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你身边物联网的隐私安全! (关心你身边物品的句子)

教程大全 2025-07-09 03:37:28 浏览

要说物联网发展的最大掣肘,恐怕是非安全问题莫属了。我们常常能听到“黑客入侵心脏起搏器”“黑客隔空打开酒店密码锁”“黑客破解车联网”等等耸人听闻的消息,最近日本甚至还批准了相关法案,允许政府工作人员监管物联网设备,将物联网安全纳入到国家安全规划中。

在物联网安全问题上,谷歌在最近推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项目——一种名为Adiantum(铁线蕨)的新加密方式,在谷歌安全博客上,甚至将这种密码学上的创新形容成“下一个十亿级别的加密技术”。

谷歌提出的解决方案,究竟能改变多少物联网安全的现状,在物联网安全的沃土中,还给谷歌留下多少开垦的空间呢?

已经称王的AES,为什么不适用于物联网了?

在讨论Adiantum之前,我们需要弄明白,在物联网出现之前,我们的平板、手机一类的产品都是如何保证自身安全的?

一般来说,被安卓产品应用最广的存储加密模式是“AES”——高级加密标准。这种在密码学中被称为Rijndael加密法的加密模式,在2000年左右被美国联邦政府公开向学界征集“海选”,并经过层层攻击考验登上C位,取代了以往由IBM提出的DES加密标准。比起DES标准,AES的一个重要进步就是以轻量级的算力提供更有保障的加密,让当时的设备不再需要将更多的硬件成本投入在加密上。

于是王朝更迭,AES取代DES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加密标准一哥,Intel在设计芯片时甚至还专门为AES运算留出了一块分区。

一种加密标准的普及过程通常是这样的:越来越多终端设备应用上该标准,导致底层芯片也会做出配合的设计(这一过程也能够逆向进行),最终演变成该标准应用成本降低,大家都一起用。

那么为什么AES标准到物联网上就不灵了呢?

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和AES时代不同,物联网体系中很多终端根本称不上IT设备,也就不存在所谓适配某一标准的底层设计了。

同时即使AES在设计上极大的提升了性价比,但即使是对于当前的一些智能手机来说,仍然是不堪加密算法的重负。例如在低端智能手机、手环等产品上应用很广的ARM Cortex-A7芯片,就无力支持AES,导致应用这一芯片的设备体验并不令人满意,打开应用程序时常常反应迟缓。

那么对于设备更小、对计算响应速度要求更高的物联网设备来说,自然也不适用于当下的AES标准。

物联网加密的空白画纸,谷歌只点下一个墨点儿

毫不夸张地说,物联网发展带来的,是一次让加密标准重新来过的机会。

很显然,谷歌是想依靠Android系统的开源优势,来进一步实现对更多标准的把控,甚至增加自己在硬件芯片设计上的话语权:物联网设备使用我的系统是大概率事件,如果我能提供一套适配性更强加密标准,不仅有利于普通设备物联化、智能化的进程推进,同样会影响到未来谷歌可能推出的芯片,以及AIot的计算平台结构。

这样看来谷歌的新加密标准,几乎是非出不可了。

应运而生的Adiantum,从技术根源上就抛弃了原本的AES模式,选择了另一种密码“ChaCha”,利用哈希算法加密生成随机数后,再进行哈希解密。这种加密模式和AES最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计算资源的调用上,即使没有特殊芯片的支持,Adiantum仅通过CPU资源也能实现高速计算。在类似ARM Cortex-A7这样的芯片上,Adiantum的加密解密速度要比AES快了5倍。

这种加密模式的出现意味着两件事:第一,加密将不再是物联网芯片降低成本的牵绊;第二,对于PC、智能手机等IT设备的芯片设计还可以继续优化。

当加密问题被解决,本来就对芯片要求不高的物联网设备可以放心大胆的应用上一些廉价的老款芯片,降低设备物联网的成本。而不再需要留出AES空间的PC、手机芯片,也可以再多塞进几个“XPU”来提升性能。

不过作为一种刚刚出世的新加密算法,Adiantum还有漫长的挑战王者之路,谷歌开发者表示虽然自己认为Adiantum的安全性已经足够,但也欢迎各位白帽子前来挑战。和当年联邦政府“强推”AES不同,谷歌作为企业推出一种加密算法,能否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软硬件生态的全力配合,恐怕还是二话。

所以不管从何种角度来说,Adiantum都还只是谷歌埋下的一枚棋子,是物联网加密空白画纸上的一粒墨点。

闭环生态上的开源表演

当然谷歌并不是提出解决物联网安全的唯一角色,终端的加密也并不是维护物联网安全的唯一路径。在通信技术、云端、API接口包括法律法规层面都需要多线进行,如此看来,谷歌最适合的模(jing)仿(zheng)对(dui)象(shou)应当是非微软莫属。

和谷歌一样,微软有着应用广泛的操作系统作为基础优势、有云服务供应能力,并且在人工智能技术上颇具高度。

而在物联网安全上,微软打造了一套更封闭生态:基于Linux推出定制化的微控制芯片、云端安全服务Azure Sphere和操作系统Azure Sphere OS,从芯片、云和操作系统一整条完整的物联网运行链上维护安全。并且利用起深度学习技术来模拟自动化攻击,来提供安全问题的自动化监测和修复。

如此看来,谷歌如果在物联网安全领域继续巩固优势,下一步所做的很可能就是将Android系统进行针对物联网应用的优化,推出支持Adiantum控制芯片,再在云端完成闭环。

不过目前的趋势是,谷歌和微软都在闭环的布局上做着开源的事。拿微软的Azure Sphere的安全服务来说,除了支持自己的云服务外,同样支持AWS、谷歌云、甲骨文、IBM等等供应商的服务。而谷歌的Adiantum加密,除了在Android系统上测试外,也在物联网设备常常应用的Linux系统上进行了测试。

近几年来,我国的智能家居产业发展十分迅猛,无数智能家居产品不断涌现。带摄像头的扫地机器人、负责监控家里小孩或宠物的监护器……越来越多的智能家居设备进入家庭,这些产品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和快捷的同时其安全性一直令人担忧。最近央视报道了家庭摄像头遭入侵,个人隐私被“直播”事件,一时间,智能家居的信息安全性问题猝不及防地撞入视野。

家电设备智能化和网络化已成大势所趋,不能因为不安全就完全抛弃,因噎废食。那么在使用智能家居产品时我们应该如何来保护自己的隐私呢?

1. 选择大品牌

我们在购买智能家居设备时,应尽可能选择大品牌和大厂商生产的正规产品。对于一些小公司、新公司的产品要慎重,毕竟一般小公司在经验、技术方面要欠缺一些。

2. 及时更新设备

目前没有哪个应用软件保证是绝对安全的,软件的安全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改进。于是及时的程序更新是确保家庭自动化设备在最简单的攻击中保持安全的关键一步。

3. 摄像头不要对着隐私区域

家里安装摄像头尽量避免正对卧室、浴室等隐私区域,时常检查角度是否有变化。同时建议大家在家的时候将一些没必要的智能家居设备切断电源关闭,离家以后再开启。

4. 密码不要过于简单,常更换

对于这些智能家居设备刚安装的时候要及时常设密码,设置用户名和密码不要过于简单,同时建议大家定期更换密码。

关心你身边物联网的隐私安全!

5. 注意路由器的安全性

路由器是家庭的数字通道,选择安全稳定的路由器是必须的,一旦路由器被网络攻击者控制,其就能轻松地访问你网络中的所有智能家电设备,于是就会发生家用摄像头“自主”转动起来、智能电视“自动”开机等诡谲现象,另外建议大家尽量关闭无线路由器的WPS功能,目前很多WiFI密码破解工具都是利用WPS 的机制漏洞,实现无线密码的破解。

不可否认智能家居产品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过度的担心,甚至是对智能家居产生什么抵触情绪。我们可以杞人忧天,但不能因噎废食。毕竟手机、电脑等设备也是可以被攻击破解的,没有绝对的安全,只要厂商重视安全问题,在硬件层面进行安全加密,同时保持技术的研发更新和进步,用户加强预防,相信就能很好规避这个问题。


大数据云计算就业前景怎么样?

目前大数据和云计算在技术体系上已经趋于成熟,正处在落地应用的初期阶段,相对于大数据来说,云计算技术的落地应用已经初具规模。 云计算的应用目前正在经历从IaaS向PaaS和SaaS发展,在用户分布上也逐渐开始从互联网企业向广大传统企业过渡,未来的市场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云计算领域的相关岗位涉及到三大方面,其一是云计算平台研发;其二是云计算平台应用开发;其三是云计算运维,这些岗位的整体人才需求数量还是比较大的。 大数据领域的人才需求主要围绕大数据的产业链展开,涉及到数据的采集、整理、存储、安全、分析、呈现和应用,岗位多集中在大数据平台研发、大数据应用开发、大数据分析和大数据运维等几个岗位。 最后,虽然大数据和云计算各有不同的关注点,但是在技术体系结构上,都是以分布式存储和分布式计算为基础,所以二者之间的联系也比较紧密。 另外,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三者之间的联系也比较紧密,未来物联网将是整合多个技术(包括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场景,应该重点关注一下。

安全防御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网络安全市场的发展和ICT市场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网络安全的成熟度也随着ICT市场发展逐渐成熟。 全球权威咨询机构IDC在2007年提出以云计算、大数据、社交和移动四大支柱技术为依托的“第三平台” 概念,以第三平台为基础,将全球ICT市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试点创新、倍增创新、智能创新。

今天,第三平台技术已经进入到倍增创新的阶段,成为企业IT系统的基础。 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被行业所关注,并且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于各行各业。 未来,进入“智能创新”阶段,在超复杂性规模化环境中,人工智能的成熟度将呈现指数级增长,人工智能在网络安全的领域也将会产生更多的创新。

在过去的两年里,伴随着ICT的高速发展,全球的恶意移动软件攻击的数量增加了将近一倍;在我国,漏洞的数量也逐年递增。 究其原因,其主要在于数字化转型带来了IT资产价值的大幅提升,导致黑产为获利而加大各种网络攻击行为。 根据IDC在亚太地区的一项调研,当网络攻击发生时,只有17%企业可以使用自动化工具,实时的进行威胁处理,而其他的绝大多数的企业难以高效处理网络攻击事件。 因此,未来企业需要的是自动化的处理、快速的检测、快速的响应,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将会在此间发挥巨大的作用。

新技术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也会为黑产所利用。 近些年来,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得这些技术和基础设施可以作为企业业务系统的资源,极大的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但是,它们也为黑产进行网络攻击提供了技术支撑,例如,云计算的大量运算能力可能会被用来发起DDoS攻击;会有一定比例的海量物联网终端可能被黑客控制做为“肉鸡”;人工智能技术也可能被用于自动化攻击工具的开发,形成AI黑客机器人。 在这种情况下,依赖人工去处理大量的攻击事件是不现实的。 因此,未来网络安全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制造AI防御机器人对抗AI黑客机器人进行防御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20年前,由于IT架构极简,企业进行网络安全建设往往是简单选择一些合规产品,如防火墙、入侵检测、日志分析等。 今天,企业的IT系统已经广泛的部署在云计算环境中,基础设施环境越发复杂,仅仅依靠这些产品已经不足以识别、发现、处置复杂的安全风险。 根据IDC研究,未来,企业所选择的网络安全技术将向大数据分析、AI、认知方向发展,具体包括:自动响应、开发安全计划、调查、探索、威胁诱捕等等新的安全技术。

根据IDC的调研,全球网络安全市场需求仍然不断快速增长。 IDC预测,到2022年,60%的安全运营中心的初级分析师,将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持续提高其工作效率,并提升其运营的安全水平。 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安全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紧密结合,互相处促进,逐渐成熟。 人工智能也将成为网络安全产业未来发展必备的关键技术。

5 G网络全称?

5G网络,全称则是第五代网络通信技术。 对比上一代的第四代网络通讯技术,5G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仅速度是4G网络的十倍以上,还有着非常先进的物联网功能。 据有关数据显示,5G网络下载一部1GB的电影,最快只需要6秒钟。 这个速度就连目前的宽带网络都是比不上的。 5G网络对比宽带和Wi-Fi有哪些好处?首当其冲的就是速度问题了,下载一部1GB电影只需要几秒钟的速度,目前可以说任何人家里的宽带都达不到这个速度吧。 其次就是方便问题,大家都知道,Wi-Fi是有范围的,哪怕你买一些非常高端的路由器,他也最多覆盖几层楼的范围。 然而5G网络则不同,等5G网络正式商用,那不管你是在家里还是在户外,哪怕是去一些地下停车场之类的低信号地区,也是可以使用的。 我们再也不用拘泥于在一个小空间里才能享受高速上网了。 最后就是安全问题,前段时间,网上曝光一种名为“探针”的小程序,可以借助在公共Wi-Fi里窃取用户的个人隐私,然后再转卖给一些房产、汽车销售公司,从中牟利。 但是5G网络完全不用担心这一点,毕竟目前还没有什么APP可以侵入三大运营商的网络来窃取用户的隐私,对比之下,Wi-Fi显得有些“暗藏危险”了。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