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分库分表是解决大数据量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案。在实现分库分表时,需要考虑数据的垂直分表、水平分表和分库分表组合等策略,以及中间件的配置和管理。通过分库分表,可以提高MySQL数据库的扩展性和性能,以应对海量数据和高并发访问的需求,对于大型企业应用系统而言,分库分表是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通过合理的分库分表策略,可以将海量数据分散到多个数据库中,提高数据库的扩展性和性能。
“伏安法”测电阻与欧姆定律的区别。?
结合高考谈伏安法测电阻 王丽营 纵观近几年的实验题,题目年年翻新,没有一个照搬课本中的实验,全是对原有实验给予改造、改进、甚至创新,但题目涉及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仍然立足于课本实验。 实验题作为考查实验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在高考试题中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电学实验因其实验理论、步骤和完整性及与大学物理实验结合的紧密性,便成了高考实验考查的重中之重,电阻测量成为高考考查的焦点,伏安法测电阻是电阻测量最基本的方法,伏安法测电阻常涉及电流表内、外接法的选择与滑动变阻器限流、分压式的选择,前者是考虑减小系统误差,后者是考虑电路的安全及保证可读取的数据。 另外考题还常设置障碍让考生去克服,如没有电压表或没有电流表等,这就要求考生根据实验要求及提供的仪器,发挥思维迁移,将已学过的电学知识和实验方法灵活运用到新情景中去。 这样,就有效地考查了考生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本文结合今年的高考实验题(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就伏安法测电阻及其情景变式进行深入探讨,供广大师生参考。 一. 伏安法测电阻基本原理 1. 基本原理:伏安法测电阻的基本原理是欧姆定律 ,只要测出元件两端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即可由欧姆定律计算出该元件的阻值。 2. 测量电路的系统误差控制: (1)当 远大于 时,电流表内接;当临界阻值 时,采用电流表的内接;当采用电流表内接时,电阻测量值大于真实值,即 (如图1所示)。 (2)当 远小于 时,电流表外接;当临界阻值 时,采用电流表的外接;当采用电流表外接时,电阻的测量值小于真实值,即 (如图2所示)。 3. 控制电路的安全及偶然误差:根据电路中各元件的安全要求及电压调节的范围不同,滑动变阻器有限流接法与分压接法两种选择。 (1)滑动变阻器限流接法。 一般情况或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由于限流电路能耗较小,结构连接简单,应优先考虑限流连接方式。 限流接法适合测量小电阻或与变阻器总电阻相比差不多或还小,(如图3所示)。 图3 (2)测动变阻器分压接法。 若采用限流电路,电路中的最小电流仍超过用电器的额定电流时,必须选用滑动变阻器的分压连接方式;当用电器电阻远大于滑动变阻器总电阻值,且实验要求的电压变化范围较大(或要求测量多组实验数据)时,必须选用滑动变阻器分压接法;要求某部分电路的电压从零开始可连续变化时,须选用滑动变阻器分压连接方式(如图4所示)。 二. 伏安法测电阻基本情景变式 1. 无电流表。 根据伏安法测电阻的基本原理可知,无电流表时只要找到能够等效替代电流表的其他器材即可,比如: (1)已知电阻与理想电表并联替代电流表(如图5所示); (2)用已知内阻的电压表替代电流表(如图6所示); (3)无电表时的替代法(如图7所示); (4)无电流表时的半偏法(测量电压表内阻)(如图8所示)。 2. 无电压表。 根据伏安法测电阻的基本原理可知,无电压表时只要找到能够等效替代电压表的其他器材即可,比如: (1)已知电阻与理想电流表串联替代电压表(如图9所示); (2)无电压表时的等效替代法(如图10所示); (3)无电压表时的半偏法(测表头内阻)(如图11所示)。 3. 把实验题当作计算题处理。 (1)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列方程求解待测量; (2)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式 求解电阻。 在利用伏安法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只要测出外电路的电压变化量和电流的变化量(外电压的变化量始终等于内电压的变化量),就可以求出电源的内阻 。 三. 范例导引高考实验试题剖析 〔范例导引一〕(05年高考题)测量电源B的电动势E及内阻r(E约为4.5V,r约为1.5 )。 器材:量程3V的理想电压表,量程0.5A的电流表(具有一定内阻),固定电阻 ,滑动变阻器 ,电键K,导线若干。 (1)画出实验电路原理图。 图中各元件需用题目中给出的符号或字母标出。 (2)实验中,当电流表读数为I1时,电压表读数为U1;当电流表读数为I2时,电压表读数为U2。 则可求出E=__________,r=_________。 (用I1、I2、U1、U2及R表示) 解析:本题是常规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实验的情景变式题,本题与课本上实验的区别是电源电动势大于理想电压表的量程,但题目中提供的器材中有一个阻值不大的固定电阻,这就很容易把该情景变式题“迁移”到学过的实验上。 把固定电阻接在电源的旁边,把它等效成电源的内阻即可(如图12所示),把电压表跨接在它们的两侧,显然,“内阻增大,内电压降落增大”,电压表所测量的外电压相应减小,通过定量计算,符合实验测量的要求。 这样,一个新的设计性实验又回归到课本实验上。 <1>实验电路原理图如图13所示; <2>根据 ,对于一个给定的电源B的电动势E及内阻r是一定的,I和U都随滑动变阻器 的改变而改变,只要改变 的阻值,即可测出两组I和U数据,列方程组得: 解(1)(2)方程组可得 注:也可直接用欧姆定律的变式 求内阻r。 本题所提供的理想电压表量程小于被测电源电动势,需要学生打破课本实验的思维和方法定势,从方法上进行创新,运用所提供的器材创造性地进行实验设计。 〔范例导引二〕(04年高考实验题)用以下器材测量一待测电阻 的阻值(900-1000 ); 电源E,具有一定内阻,电动势约为9.0V; 电压表V1,量程1.5V,内阻 ; 电压表V2,量程5V,内阻 ; 滑线变阻器R,最大阻值约为100 ; 单刀单掷开关S,导线若干。 (1)测量中要求电压表的读数不小于其量程的 ,试画出测量电阻 的一种实验电路原理图(原理图中的元件要用相应的英文字母标注)。 (2)根据你所画的电路原理图在所给的实物上画出连线。 (实物图略) (3)若电压表V1的读数用U1表示,电压表V2的读数用U2表示,则由已知量和测得量表示 的公式为 ____________。 解析 1. 画实验电路原理图 (1)测量方法的选定。 本题提供了两只电压表,在没有电阻箱和定值电阻的情况下,不能用替代法和等效测量法,只能用伏安法测量。 (2)推断电路接法。 在选用伏安法测量后,提供的电压表中必定有一只电压表要做电流表使用。 由于待测电阻 的阻值范围在900-1000 之间,而电压表V1,内阻 ,电压表V2,内阻 ,待测电阻阻值与电压表内阻阻值比较接近,不存在 明显关系,所以“电流表”内接和“电流表”外接应该都是可行的。 (3)角色定位。 <1>将电压表V2作为电流表使用,实验电路原理图如图14所示,该情况下,r1与 并联的最小电阻 , 串联总电阻 。 按题设要求电压表V1的读数不小于其量程的 。 从电压的角度考虑,降落在电压表V1上的电压降应不低于 , 并联再与 串联,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分配: 若电压表V2上的电压降能达到3.0V,即能满足题设的读数不小于其量程的 的要求。 要想电路中电压值恰当,只要将电路接成分压电路,图14所示电路能满足试题要求。 同理,如果把电压表V1当作电流表使用,接成14所示电路,将不行。 <2>将电压表V1作为电流表使用,实验电路可接成电流表内接法,如图15所示,电压表V1与待测电阻 串联,串联的电阻为 ,由于电压表V2与电压表V1和待测电阻串联后并联,故 ,所以 ,这个读数能使电压表V1的指针超过满偏的 。 由上述分析和计算,两个电压表的读数均不低于其量程的 ,要想满足上述条件,电路也要接成分压电路,图15所示电路能满足试题要求。 同理,如果把电压表V2当电流表使用,接成15所示电路,也将不行。 2. 实物连接(略) 3. 测电阻 的表达式 <1>按图14所示接法,设测量时电压表V1、V2的示数分别为 , , 而 ,解得 。 <2>按图15所示接法,设测量时电压表V1、V2的示数分别为U1、U2,有 成立,故 。 〔范例导引三〕(00年高考实验题)从下表中选出适当的实验器材,设计一电路来测量电流表A1的内阻r1,要求方法简捷,有尽可能高的测量精度,并能测得多组数据。 (1)在虚线方框中画出电路图,标明所用器材的代号。 器材(代号)规格 电流表(A1) 电流表(A2) 电压表(V) 电阻(R1) 滑动变阻器(R2) 电池(E) 电键(K) 导线若干量程10mA,内阻r1待测(约40 ) 量程500 ,内阻r2=750 量程10V,内阻r3=10k 阻值约1000 ,作保护电阻用 总电阻约50 电动势1.5V,内阻很小 (2)若选测量数据中的一组来计算r1,则所用的表达式为r1=_____________,式中各符号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 解析:(1)电流表本身读数可测得电流,若用电压表V测电压,由于A1两端最大电压为 ,故电压表的量程太大,不可取,故只能用电流表A2作电压表用,其量程为 ,因需多测几组数据,电源电路必须用分压电路,作出实验电路图如图16所示。 (2)合上电键K两表读数分别记为I1、I2,则 。 这里用来测量电压的不是电压表,而是电流表,它与被测的电流表A1并联。 实际上,它是通过比较A1、A2两表的电流,进而来比较两电流表的内阻大小关系,即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来进行实验。 近几年的高考中,实验命题不再局限于课本,出现了一些利用教学大纲所列的实验的原理、方法、器材重新组合的实验考题;同时,编制了一些半开放的试题,运用一些简单的、设计性的实验来考查考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迁移能力。 因此,考生必须掌握好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并能独立地完成考试大纲中所列的实验,善于总结实验过程应用的物理原理和实验方法,进而应用学过的原理和方法去创新设计实验,处理与实验相关的问题。 目录 乔治·西蒙·欧姆 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全电路欧姆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简述:在同一电路中,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欧姆定律。 [编辑本段]乔治·西蒙·欧姆欧姆(1787年—1854年)是一个天才刻苦很勤奋的研究者。 欧姆第一阶段的实验是探讨电流产生的电磁力的衰减与导线长度的关系,其结果于1825年5月在他的第一篇科学论文中发表。 在这个实验中,他碰到了测量电流强度的困难。 在德国科学家施威格发明的检流计启发下,他把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库化扭秤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设计了一个电流扭力秤,用它测量电流强度。 欧姆从初步的实验中发出,电流的电磁力与导体的长度有关。 其关系式与今天的欧姆定律表示式之间看不出有什么直接联系。 欧姆在当时也没有把电势差(或电动势)、电流强度和电阻三个量联系起来。 在欧姆之前,虽然还没有电阻的概念,但是已经有人对金属的电导率(传导率)进行研究。 欧姆很努力,1825年7月,欧姆也用上述初步实验中所用的装置,研究了金属的相对电导率。 他把各种金属制成直径相同的导线进行测量,确定了金、银、锌、黄铜、铁等金属的相对电导率。 虽然这个实验较为粗糙,而且有不少错误,但欧姆想到,在整条导线中电流不变的事实表明电流强度可以作为电路的一个重要基本量,他决定在下一次实验中把它当作一个主要观测量来研究。 在以前的实验中,欧姆使用的电池组是伏打电堆,这种电堆的电动势不稳定,使他大为头痛。 后来经人建议,改用铋铜温差电偶作电源,从而保证了电源电动势的稳定。 1826年,欧姆用上面图中的实验装置导出了他的定律。 在木质座架上装有电流扭力秤,DD是扭力秤的玻璃罩,CC是刻度盘,s是观察用的放大镜,m和m为水银杯,abba为铋框架,铋、铜框架的一条腿相互接触,这样就组成了温差电偶。 A、B是两个用来产生温差的锡容器。 实验时把待研究的导体插在m和m两个盛水银的杯子中,m和m成了温差电池的两个极。 欧姆准备了截面相同但长度不同的导体,依次将各个导体接入电路进行实验,观测扭力拖拉磁针偏转角的大小,然后改变条件反复操作,根据实验数据归纳成下关系:x=q/(b+l)式中x表示流过导线的电流的大小,它与电流强度成正比,A和B为电路的两个参数,L表示实验导线的长度。 1826年4月欧姆发表论文,把欧姆定律改写为:x=ksa/ls为导线的横截面积,K表示电导率,A为导线两端的电势差,L为导线的长度,X表示通过L的电流强度。 如果用电阻l=l/ks代入上式,就得到X=a/I这就是欧姆定律的定量表达式,即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电势差成正比而与电阻成反比。 为了纪念欧姆对电磁学的贡献,物理学界将电阻的单位命名为欧姆,以符号Ω表示。 电阻的单位欧姆简称欧。 1欧定义为:当导体两端电势差为1伏特,通过的电流是1安培时,它的电阻为1欧。 一个导体的电阻R不仅取决于导体的性质,它还与工作点的温度有关。 对于有些金属、合金和化合物,当温度降到某一临界温度T°C时,电阻率会突然减小到无法测量,这就是超导电现象。 导体的电阻与温度有关。 一般来说,金属导体的电阻会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电灯泡中钨丝的电阻。 半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很大,温度稍有增加电阻值即会减小很多。 通过实验可以找出电阻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利用电阻的这一特性,可以制造电阻温度计(通常称为“热敏电阻温度计”)。 [编辑本段]部分电路欧姆定律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公式:I=U/R其中:I、U、R——三个量是属于同一部分电路中同一时刻的电流强度、电压和电阻。 由欧姆定律所推公式:串联电路:I总=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U总=U1+U2(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的总和)R总=R1+R2+......+RnU1:U2=R1:R2并联电路:I总=I1+I2(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的和)U总=U1=U2 (并联电路中,各处电压相等)1/R总=1/R1+1/R2I1:I2=R2:R1R总=R1·R2\(R1+R2)R总=R1·R2·R3:R1·R2+R2·R3+R1·R3即1/R总=1/R1+1/R2+……+1/RnI=Q/T 电流=电荷量/时间 (单位均为国际单位制)也就是说:电流=电压/ 电阻或者 电压=电阻×电流『只能用于计算电压、电阻,并不代表电阻和电压或电流有变化关系』欧姆定律通常只适用于线性电阻,如金属、电解液(酸、碱、盐的水溶液)。 [编辑本段]全电路欧姆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其中E为电动势,r为电源内阻,内电压U内=Ir,E=U内+U外适用范围:纯电阻电路闭合电路中的能量转化:E=U+IrEI=UI+I^2RP释放=EIP输出=UI纯电阻电路中P输出=I^2R=E^2R/(R+r)^2=E^2/(R^2+2r+r^2/R)当 r=R时 P输出最大,P输出=E^2/4r (均值不等式)功率与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例题1.由欧姆定律导出的电阻计算式R=U/I,以下结论中,正确的为A、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则导体的电阻越大B、 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则导体的电阻越小C、 导体的电阻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反比D、导体的电阻值等于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2、一个导体两端加有电压为6V时,通过它的电流大小为0.2A,那么该导体的电阻为 Ω,若两端的电压为9V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为 A。 若电路断开,那么通过导体的电流为 A。 此导体的电阻为 Ω。 3、 一个导体两端的电压为15V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为3A,若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加3V,那么此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它的电阻分别为A 0.6A 5Ω B 3.6A 5ΩC 3.6A 1Ω D 4A 6Ω4、一只电阻当其两端电压从2V增加到2.8V时,通过该电阻的电流增加了0.1A,那么该电阻的阻值为A 8Ω B 20ΩC 28Ω D 18Ω5、一个定值电阻阻值为20Ω,接在电压为2V的电源两端。 那么通过该电阻的电流是 A。 若通过该电阻的电流大小为0、15A,则需要在电阻两端加上 V的电压。 6、有甲、乙两个导体,甲导体的电阻是10Ω,两端电压为3V;乙导体电阻是5Ω,两端电压为6V。 那么通过两导体的电流A I甲=6V/10Ω=0.6A I乙=3V/10Ω=0.3AB I甲=3V/10Ω=0.6A I乙=6V/5Ω=0.3AC I甲=6V/5Ω=1.2A I乙=6V/10Ω=0.6AD I甲=3V/10Ω=0.3A I乙=3V/5Ω=0.6A [编辑本段]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在通电导线中取一圆柱形小体积元,其长度ΔL,截面积为ΔS,柱体轴线沿着电流密度J的方向,则流过ΔS的电流ΔI为:ΔI=JΔS由欧姆定律:ΔI=JΔS=-ΔU/R 由电阻R=ρΔL/ΔS,得:JΔS=-ΔUΔS/(ρΔL)又由电场强度和电势的关系,-ΔU/ΔL=E,则:J=1/ρ*E=σE(E为电场强度,σ为电导率)
四害相关知识与防治方法有哪些?

蚊、蝇、鼠、蟑螂等害虫滋生于湿热环境,用易传播疾病,干扰人们的根据不同环境、不同季节、不同密度,使用不同及药剂。 家居、办公室您是否发现各种各样的家用杀虫剂,其实有时并不能杀灭烦扰您的害虫?因为这些害虫已在您的家居某处大量繁殖,它们对一般的药物产生了抗药性。 此是,就只有专业的杀虫、灭鼠公司才能将它们进行全面彻底的解决。 除了家居外,办公室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之一,“病态大厦综合症”已于多年前被广泛重视:污秽不堪的地毯,长期缺乏清洁的通风系统,洗手间和食物储存的地方,均是害虫及细菌繁殖的重点地带。 别以为每天例行的清洁已经足够,其实这只能清除表面的污垢,而定期全面性的清洁及害虫行动才能彻底地把非常隐蔽的污渍和害虫匿处理行彻底剿除! “四害”,即老鼠、苍蝇、蚊子、蟑螂。 它们对人危害极大,不仅偷吃粮食,毁坏衣物,骚扰人们休息,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人们传播多种疾病。 如鼠疫、勾体病、出血热、肝炎、痢疾、霍乱、疟疾、登革热,等等。 因此,消灭四害是预防疾病、保障人的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重大举措。 怎样灭鼠?灭鼠,我们通常采用毒鼠、挖洞和防鼠等方法。 下面着重介绍毒鼠即药物灭鼠。 灭鼠药分两大类:一类为急性灭鼠药,另一类为慢性灭鼠药。 急性灭鼠药如氟乙酰胺、毒鼠强、鼠立死等属国家禁用的剧毒药,他们对鼠作用速度快,但对人、家禽、牲畜极不安全,易造成二次中毒甚至三次中毒,又没有特殊解毒剂,中毒后死亡率极高。 因此,在选择灭鼠药时切忌购买这类急性灭鼠药,以免发生人畜中毒死亡事故。 一般采用安全、高效的慢性灭鼠药,如杀鼠迷、敌鼠钠盐、溴敌隆等。 通常可用小麦、稻谷、碎玉米等原料作诱饵。 不宜用熟食做诱饵,更不能用饼干、方便面等,以免被人误食。 毒饵必须选用一般食品不用的深蓝或黑色作为警告色。 灭鼠可选用成品毒饵。 在居室内和周围,毒饵沿墙根放置,或投于鼠洞口及鼠类活动场所,在室外可沿田埂等处布放。 每隔3-5米放置,应投药5-7个晚上,毒饵可间断投饵,仅在第1和第4晚投饵2次,必要时第8晚再补投一次。 投饵次日应注意检查前一晚消耗的量,吃完处加倍,吃过但未消耗尽的要补至原量。 ?怎样灭蝇?苍蝇幼虫主要孳生在人畜(禽)粪便、腐败动(植)物类、垃圾以及动物分泌物等物质上。 消灭苍蝇的关键是环境治理,即尽可能清除这些孳生物质,同时采用化学药物等手段进行杀灭。 常用的药物灭蝇方法有以下几种:?(一)空间喷雾这是一种快速灭成蝇的方法。 通常采用手动喷雾器、超低容量喷雾器或市售气雾罐。 常用药剂有0.3-0.5%残杀威、0.1%-0.5%氯菊酯、0.005%溴氰菊脂等。 用量一般每立方米为0.5-1毫升。 (二)滞留喷洒这是一种特效的灭蝇方法。 主要用于厕所、禽畜圈等多蝇场所,常喷洒药剂于门窗、墙面、天花板等蝇类停落处。 常用药剂有1%马拉硫磷、1.5%-2%杀螟松,用量为每平方米200毫升,药效可达1-2月。 0.0125%-0.025%溴氰菊酯(凯素灵)、0.1%-0.05%顺式氯氰菊酯(兴棉宝),用量为每平方米50-100毫升,药效可达3-4个月。 (三)毒蝇绳灭蝇这是利用家蝇喜欢停留在绳索等悬挂物上的习性而采用的一种灭蝇方法。 将直径2-4毫米的棉(麻)绳或布条等用药剂浸泡后晾干,裁成1-2米左右,悬挂在室内天花板下,距地面2.0-2.5米。 一般每10平方米挂2-3条即可。 可供浸泡的杀虫剂有10%-25%倍硫磷或马拉硫磷乳油、1%-2%氯菊酯乳剂、1%-1.25%溴氰菊酯乳剂、0.2%氯氰菊酯乳剂等。 ?怎样灭蚊?蚊子幼虫孳生在不同水体中,因此灭蚊最有效的措施是控制水体中蚊子幼虫的孳生,特别要注意清除庭院内外的瓶罐、花盆内的积水,从而降低居住环境周围蚊虫的密度。 同时,要辅以化学药物予以杀灭。 目前常用的药物灭蚊方法有以下几种:?(一)空间喷雾使用手动喷雾器或市售气雾罐将杀虫药液均匀喷洒于空间,直接作用于虫体,能快速杀灭蚊虫。 如用0.3%敌敌畏乳液、0.4%氯菊酯乳液。 居室内可用气雾罐灭蚊,一般15平方米的房间,空间喷雾5-10秒即可。 喷雾后关闭门窗30分钟,灭蚊效果更好。 (二)滞留喷洒将杀虫药液均匀洒在室内墙壁和天花板等处,蚊虫停落其表面接触足够药物后就会中毒死亡。 (三)药物浸泡蚊帐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蚊帐,可起到防蚊灭蚊双重作用,该方法尤其适用于蚊传疾病流行区。 常用药剂有2.5%溴氰菊酯可湿性粉剂、5%顺式氯氰菊酯可湿性粉剂和10%氯菊酯乳油,其用量分别为每平方米25毫克(蚊帐面积,下同)、每平方米40毫克和每平方米500毫克。 操作步骤是先测量每顶蚊帐的吸水量,然后按用量称取药剂,溶解于水中,将蚊帐浸泡其中,吸水后晾干即可使用。 对门帘、纱窗等也可以作类似处理,其药效可达3-6个月,甚至更长。 (四)熏杀灭蚊还可用蚊香、电热蚊香片、液体蚊香、灭蚊烟纸片、烟雾弹等。 这类利用散发烟雾灭蚊的药剂最好在环境密闭的条件下使用,效果更为理想。 ?怎样灭蟑螂?蟑螂在夜间活动,喜欢选择室内温暖、潮湿、食物丰富和多缝隙的隐蔽处栖息。 常用的药物灭蟑螂方法有:?(一)滞留喷洒常用药剂有凯素灵(2.5%溴氰菊酯可湿性粉剂),稀释80-100倍;兴棉宝(5%顺式氯氰菊酯可湿性粉剂),稀释80-100倍;拜力坦(20%残杀威乳油),稀释30倍。 这些药剂按每平方米40-50毫升进行滞留喷洒。 施药时应重点喷洒蟑螂经常活动与栖息的场所,尤其是缝隙;(二)毒饵这是一种经济、简便、有效的灭蟑螂方法,特别适用于不宜喷洒药剂的场所,气味和污染相对要小。 市售蟑螂毒饵一般为颗粒状、粉状或块状,有的装在自制毒饵盒内。 使用时将其放置在厨房、食品柜等蟑螂栖息出没地方。 为便于收集和防潮,最好将毒饵放在瓶盖里定点布放。 投放毒饵应注意“少量多点”,1克毒饵可放5个点,每平方米用0.5-1.0克药,并根据消耗情况及时补充。 如果使用量大也可自配,如用3%敌百虫5克,红糖20克,炒面粉75克,将敌百虫、红糖分别用适量水溶解,混合后与炒面粉混匀加少量糊精,揉成颗粒后即可应用。
C++中的排序法有哪些??查找法又有哪些??
概述 内排序的方法有许多种,按所用策略不同,可归纳为五类:插入排序、选择 排序、交换排序、归并排序和分配排序。
其中,插入排序主要包括直接插入排序和希尔排序两种;选择排序主要包括直接选择排序和堆排序;交换排序主要包括气(冒)泡排序和快速排序。
排序分类 ◆稳定排序:假设在待排序的文件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记录具有相同的关键字,在用某种排序法排序后,若这些相同关键字的元素的相对次序仍然不变,则这种排序方法是稳定的。
其中冒泡,插入,基数,归并属于稳定排序,选择,快速,希尔,堆属于不稳定排序。
◆就地排序:若排序算法所需的辅助空间并不依赖于问题的规模n,即辅助空间为O(1),则称为就地排序。
冒泡排序 已知一组无序数据a[1]、a[2]、……a[n],需将其按升序排列。
首先比较a[1]与a[2]的值,若a[1]大于a[2]则交换两者的值,否则不变。
再比较a[2]与a[3]的值,若a[2]大于a[3]则交换两者的值,否则不变。
再比较a[3]与a[4],以此类推,最后比较a[n-1]与a[n]的值。
这样处理一轮后,a[n]的值一定是这组数据中最大的。
再对a[1]~a[n-1]以相同方法处理一轮,则a[n-1]的值一定是a[1]~a[n-1]中最大的。
再对a[1]~a[n-2]以相同方法处理一轮,以此类推。
共处理n-1轮后a[1]、a[2]、……a[n]就以升序排列了。
优点:稳定;缺点:慢,每次只能移动相邻两个数据。
选择排序 冒泡排序的改进版。
每一趟从待排序的数据元素中选出最小(或最大)的一个元素,顺序放在已排好序的数列的最后,直到全部待排序的数据元素排完。
选择排序是稳定的排序方法(很多教科书都说选择排序是不稳定的,但是,完全可以将其实现成稳定的排序方法)。
n个记录的文件的直接选择排序可经过n-1趟直接选择排序得到有序结果:①初始状态:无序区为R[1..n],有序区为空。
②第1趟排序在无序区R[1..n]中选出关键字最小的记录R[k],将它与无序区的第1个记录R[1]交换,使R[1..1]和R[2..n]分别变为记录个数增加1个的新有序区和记录个数减少1个的新无序区。
……③第i趟排序第i趟排序开始时,当前有序区和无序区分别为R[1..i-1]和R(1≤i≤n-1)。
该趟排序从当前无序区中选出关键字最小的记录 R[k],将它与无序区的第1个记录R交换,使R[1..i]和R分别变为记录个数增加1个的新有序区和记录个数减少1个的新无序区。
这样,n个记录的文件的直接选择排序可经过n-1趟直接选择排序得到有序结果。
优点:移动数据的次数已知(n-1次);缺点:比较次数多。
插入排序 插入排序:已知一组升序排列数据a[1]、a[2]、……a[n],一组无序数据b[1]、b[2]、……b[m],需将二者合并成一个升序数列。
首先比较b[1]与a[1]的值,若b[1]大于a[1],则跳过,比较b[1]与a[2]的值,若b[1]仍然大于a[2],则继续跳过,直到b[1]小于a数组中某一数据a[x],则将a[x]~a[n]分别向后移动一位,将b[1]插入到原来a[x]的位置这就完成了b[1]的插入。
b[2]~b[m]用相同方法插入。
(若无数组a,可将b[1]当作n=1的数组a)优点:稳定,快;缺点:比较次数不一定,比较次数越多,插入点后的数据移动越多,特别是当数据总量庞大的时候,但用链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shell排序 由希尔在1959年提出,又称希尔排序(shell排序)。
已知一组无序数据a[1]、a[2]、……a[n],需将其按升序排列。
发现当n不大时,插入排序的效果很好。
首先取一增量d(d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