规模经济”惹的祸。

现在的恶意攻击,其核心目的就是获取经济利益。而恶意攻击者在选择攻击目标时,不可或缺的一个标准就是需要目标群体具有一定规模。比如针对微软Windows系统持续不断的攻击,就是由于微软Windows具有庞大规模的用户群,其背后所蕴含的经济效益巨大。
而在早期,苹果电脑很美丽,但售价也很高。苹果产品的使用人群规模不大,其背后所蕴藏的经济效益不高。而今,乔布斯的又一次发威,竟然大大促进了苹果电脑的普及。君不见,马路上、地铁站、酒店里……经常有人手捧iPad,或游戏、或收发邮件、或工作。
苹果电脑威胁不断攀升
苹果电脑的用户数量在快速增加,规模经济效益开始显露。恶意攻击者自然也开始研制针对苹果系统的入侵工具:病毒、木马、恶意程序、欺诈电子邮件……。
虽然针对MAC系统的恶意程序在数量上还远不能和Windows系统下的病毒、木马相提并论,但同样的,适用于MAC系统的安全防护产品也少之又少。
MAC系统的安全问题已经凸显,针对MAC系统的病毒木马数量开始增长,针对MAC系统的安全防护产品却进展缓慢,此消彼长之下,MAC系统安全性愈发堪忧。
针对MAC系统的病毒木马早已有之,最后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典型的MAC系统病毒木马。
2004年,针对OS X的蠕虫病毒opener出现。系统感染后安全设置将失效,黑客可以使用远程安装控制工具实施破坏活动。
2006年,Leap-A病毒(也称Oompa-A病毒)出现。它利用iChat聊天程序在苹果电脑之间进行传播,会自动搜索iChat的联系人列表并向其中的好友发送信息。
2007年,名为InfoSec Sellout的安全组织表示成功开发了专门针对Mac OS X操作系统的蠕虫病毒。该病毒利用了苹果之前已经修补过的mDNSResponder漏洞,能影响到Mac OS X 10.4以上的操作系统。
同年,新型木马OSX.RSPlug.A来袭,用户在非法成人站点很容易遭到该木马的袭击,该程序不受用户设置的账户密码的限制,并能通过scutil指令改变Mac系统的DNS 服务器 设置,把用户牵引到钓鱼网站上。
2009年,新型的木马程序OSX/iWorkS-A会在Mac用户下载破解的iWork软件套装时传播。
2010年,“HellRTS”病毒能够伪装成iPhoto的组件进行传播,并试图在机器中开启后门以便黑客远程注入恶意代码。
MAC系统安全性的谈论就结束了,安全问题普遍存在而非孤立存在,我们不管应用什么系统,在什么时候上网都应该时刻保持警惕的意识。
【编辑推荐】
情感强度第一定律公式中的价值率高差和强度系数如何确定?
价值率高差:事物的价值率P与主体的中值价值率Po之差值,称为该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用△P来表示,即 △P = P—Po (2) 根据这个定义,又可理解为:当某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大于零时,主体就会扩大其作用规模或增加其价值资源投入量;相反,当某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小于零时,主体就会缩小其作用规模或增加其价值资源投入量。 由此可见,事物的价值率高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特性参量,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对该事物基本的“立场、态度、原则和行为取向”,决定着人对该事物的价值投入方式和投入规模,因而必然会反映了人的头脑中来,形成一种特定的主观意识——情感。 为此,对情感做出如下数学定义: 情感:人对事物的价值率高差△P所产生的主观反映值,定义为人对该事物的情感,用μ来表示。 情感发生的逻辑过程:当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大于零时,人通常会产生正向情感(如满意、愉快、信任等),价值率高差的绝对值越大,正向情感的强度就越大,从而诱导、调节和控制人的各种活动不断趋向于该事物,以不断扩大其作用规模,其结果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将会随着作用规模的增长而下降,正向情感的强度也随之下降;当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小于零时,人通常会产生负向情感(如失望、痛苦、顾虑等),价值率高差的绝对值越大,负向情感的强度就越大,从而诱导、调节和控制人的各种活动背离该事物,以不断缩小其作用规模,其结果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将会随着作用规模的缩小而上升,负向情感的强度也随之下降;当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等于零时,人通常不会产生情感,从而维持了事物原有的作用规模。 这里要注意的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并不是以等值函数的形式反映到人的情感强度之中,也不是以线性函数的形式反映到人的情感强度之中,也就是说,情感的强度并不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成正比。 八、情感强度三大定律 情感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值,虽然,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在根本上决定着人的情感强度,但在一般情况下,情感的强度并不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成正比,而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关系。 为了探索这种特殊的函数关系,首先了解一般意义的刺激与感受的生理过程及强度定律。 1、一般刺激感受的强度定律。 外界某种物理刺激或化学刺激可以引起人的相应感受器官的反映,而每一种感受器官只对一种或两种形式的能量特别敏感,如眼睛对于光能,耳朵对于声能,皮肤对于热能和机械能,舌头对于化学能等。 心理学指出,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服从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刺激强度的增加量与刺激强度之比值为一常数,即: △I/I=Km (3) 这个定律最初是从人的眼睛对光波的感受性研究中得出来的,以后又发现人的其它器官的刺激感受性也遵循这个定律,最后发现整个生物界的刺激感受性都遵循这个定律,因此韦伯定律实际上是一条基本的生物规律。 如果把这个定律进行数学变换,可得: 费希纳定律: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即: μ=KmlogI+C (4) 其中,Km,C为常数,μ为感觉强度,I为刺激强度。 选取一定的刺激强度单位,就可以使费希纳定律变换为: μ=Kmlog(1+I) (5) 由上式可以看出,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具有以下特点:⑴当I→0时,μ≈Km×I,即当刺激强度很小时(刺激强度靠近中心区域时),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近似地成正比,这样,人可以在最重要的刺激强度中心区域较为敏感地、准确地感知外界刺激的强度变化,以尽可能获取准确而详细的信息;⑵当I→∞时,μ≈KmlogI,即当刺激强度很大时(刺激强度远离中心区域时),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这样,人可以在不太重要的刺激强度区域也能对外界刺激的强度变化有所感受,只是感受的灵敏度较低,从而可以粗略而大范围地获取信息。 2、情感强度第一定律。 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主观反映,其发生过程实际上是人脑对于事物价值特性的刺激与感受的生理过程,它与一般意义的刺激与感受生理过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刺激信号不是事物的物理或化学特性,而是事物的价值特性,具体地讲就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 这种刺激信号往往是一种抽象化的、复合型的关系信号,它既可以是复合的色彩、形状、体积、重量、声音、图象等物理化学信号,也可以是语言与文字所组成的第二信号系统,这些复合型信号代表着事物的价值特性,而不是代表着事物的某种物理化学特性。 当事物的价值特性作用于或即将作用于人时,人脑将以一定的情感强度来感受它。 既然情感的产生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刺激与感受的生理过程,那么情感强度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的关系同样应该遵循“费希纳定律”,由此可得: 情感强度第一定律(即情感强度对数正比定律):情感强度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的对数成正比,即: μ=Kmlog(1+ΔP) (6) 其中,Km为强度系数,ΔP为价值率高差,μ为情感强度。 不难发现:当情感强度很小时,情感强度与价值率高差近似地成正比;当情感强度很大时,情感强度与价值率高差的对数成正比;当价值率高差为0时,情感强度亦为0;当价值率高差趋近于-1时,情感强度趋近于负无穷大。 3、情感强度第二定律。 由“使用价值边际效应规律”可知,事物的价值率高差随着事物的作用规模的增长而下降,再结合情感强度第一定律,可得: 情感强度第二定律(即情感强度边际效应定律):人对事物的情感强度随着人对该事物的作用规模的增长而下降。 其实,这个定律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就有人含糊地、不完整地提出来了。 德国经济学家戈森认为:“欲望强度或享乐程度会随着消费速度的增加而递减”。 英国经济学家边沁认为:“一个人占有的财产越多,他从增加的财产上所获取的幸福量越少”。 由于他们的观点都是以主观假设为前提,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严格的逻辑论证,因而长期被人们当作唯心主义的东西加以批判。 4、情感强度第三定律。 通常情况下,情感强度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量,这是因为:正向情感会驱使人不断向该事物增加价值投入规模,而使该事物的存在规模不断扩大,在“使用价值边际效应规律”的作用下,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将逐渐下降,人的正向情感也将随之下降;负向情感会驱使人不断减少价值投入规模,在价值率边际规律的作用下,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绝对值将逐渐下降,人的负向情感也将随之衰减。 总之,无论是正向情感,还是负向情感,都有一个随时间不断下降并趋于零的趋势。 可以证明(从略): 情感强度第三定律(即情感强度时间衰减定律):情感强度与持续时间成负指数函数关系,即: μ=μoexp(-ktT) (7) 其中,μ为情感强度,μo为初始情感强度,kt为衰减系数,T为持续时间。 从绝对意义上来说,任何情感都不会无限趋近于零,因为事物的价值率高差是一个由众多随机变量决定的随机函数,情感强度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随机函数。 这样,任何情感的强度一方面在“情感强度第三定律”的作用下不断趋于零,另一方面又在众多随机变量的扰动下不断偏离于零。 同理,在对情感进行数学定义后,就可以顺利地运用数学手段对情感进行并集运算、交集运算、合成运算、偏差性分析和差异性分析等。 九、情感与价值观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与价值观的联系在于: 1、两者都是主体对事物的价值特性的一种主观反映,情感是对事物价值特性的间接反映,而价值观是对事物价值特性的直接反映。 2、情感以价值观为认识的主导,价值观则以情感为认识的基础。 3、情感与价值观具有相同的层次结构,且每一个层次之间具有相同的逻辑关系。 4、在相对稳定的环境里,人的中值价值率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人的情感系统与价值观系统通常都是“平行”、“同向”地进行运动与变化的。 情感与价值观的区别在于: 1、情感是人对事物价值特性的相对性认识,而价值观是人对事物价值特性的绝对性认识。 2、情感需要以人的中值价值率为参考系,它会随着中值价值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价值观不需要任何参考系,它不会随着中值价值率的变化而变化。 3、人的情感在平时是处于“沉寂”状态的,以便于节省能量与价值的耗费,只有到了事物的价值率偏离主体的中值价值率时,人的情感才开始激发,而人的价值观则一直处于“觉醒”状态。 4、由于事物的实际价值率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人的情感通常是多变的;由于价值观所反映的事物的价值率通常是指正常的环境条件或平均的环境条件,因此人的价值观通常是相对稳定的。 5、人的行为驱动力是通过情感为直接诱因产生的,价值观不直接为主体的行为和思维活动提供驱动力,而是通过影响人的情感来间接地对行为驱动力产生作用。
村庄道路绿化的特点是什么啊?
种植高大的落叶乔木,容易成活,容易管护就行
多元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的区别
多元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的比较专业化与多元化是企业在经营战略上的两种不同选择。 专业化是指企业将所有的资源与能力集中于单一业务,以求增长发展;多元化又称多角化、多样化,多种经营,是指企业增加新的产品或事业部,向更广泛的业务领域拓展。 就定义来讲专业化与多元化似乎是两个相对独立或相互对立的经营战略。 但事实上专业化和多元化都是相对而言的,企业既可以从专业化走向多元化,也可以从多元化走向专业化。 专业化经营与多元化经营的利弊分析专业化经营和多元化经营都是企业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寻求生存发展的手段,只有正确了解专业化经营及多元化经营的特点,才能促使企业正确地选择其发展道路。 (一)专业化经营的优势与弊端1.专业化经营的优势。 (1)规模经济的实现。 专业化经营的核心要求就是将企业的资源优势集中投放到某一产业或产品领域,这样有助于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满足顾客需求。 (2)核心竞争力优势。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任何企业要想发展壮大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形成、强化和持续发展其核心竞争力是每个企业都孜孜以求的。 专业化经营的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专攻一点,不断创新,永远走在其所在领域的前列,并且提高该领域的进入门槛,有效阻挡竞争对手的进入。 例如英特尔就通过对奔腾系列产品不断更新,从而实现对CPU市场的独占;而微软则通过Windows视窗平台的不断研发和更新,从而实现对操作系统市场的垄断。 (3)目标市场优势。 专业化经营是一种在目标市场上风险较小的经营战略。 虽然单一市场上既定产品的需求数量有限,但由于企业对该行业熟悉,又拥有较成熟的资源和已经形成核心竞争力,这些都会保证企业稳定的规模经济收益,降低风险。 另外,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对本行业产品的技术创新,促进巾场消费,扩大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 2.专业化经营的弊端。 (1)抵抗风险能力较弱。 专业化企业生产产品的类型单一,资源过于集中在某一产业,因此,容易形成对某—产业市场的高度依赖,一旦该行业出现动荡或企业自身产品的竞争力减弱,企业将会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 (2)市场容量及技术的“瓶颈”问题。 企业如果只发展单一产业难免会使其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也会造成企业的富余资源闲置。 另外,由于企业只针对特定产品进行研发,而技术创新又是高投入、高风险的项目,因此,企业很容易因为某个开发项目的失败而陷入资金和经营的双重困境中。 (二)多元化经营的优势与弊端1.多元化经营的优势。 (1)分散风险。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产业升级和产品的新老更替越来越快,任何一个行业和一种产品都会从繁荣走向衰退。 实现多元化经营,可以丰富企业的产品线,将不同生命周期的产品组合在一起销售,避免由于单一产品过时或替代品的出现而引起的经营风险。 (2)资源利用优势。 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通过多元化投资可以产生内部化效应和协同效应,企业能够更广泛地整合自身的研究能力、生产能力、经营能力以及信誉等要素,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最大限度地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 (3)追逐利润优势。 企业发展的目的在于追逐最大化的利润,如果它的经营范围只局限于某个行业,那么它的利润自、然也就局限于该行业;与之相对应,如果企业能够进入多个行业,自然所取得的利润就来自多个行业,且不说新进入的行业一般都是利润较为丰厚的行业,就算某个行业出现了不景气的情况,企业仍然可以从其它的行业中取得利润。 2.多元化经营的弊端。 (1)规模经济的丧失。 多元化经营在某种程度上是以规模经济的代价换取企业经营风险的减小。 对于那些规模经济效果不明显的行业(技术含量和资金含量比较低),如简单的加工业,这种经营方略是值得的。 但是,对另一些行业规模经济效果明显的行业则不同,风险减小的获得收益不足以弥补规模经济丧失的损失,主要是一些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 随着产业的发展,竞争也越来越集中到技术和资金上,多元化经营使得企业在技术和资金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有的学者认为,这一点是多元化经营的最大弊端。 例如,中国的几家著名企业当初上市的时候其主营业务是十分突出的,比如海尔的品牌产品是冰箱,春兰是空调,长虹是彩电,但后来都纷纷多元化经营。 实际上这三家企业在关键技术上的投入都不够,其压缩机或集成电路块基本上都是进口的,这样做的后果是资产的大量浪费和市场的无序竞争。 国外企业如IBM、西门子、飞利浦等商业巨头也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2)经营管理费用的增加。 多元化经营要求企业管理者选择良好的多元化经营策略,以确保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各项产业的协调发展。 但实际上由于“x非效率”规律的作用,企业越是多元化,其机构设置就会越庞大,业务部门同决策部门以及业务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问题就会越突出。 (3)资金问题。 多元化经营使企业进入了新的业务领域,因此需要有巨额资金的支持。 任何企业要进入具有吸引力的行业,无不面临着“进入障碍”,这主要指该行业对资本、技术、原材料等的要求。 显然,大量的资金是克服这些障碍的必要条件。 而无论企业通过向银行借贷或利用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都会面临极大的压力。 另外,随着多元化的进行,相对来讲,企业的固定资产的比重会上升,企业所持有的流动资金会减少。 一旦遇到突发事件,企业的资金风险会增加。 总体来说,在专业化运作中,企业如果只拥有规模效益、分工效率及技术优势,就很难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另外,如果企业集中于某一业务领域,也会失去广泛的投资盈利机会。 在多元化运作中,企业可以捕捉到更多的投资机会,发展广泛的业务组合,做到“东边不亮西边亮”。 但多元化运作会导致资源在多项业务中被分摊,实践中更容易出现财务危机。 另外,相对于专业化经营,实施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组织稳定性较差,经营失控的可能性也较大。 据有关研究表明:从投资心理和资产的运作方面分析,人们倾向于多元化经营战略;而从市场竞争与管理控制方面分析,人们则更倾向于专业化经营战略。 由此可见,这两种经营模式各有利弊,如何选择,还要视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