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数据库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存储方式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应用系统中。在数据库设计与管理中,关系模型是一种常见而实用的数据组织方式,它能够有效地解决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等问题,也是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核心之一。本文将介绍,包括关系、属性、域、主键、外键、实体、关系代数等。
一、关系
关系是指一个实体与属性间的一种数学联系。在关系模型中,关系可以看作是一个二维表,由行和列组成。其中每一行代表一个实体,每一列代表一个属性。关系表可以用一个名称来标识,如“学生表”、“课程表”等。
关系中的数据都以值的形式呈现,可以是数值、文本、时间等。通常,一个关系由多个属性组成,属性可以描述实体的各个方面。例如,在学生表中,可以有学号、姓名、性别、年龄等属性。
二、属性
属性是关系中的一个列,用于描述具体实体所具有的特征或性质。属性可以是数值、文本、日期等数据类型,也可以是复杂的数据类型,如图像、音频等。属性值在一个关系中是唯一的,每一个属性都有一个名称来表示其含义。例如,在学生表中,学号、姓名、性别、年龄等都是该表的属性。
三、域
四、主键
主键是关系中的一个属性或属性组合,它能唯一地标识实体中的每一个实体。主键具有唯一性、不可重复性和最小性等特性。在一个关系中,只能有一个主键。如学生表中的学号,它能够唯一地标识出一个学生,因此可以作为该表的主键。
五、外键
外键是关系中的一个属性或属性组合,它用于建立不同关系之间的联系。外键与另一个关系中的属性相关联,表示两个关系之间的引用或依赖关系。在关系模型中,只有具有参照完整性的外键才能建立有效的关联关系。例如,在一个学生选课系统中,学生表和课程表之间可以建立一对多的关系,其中课程表中的课程号作为学生表中的外键,用于表示该学生所选的课程编号。
六、实体
实体是指在数据中具有独特性质的一个基本对象。在关系模型中,实体可以看作是关系的一行,用于描述一个具体的对象。例如,在学生表中,每一行数据代表一个学生,是该实体的一个实例。
七、关系代数
关系代数是一种基于数学符号和逻辑表达式的形式化语言,用于描述和实现关系型数据库的操作。关系代数包含一组基本操作,包括选择、投影、并、交、差和连接等,这些操作可用于查询、更新、删除和插入等操作。关系代数是数据库设计与管理的基础,能够有效地提高数据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关系模型是数据库设计和管理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以二维表的形式呈现数据,使用主键、外键、实体等概念建立表与表之间的联系。关系代数作为形式化语言,提供操作关系型数据库的基本方法,能够提高数据的管理和查询效率。熟悉关系模型的基础概念,对于进行数据库设计和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相关问题拓展阅读:
什么是关系型数据库
关系型数据库
,是指采用槐友了
关系模型
来组织数据的数据库,其以行和列的形式存储数据,以便于用户理解,关系型数据库这一系列的行和列被称为表,一组表组成了数据库。
用户通过查询来检索数据库中的数据,而查询是一个用于限定数据库中某些区域的执行代码。关系模型可以简单理解为二维表格模型,而一个关系型数据库就是由二维表及其之间的关系组成的一个数据组织。
关系型
数据库设计
的过程可大体分为四个时期七个阶段。
存储结构:关系型数据库按照结构化的方法存储数据,每个数据表都必须对各个字段定义好(也就是先定义好表的结构),再根据表的结构存入数据,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由于数据的形式和内容在存入数据之前就已经定义好了,所以整个数据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都比较高,但带来的问题就是一旦存入数据后,如果需要修改数据表的结构就会十分铅没槐困难。
扩展资料:
关系型数据库相比其他模型的数据库而言。有着察伏以下优点:
1、容易理解:关系模型中的二维表结构非常贴近逻辑世界,相对于网状、层次等其他模型来说更容易理解。
2、使用方便:通用的SQL语言使得操作关系型数据库非常方便,只需使用SOL语言在逻辑层面操作数据库,而完全不必理解其底层实现。
3、易于维护:丰富的完整性(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的完整性)大大降低了
数据冗余
和数据不一致的概率。
百度百科-关系型数据库
百度百科-关系型数据库结构
关系型数据库简介关系型数据库以行和列的形式存储数据,以便于用户理解。这一系列的行和列被称为表,一组表组成了数据库。用户用查询(Query)来检索数据库中的数据。一个Query是一个用于指定数据库中行和列的SELECT语句。关系型数据库通常包含下列组件:客户端应用程序(Client)数据库 服务器 (Server)数据库(Database)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SQL)Client端和Server端的桥梁,Client用SQL来象Server端发送请求,Server返回Client端要求的结果。现在流行的大型关系型数据库有IBM DB2、IBM UDB、oracle、SQL Server、SyBase、Informix等。关系型数据库并不是唯一的高级数据库模型,也完全不是性能更优的模型,但是关系型数据库确实是现今使用最广泛、最容易理解和使用的数据库模型。大多数的企业级系统数据库都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的概念是掌握数据库开发的基础,所以本节的问题也成为.NET面试中频繁出现的问题之一。所涉及的知识点关系型数据库的概念关系型数据库的优点分析问题关系型数据库的概念所谓关系型数据库,是指采用了关系模型来组织数据的数据库。关系模型是在1970年由IBM的研究员E.F.Codd博士首先提出,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关系模型的概念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逐渐成为数据库架构的主流模型。简单来说,关系模型指的就是二维表格模型,而一个关系型梁前山数据库就是由二维表及其之间的联系组成的一个数据组织。下面列出了关系模型中的常用概念。关系:可以理解为一张二维表,每个关系都具有一个关系名,就是通常说的表名。元组:可以理解悔谨为橡中二维表中的一行,在数据库中经常被称为记录。属性:可以理解为二维表中的一列,在数据库中经常被称为字段。域:属性的取值范围,也就是数据库中某一列的取值限制。关键字:一组可以唯一标识元组的属性。数据库中常称为主键,由一个或多个列组成。关系模式:指对关系的描述,其格式为:关系名(属性1,属性2,…,属性N)。在数据库中通常称为表结构。关系型数据库的优点关系型数据库相比其他模型的数据库而言,有着以下优点:容易理解:二维表结构是非常贴近逻辑世界的一个概念,关系模型相对网状、层次等其他模型来说更容易理解。使用方便:通用的SQL语言使得操作关系型数据库非常方便,程序员甚至于数据管理员可以方便地在逻辑层面操作数据库,而完全不必理解其底层实现。易于维护:丰富的完整性(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的完整性)大大降低了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的概率。近几年来,非关系型数据库在理论上得到了飞快的发展,例如:网状模型、对象模型、半结构化模型等。网状模型拥有性能较高的优点,通常应用在对性能要求较高的系统中;对象模型符合面向对象应用程序的思想,可以完美地和程序衔接,而不需要另外的中间转换组件,例如现在很多的O\R Mapping组件;半结构化模型随着XML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半结构化的数据库模型。但是,凭借其理论的成熟、使用的便捷以及现有应用的广泛,关系型数据库仍然是系统应用中的主流方案。
数据库关系模型的概念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数据库关系模型的概念,数据库中关系模型的基础概念,什么是关系型数据库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香港服务器首选树叶云,2H2G首月10元开通。树叶云(www.IDC.Net)提供简单好用,价格厚道的香港/美国云服务器和独立服务器。IDC+ISP+ICP资质。ARIN和APNIC会员。成熟技术团队15年行业经验。
请问计算机二级考试内容是什么?

一、总体要求1.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2.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掌握中文Windows 98的使用方法。 3.了解计算机网络及因特网(Internet)的初步知识,掌握因特网的简单使用方法。 4.了解计算机安全知识,掌握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常识。 5.了解多媒体计算机的初步知识,掌握Windows环境的多媒体操作。 二、测试范围与考核要求(一)计算机基础知识1.了解:⑴计算机的概念、发展、类型、特点及其应用领域;⑵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⑶计算机中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和数据库语言的概念。 2.掌握:⑴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⑵二进制数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⑶计算机系统的组成;⑷CPU、存储器以及输入输出设备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3.重点掌握:⑴微机的基本组成及软、硬件的基本概念;⑵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数据的存储单位,字符、汉字及编码;⑶不同进制数制之间的转换。 (二)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使用1.了解:⑴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分类;⑵Windows 98中使用DOS程序的方法;⑶Windows 98 的特点、功能、配置、运行环境;⑷显示器、日期与时间的设置,打印机的安装。 2.掌握:⑴操作系统的组成、文件、目录、盘符和路径的概念;⑵鼠标的基本操作;⑶资源浏览,磁盘的格式化和复制;⑷应用程序的运行和退出。 3.重点掌握:⑴Windows 98“开始”按钮、“任务栏”、图标等的使用;⑵文件和文件夹的创建、移动、删除、复制、更名及设置属性等操作;⑶中文输入法的安装、删除、选用和屏幕显示,汉字输入;⑷窗口、菜单、对话框和“回收站”的基本操作。 (三)计算机网络的初步知识1.了解:⑴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分类和组成;⑵网络协议的概念与作用;⑶Windows 98所提供的网络功能。 2.掌握:⑴因特网基础知识;⑵接入因特网,从因特网上下载文件等操作。 3.重点掌握:⑴Web的概念与网上信息浏览;⑵申请电子邮箱、编写电子邮件、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 (四)计算机安全与计算机病毒的防治1.了解:⑴计算机安全的概念;⑵微型计算机的工作环境;⑶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知识。 2.掌握:⑴计算机病毒的防范与清除;⑵网络上“防火墙系统”的作用。 (五)多媒体计算机初步1.了解:⑴多媒体的概念;⑵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组成;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三、考试试题类型、题型比例及试卷总题数本部分考试试题类型为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 二级(FoxPro)考试大纲一、总体要求FoxPro是目前广为流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和FoxPro2.6以前版本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正确地应用本语言编写程序、调试程序。 二、测试范围与考核要求(一)数据库管理的基本知识1.了解:(1)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发展;(2)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概念。 2.掌握:(1)数据模型;(2)FoxPro系统性能参数;(3)文件类型;(4)关系运算。 3.重点掌握:(1)FoxPro命令格式;(2)数据类型(常量、变量、运算符、表达式);(3)范围表示。 (二)数据库的基本操作1.了解:数据库的结构文件。 2.掌握:(1)数据库在不同工作区的打开与关闭;(2)数据库文件的复制。 3.重点掌握:(1)对数据库结构的操作,包括建立数据库结构、修改数据库结构、显示数据库结构;(2)对数据库记录的操作,包括数据库记录的录入与修改、删除与恢复、添加与插入、记录的替换;(3)对数据库文件的操作,包括数据库文件的浏览。 (三)数据库文件的组织、检索与统计1.了解:(1)VIEW窗口;(2)RQBE窗口。 2.掌握:数据库文件的精确检索与模糊检索。 3.重点掌握:(1)数据库记录指针的定位;(2)数据库文件的排序;(3数据库文件的索引(单一索引文件的建立与修改、结构化复合索引文件的建立)及主索引文件的确定;(4)数据库文件的检索及对应的函数;(5数据的统计与运算(记录个数的统计、数值求和、计算平均值、汇总分类、统计运算等)。 (四)多数据库操作命令1.了解:数据库文件的更新。 2.掌握:(1)数据库文件间的关联;(2)数据库文件间的连接。 3.重点掌握:(1)工作区及其操作;(2)不同工作区的数据操作。 (五)FoxPro程序设计1.了解:(1)屏幕格式与报表输出;(2)命令运行中的环境设置;(3)子程序、过程与过程文件;(4)自定义函数。 2.掌握:(1)格式输入输出命令;(2)全局变量与局部变量;(3)数组与数据库文件间的数据传递;(4)命令菜单设计。 3.重点掌握:(1)命令文件的建立、修改与运行;(2)程序设计的基本控制语句(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及其结构嵌套;(3)数组。 (六)辅助设计工具了解:(1) 屏幕设计器;(2) 菜单生成器;(3) 报表生成器。 (七)FoxPro的常用函数了解:状态测试函数。 掌握:(1)数值运算函数;(2)字符处理函数;(3)日期和时间函数;(4)常用类型转换函数。
国家计算机二级access上机考试怎么考,考哪些内容?
考纲如下: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CCESS考试大纲 二级(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考试大纲 公共基础知识 基本要求 1. 掌握算法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基本数据结构及其操作。 3. 掌握基本排序和查找算法。 4. 掌握逐步求精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5. 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应用相关技术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 6. 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知识,了解关系数据库的设计。 考试内容 一、基本数据结构与算法 1. 算法的基本概念;算法复杂度的概念和意义(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 2. 数据结构的定义;数据的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数据结构的图形表示;线性结构与非线性结构的概念。 3. 线性表的定义;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及其插入与删除运算。 4. 栈和队列的定义;栈和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及其基本运算。 5. 线性单链表、双向链表与循环链表的结构及其基本运算。 6. 树的基本概念;二叉树的定义及其存储结构;二叉树的前序、中序和后序遍历。 7. 顺序查找与二分法查找算法;基本排序算法(交换类排序,选择类排序,插入类排序)。 二、程序设计基础 1. 程序设计方法与风格。 2. 结构化程序设计。 3.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对象,方法,属性及继承与多态性。 三、软件工程基础 1. 软件工程基本概念,软件生命周期概念,软件工具与软件开发环境。 2. 结构化分析方法,数据流图,数据字典,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3. 结构化设计方法,总体设计与详细设计。 4. 软件测试的方法,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测试用例设计,软件测试的实施,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 5. 程序的调试,静态调试与动态调试。 四、数据库设计基础 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 2. 数据模型,实体联系模型及E-R图,从E-R图导出关系数据模型。 3. 关系代数运算,包括集合运算及选择、投影、连接运算,数据库规范化理论。 4. 数据库设计方法和步骤: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相关策略。 考试方式 1. 公共基础知识的考试方式为笔试,与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的笔试部分合为一张试卷。 公共基础知识部分占全卷的30分。 2. 公共基础知识有10道选择题和5道填空题。 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 基本要求 1. 具有数据库系统的基础知识。 2. 基本了解面向对象的概念。 3. 掌握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原理。 4. 掌握数据库程序设计方法。 5. 能使用Access建立一个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 考试内容 一、 数据库基础知识 1. 基本概念: 数据库,数据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类和对象,事件。 2. 关系数据库基本概念: 关系模型(实体的完整性,参照的完整性,用户定义的完整性),关系模式,关系,元组,属性,字段,域,值,主关键字等。 3. 关系运算基本概念: 选择运算,投影运算,连接运算。 4. SQL基本命令: 查询命令,操作命令。 5. Access系统简介: (1)Access系统的基本特点。 (2)基本对象:表,查询,窗体,报表,页,宏,模块。 二、数据库和表的基本操作 1. 创建数据库: (1)创建空数据库。 (2)使用向导创建数据库。 2. 表的建立: (1)建立表结构:使用向导,使用表设计器,使用数据表。 (2)设置字段属性。 (3)输入数据:直接输入数据,获取外部数据。 3. 表间关系的建立与修改: (1)表间关系的概念:一对一,一对多。 (2)建立表间关系。 (3)设置参照完整性。 4. 表的维护: (1)修改表结构:添加字段,修改字段,删除字段,重新设置主关键字。 (2)编辑表内容:添加记录,修改记录,删除记录,复制记录。 (3)调整表外观。 5. 表的其他操作: (1)查找数据。 (2)替换数据。 (3)排序记录。 (4)筛选记录。 三、查询的基本操作 1. 查询分类: (1)选择查询。 (2)参数查询。 (3)交叉表查询。 (4)操作查询。 (5)SQL查询。 2. 查询准则: (1)运算符。 (2)函数。 (3)表达式。 3. 创建查询: (1)使用向导创建查询。 (2)使用设计器创建查询。 (3)在查询中计算。 4. 操作已创建的查询: (1)运行已创建的查询。 (2)编辑查询中的字段。 (3)编辑查询中的数据源。 (4)排序查询的结果。 四、窗体的基本操作 1. 窗体分类: (1)纵栏式窗体。 (2)表格式窗体。 (3)主/子窗体。 (4)数据表窗体。 (5)图表窗体。 (6)数据透视表窗体。 2. 创建窗体: (1)使用向导创建窗体。 (2)使用设计器创建窗体:控件的含义及种类,在窗体中添加和修改控件,设置控件的常见属性。 五、报表的基本操作 1. 报表分类: (1)纵栏式报表; (2)表格式报表。 (3)图表报表。 (4)标签报表。 2. 使用向导创建报表。 3. 使用设计器编辑报表。 4. 在报表中计算和汇总。 六、页的基本操作 1. 数据访问页的概念。 2. 创建数据访问页: (1)自动创建数据访问页。 (2)使用向导数据访问页。 七、宏 1. 宏的基本概念。 2. 宏的基本操作: (1)创建宏:创建一个宏,创建宏组。 (2)运行宏。 (3)在宏中使用条件。 (4)设置宏操作参数。 (5)常用的宏操作。 八、模块 1. 模块的基本概念: (1)类模块。 (2)标准模块。 (3)将宏转换为模块。 2. 创建模块: (1)创建VBA模块:在模块中加入过程,在模块中执行宏。 (2)编写事件过程:键盘事件,鼠标事件,窗口事件,操作事件和其他事件。 3. 调用和参数传递。 4. VBA程序设计基础: (1)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 (2)VBA编程环境:进入VBE,VBE界面。 (3)VBA编程基础:常量,变量,表达式。 (4)VBA程序流程控制:顺序控制,选择控制,循环控制。 (5)VBA程序的调试:设置断点,单步跟踪,设置监视点。 考试方式 1. 笔试:90分钟,满分100分,其中含公共基础知识部分的30分。 2. 上机操作:90分钟,满分100分。 上机操作包括: (1)基本操作。 (2)简单应用。 (3)综合应用。 这里有模拟题1:指定教材: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大纲:3:历年真题:4:模拟题:5;上机注意事项以及辅导:*********** 补充: 那就上书店买两本辅导才料吧,那个效果来的快。 *********** ---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三级考试大纲(网络技术) 基本要求 1、具有计算机软件及应用的基本知识。 2、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 3、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工作原理。 4、掌握Internet的基本应用知识。 5、掌握组网、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等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基本知识。 6、了解网络技术的发展。 7、掌握计算机操作并具有C语言编程(含上相调试)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基本知识 1、计算机系统组成。 2、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知识。 3、多媒体的基本概念。 4、计算机应用领域。 二、操作系统 1、操作系统的基础概念、主要功能和分类。 2、进程、线程、进程间通信的基本概念。 3、存储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的主要技术。 4、典型操作系统的使用。 三、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 2、数据通信技术基础。 3、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的基本概念。 4、广域网、局域网与城域网的分类、特点与典型系列。 5、网络互连技术与互连设备。 四、局域网应用技术 1、局域网分类与基本工作原理。 2、高速局域网。 3、局域网组网方法。 4、网络操作系统。 5、结构化布线技术。 五、Internet基础 1、Internet的基本结构与主要服务。 2、Internet通信协议——ICP/IP。 3、Internet接入方法。 4、超文本、超媒体与Web浏览器。 六、网络安全技术 1、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 2、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 3、网络安全策略。 4、加密与认证技术。 5、防火墙技术的基本概念。 七、网络应用:电子商务 1、电子商务基本概念与系统结构。 2、电子商务应用中的关键技术。 3、浏览器、电子邮件及Web服务器的安全特性。 4、Web站点内容的策划与推广。 5、使用Internet进行网上购物。 八、网络技术发展 1、网络应用技术的发展。 2、宽带网络技术。 3、网络新技术。 九、上机操作 1、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 2、熟练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基本技术、编程和调试。 3、掌握与考试内容相关的上机应用 考试方式 一、笔试:120分钟 二、上机考试:60分钟 其他 三级考试大纲(PC技术) 基本要求 1、具有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基础知识。 2、熟悉80X86微处理器的结构、原理及其宏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3、掌握个人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逻辑组成和物理结构。 4、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原理、配置及其维护管理。 5、熟悉个人计算机常用外部设备的性能、原理及结构。 考试内容 一、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特点,计算机分类,PC机的组成与性能评测。 2、数值信息在计算机内的表:整数的表示和运算,实数(浮点数)的表示和运算。 3、文字信息与文本在计算机内的表示:西文字符的编码,汉字的输入码、国标码、机内码,汉字的输出,通用编码字符集与Unicode。 4、多媒体技术基础:数字声音的类型,波形声音与合成声音,图像、图形的特点与区别,图像、图形和视频信息在计算机内的表示。 5、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分类和组成。 数据通信的基本原则,网络体系结构与TCP/IP协议,因特网与IP地址,计算机局域网初步。 二、微处理器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1、微处理器的一般结构:寄存器组,存储器管理,总线时序,工作模式及典型系统配置。 2、Pentium微处理器的功能与结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寄存器组,工作模式及存储器管理,中断管理,总路时序。 3、80X86系列微处理器指令系统:指令格式与编码,寻址方式,指令系统。 4、80X86宏汇编语言的程序设计:顺序、分支及循环程序设计,子程序设计、ROMBIOS中断调用和DOS系统功能调用。 三、PC机组成原理与接口技术 1、PC机的逻辑组成与物理结构:主板与芯片组,超组I/O芯片,主板BIOS等。 2、系统叫线的功能与工作原理,ISA总线和PCI局部总线。 3、主存储器的组成与工作原理:ROM和RAM,内存条与主存储器工作原理,Cache存诸器。 4、输入输出控制:I/O寻址方式与I/O端口地址,程序控制I/O方式,中断控制I/O方式,DMAI/O控制方式。 5、外设接口:串行接口,并行接口,SCSI接口,USB和IEEE-1394。 四、Windows操作系统的功能与原理 1、操作系统的功能,类型和Windows98的体系结构,WindowsAPI与DLL的基本概念。 2、Windows的处理机管理:Windows虚拟机,Windows虚拟机管理程序,Windows的进程调度技术。 3、Windows的存储管理:Windows的内存结构与管理,Windows的虚拟内存。 4、Windows的文件管理:Windows的文件系统结构,磁盘的存储结构,FAT16和FAT32。 5、Windows的设备管理:虚拟设备驱动程序,通过驱动程度与小型驱动程序,即插即用与配置管理,电源管理,打印子系统等。 6、Windows的网络通信功能:Windows的网络组件,程序网络与通信,分布式组件对象模型DCOM,Windows中的Internet组件。 7、Windows的多媒体功能:Windows对多媒体文件与设备的支持,Windows的多媒体组件,Windows的媒体播放器。 8、Windows的配置、管理与维护:安装与启动,注册表,系统配置与管理,系统性能监视和优化,故障诊断。 9、PC机的安全与病毒防范:计算机安全的一般概念,PC机病毒及其防范。 五、PC的常用外围设备 1、输入设备:键盘,鼠标器,笔输入设备,扫描仪,数码相机,声音输入设备及MIDI输入设备。 2、输出设备:CRT显示器,液晶显示器与显示控制卡;针式打印机、激光印字机与喷墨打印机;绘图仪;MIDI音乐合成、3D环绕声生成与音箱;视频输出设备。 3、外存储器;软盘存储器;硬盘存储器的组成、原理与性能指标,活动硬盘,磁盘阵列;磁带存储器;光盘存储器的原理与分类,CD—ROM,CD—R和CD—RW,DVD光盘存储器。 4、PC机连网设备:Modem,ISDN与PC机的接入,ADSL接入,有线电视网与Cable Modem,局域网组网设备(以太网卡与集线器),无线接入技术。 六、上机操作 1、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 2、熟练掌握80X86宏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技术、编程和调试。 3、掌握与考试内容相关的知识的上机应用。 考试方式 一、笔试:120分钟 二、上机考试:60分钟 三级考试大纲(信息管理技术) 基本要求 1、具有计算机软件及应用的基础知识。 2、掌握软件工程方法,具有软件开发的基本能力。 3、掌握数据库基本原则,熟悉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方法。 4、掌握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熟悉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 5、掌握计算机操作并具有C语言编程(含上机调试)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基本知识 1、计算机系统组成和应用领域。 2、计算机软件基础知识。 3、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和应用。 4、计算机网络及应用基础。 5、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 二、软件工程 1、软件工程基本概念。 2、结构化分析,数据流图、数据字典、软件需求说明。 2、结构化设计,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结构图、模块设计。 4、结构化程序设计。 5、软件测试,测试方法、技术和用例。 6、软件质量控制,软件文档。 7、软件工程技术发展。 三、数据库 1、数据库基本概念。 2、关系数据模型。 3、结构化查询语言SQL。 4、数据库管理系统。 5、数据库设计方法、步骤。 6、数据库开发工具。 7、数据库技术发展。 四、信息管理 1、信息管理基本概念。 2、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发展过程。 3、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功能和构成。 4、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内容、策略和方法。 5、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功能和构成。 6、办公信息系统的概念、功能、构成和工具。 7、信息管理技术发展。 五、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1、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方法的步骤和内容。 2、企业系统规划方法的基本过程和作用。 3、战略数据规划方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 4、原理化方法的策略和应用。 5、方法论的发展。 六、上机操作 1、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 2、熟练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基本技术、编程和调试。 3、掌握与考试内容相关的知识的上机应用。 考试方法 一、笔试:120分钟 二、上机考试:60分钟 三级考试大纲(网络技术) 基本要求 1、具有计算机软件及应用的基本知识。 2、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 3、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工作原理。 4、掌握Internet的基本应用知识。 5、掌握组网、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等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基本知识。 6、了解网络技术的发展。 7、掌握计算机操作并具有C语言编程(含上相调试)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基本知识 1、计算机系统组成。 2、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知识。 3、多媒体的基本概念。 4、计算机应用领域。 二、操作系统 1、操作系统的基础概念、主要功能和分类。 2、进程、线程、进程间通信的基本概念。 3、存储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的主要技术。 4、典型操作系统的使用。 三、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 2、数据通信技术基础。 3、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的基本概念。 4、广域网、局域网与城域网的分类、特点与典型系列。 5、网络互连技术与互连设备。 四、局域网应用技术 1、局域网分类与基本工作原理。 2、高速局域网。 3、局域网组网方法。 4、网络操作系统。 5、结构化布线技术。 五、Internet基础 1、Internet的基本结构与主要服务。 2、Internet通信协议——ICP/IP。 3、Internet接入方法。 4、超文本、超媒体与Web浏览器。 六、网络安全技术 1、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 2、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 3、网络安全策略。 4、加密与认证技术。 5、防火墙技术的基本概念。 七、网络应用:电子商务 1、电子商务基本概念与系统结构。 2、电子商务应用中的关键技术。 3、浏览器、电子邮件及Web服务器的安全特性。 4、Web站点内容的策划与推广。 5、使用Internet进行网上购物。 八、网络技术发展 1、网络应用技术的发展。 2、宽带网络技术。 3、网络新技术。 九、上机操作 1、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 2、熟练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基本技术、编程和调试。 3、掌握与考试内容相关的上机应用 考试方式 一、笔试:120分钟 二、上机考试:60分钟 三级考试大纲(数据库技术) 基本要求 1、掌握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软件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应用知识、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 2、掌握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基本知识并能熟练应用。 3、掌握并能熟练运用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 4、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关系数据模型、关系数据理论和关系数据库系统,掌握关系数据语言。 5、掌握数据库设计方法,具有数据库设计能力。 了解数据库技术发展。 6、掌握计算机操作,并具有用C语言编程,开发数据库应用(含上机调试)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基础知识 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应用领域。 2、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知识。 3、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 4、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 二、数据结构与算法 1、数据结构、算法的基本概念。 2、线性表的定义、存储和运算。 3、树形结构的定义、存储和运算。 3、排序的基本概念和排序算法。 4、检索的基本概念和检索算法。 三、操作系统 1、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主要功能和分类。 2、进程、线程、进程间通信的基本概念。 3、存储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的主要技术。 4、典型操作系统的使用。 四、数据库系统基本原理 1、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系统的构成。 2、数据模型概念和主要的数据模型。 3、关系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关系操作和关系代数。 4、结构化查询语言SQL。 5、事务管理、并发控制、故障恢复的基本概念。 五、数据库设计和数据库应用 1、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 2、数据库设计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3、数据库应用开发工具。 4、数据库技术发展。 六、上机操作 1、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 2、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基本技术、编程和调试。 3、掌握与考试内容相关的知识的上机应用。 考试方法 一、笔试:120分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