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探索Linux命令行之旅-进入linux命令行 (初步探索理论成果包括哪些)

教程大全 2025-07-09 10:20:14 浏览

Linux是一种免费开源的操作系统,它可以通过命令行来操作系统,可以提供极大的灵活性和可定制性。这一篇文章旨在帮助Linux初学者探索Linux的命令行。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Linux命令行是如何工作的。Linux命令行把系统的可用操作组织成一系列的命令,这些命令可以控制系统的行为。需要注意的是,Linux系统中的所有命令都是以文本格式存储在命令行中的,这就是为什么它们看起来像一个字符串(也就是命令行窗口),例如“ls”或“cp”等,不要担心,当你熟悉了他们之后,就可以方便起来了。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使用Linux的一些正式的方法。首先,要启动Linux,一般使用”sudo”命令,命令行窗口会提示你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它可以将你账号连接到Linux系统上,然后就可以开始你的Linux之旅了。

接下来,有必要学习一些Linux命令,诸如ls、cat、cp等。ls命令用于列出文件和目录;cat命令用于查看文件内容;cp命令用于复制文件,这些命令都是最常用的Linux命令,一旦你熟悉了它们,就可以从事更多的Linux操作了。

此外,为了更好地控制Linux系统,你也可以学习一些Linux的脚本语言,比如Bash,这需要你更深入的理解Linux,但它可以为你的操作系统提供更多的灵活性和功能,下面是一个简单的Bash脚本:

echo “This is a bash script”

echo “Welcome to the Bash World!”

最后,Linux也有许多强大的程序来帮助你管理文件,比如Vi、vim等。Vi是一个强大的文本编辑器,可以编辑文件,而vim则是一个更强大的文本编辑器,可以为你提供更多便捷的功能。

总之,Linux命令行之旅就是这样,它是一种免费开源的系统,可以提供灵活性和可定制性。它可以让你轻松的管理电脑系统,只需要一些基本的Linux知识和熟悉一些固定的命令就可以了。

初步探索理论成果包括哪些

香港服务器首选树叶云,2H2G首月10元开通。树叶云(shuyeidc.com)提供简单好用,价格厚道的香港/美国云 服务器 和独立服务器。IDC+ISP+ICP资质。ARIN和APNIC会员。成熟技术团队15年行业经验。


ping命令的使用方法

何为ping?是DOS命令,一般用于检测网络通与不通 ,也叫时延,其值越大,速度越慢PING (Packet Internet Grope),因特网包探索器,用于测试网络连接量的程序。 Ping发送一个ICMP回声请求消息给目的地并报告是否收到所希望的ICMP回声应答。 它是用来检查网络是否通畅或者网络连接速度的命令。 作为一个生活在网络上的管理员或者黑客来说,ping命令是第一个必须掌握的DOS命令,它所利用的原理是这样的:网络上的机器都有唯一确定的IP地址,我们给目标IP地址发送一个数据包,对方就要返回一个同样大小的数据包,根据返回的数据包我们可以确定目标主机的存在,可以初步判断目标主机的操作系统等。 Ping 是Windows系列自带的一个可执行命令。 利用它可以检查网络是否能够连通,用好它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分析判定网络故障。 应用格式:Ping IP地址。 该命令还可以加许多参数使用,具体是键入Ping按回车即可看到详细说明。 ping指的是端对端连通,通常用来作为可用性的检查, 但是某些病毒木马会强行大量远程执行ping命令抢占你的网络资源,导致系统变慢,网速变慢。 严禁ping入侵作为大多数防火墙的一个基本功能提供给用户进行选择。 [编辑本段]PING命令参数详解1、-a 解析计算机NetBios名。 [1]示例:C:\>ping -a 192.168.1.21Pinging [192.168.1.21] with 32 bytes of data: Reply from 192.168.1.21: bytes=32 time<10ms TTL=254 Reply from 192.168.1.21: bytes=32 time<10ms TTL=254 Reply from 192.168.1.21: bytes=32 time<10ms TTL=254 Reply from 192.168.1.21: bytes=32 time<10ms TTL=254 Ping statistics For 192.168.1.21: Packets: Sent = 4, Received = 4, Lost = 0 (0% loss),Approximate round trip times in milli-seconds: Minimum = 0ms, Maximum = 0ms, Average = 0ms 从上面就可以知道IP为192.168.1.21的计算机NetBios名为。 2、n count 发送count指定的Echo数据包数。 在默认情况下,一般都只发送四个数据包,通过这个命令可以自己定义发送的个数,对衡量网络速度很有帮助,比如我想测试发送50个数据包的返回的平均时间为多少,最快时间为多少,最慢时间为多少就可以通过以下获知: C:\>ping -n 50 202.103.96.68 Pinging 202.103.96.68 with 32 bytes of data: Reply from 202.103.96.68: bytes=32 time=50ms TTL=241 Reply from 202.103.96.68: bytes=32 time=50ms TTL=241 Reply from 202.103.96.68: bytes=32 time=50ms TTL=241 Request timed out. ……………… Reply from 202.103.96.68: bytes=32 time=50ms TTL=241 Reply from 202.103.96.68: bytes=32 time=50ms TTL=241 Ping statistics for 202.103.96.68: Packets: Sent = 50, Received = 48, Lost = 2 (4% loss),Approximate round trip times in milli-seconds: Minimum = 40ms, Maximum = 51ms, Average = 46ms 从以上我就可以知道在给202.103.96.68发送50个数据包的过程当中,返回了48个,其中有两个由于未知原因丢失,这48个数据包当中返回速度最快为40ms,最慢为51ms,平均速度为46ms。 3、-l size . 定义echo数据包大小。 在默认的情况下windows的ping发送的数据包大小为32byt,我们也可以自己定义它的大小,但有一个大小的限制,就是最大只能发送byt,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限制到byt,因为Windows系列的系统都有一个安全漏洞(也许还包括其他系统)就是当向对方一次发送的数据包大于或等于时,对方就很有可能当机,所以微软公司为了解决这一安全漏洞于是限制了ping的数据包大小。 虽然微软公司已经做了此限制,但这个参数配合其他参数以后危害依然非常强大,比如我们就可以通过配合-t参数来实现一个带有攻击性的命令:(以下介绍带有危险性,仅用于试验,请勿轻易施于别人机器上,否则后果自负)C:\>ping -l -t 192.168.1.21 Pinging 192.168.1.21 with bytes of data: Reply from 192.168.1.21: bytes= time<10ms TTL=254 Reply from 192.168.1.21: bytes= time<10ms TTL=254 ……………… 这样它就会不停的向192.168.1.21计算机发送大小为byt的数据包,如果你只有一台计算机也许没有什么效果,但如果有很多计算机那么就可以使对方完全瘫痪,曾做过这样的试验,当同时使用10台以上计算机ping一台Win2000Pro系统的计算机时,不到5分钟对方的网络就已经完全瘫痪,网络严重堵塞,HTTP和FTP服务完全停止,由此可见威力非同小可。 4、-f 在数据包中发送“不要分段”标志。 在一般你所发送的数据包都会通过路由分段再发送给对方,加上此参数以后路由就不会再分段处理。 5、-i TTL 指定TTL值在对方的系统里停留的时间。 此参数同样是帮助你检查网络运转情况的。 6、-v TOS 将“服务类型”字段设置为 tos 指定的值。 7、-r count 在“记录路由”字段中记录传出和返回数据包的路由。 在一般情况下你发送的数据包是通过一个个路由才到达对方的,但到底是经过了哪些路由呢?通过此参数就可以设定你想探测经过的路由的个数,不过限制在了9个,也就是说你只能跟踪到9个路由,如果想探测更多,可以通过其他命令实现。 C:\>ping -n 1 -r 9 202.96.105.101 (发送一个数据包,最多记录9个路由) Pinging 202.96.105.101 with 32 bytes of data: Reply from 202.96.105.101: bytes=32 time=10ms TTL=249 Route: 202.107.208.187 -> 202.107.210.214 -> 61.153.112.70 -> 61.153.112.89 -> 202.96.105.149 -> 202.96.105.97 -> 202.96.105.101 -> 202.96.105.150 -> 61.153.112.90 Ping statistics for 202.96.105.101: Packets: Sent = 1, Received = 1, Lost = 0 (0% loss), Approximate round trip times in milli-seconds: Minimum = 10ms, Maximum = 10ms, Average = 10ms 从上面我就可以知道从我的计算机到202.96.105.101一共通过了202.107.208.187 ,202.107.210.214 , 61.153.112.70 , 61.153.112.89 , 202.96.105.149 , 202.96.105.97这几个路由。 8、-s count 指定 count 指定的跃点数的时间戳。 此参数和-r差不多,只是这个参数不记录数据包返回所经过的路由,最多也只记录4个。 9、-j host-list 利用 computer-list 指定的计算机列表路由数据包。 连续计算机可以被中间网关分隔(路由稀疏源)IP 允许的最大数量为 9。 10、-k host-list 利用 computer-list 指定的计算机列表路由数据包。 连续计算机不能被中间网关分隔(路由严格源)IP 允许的最大数量为 9。 11、-w timeout 指定超时间隔,单位为毫秒。 12、-t--连续对IP地址执行Ping命令,直到被用户以Ctrl+C中断。 [编辑本段]ping命令的其他技巧在一般情况下还可以通过ping对方让对方返回给你的TTL值大小,粗略的判断目标主机的系统类型是Windows系列还是UNIX/Linux系列,一般情况下Windows系列的系统返回的TTL值在100-130之间,而UNIX/Linux系列的系统返回的TTL值在240-255之间,当然TTL的值在对方的主机里是可以修改的,Windows系列的系统可以通过修改注册表以下键值实现:[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Tcpip\Parameters] DefaultTTL=dwordff 255---FF 128---80 64----40 32----20 在网络没有问题,却无法PING通时可能有以下一些情况。 1.太心急。 即网线刚插到交换机上就想Ping通网关,忽略了生成树的收敛时 间。 当然,较新的交换机都支持快速生成树,或者有的管理员干脆把用户端口(access port)的生成树协议关掉,问题就解决了。 2.访问控制。 不管中间跨越了多少跳,只要有节点(包括端节点)对ICMP进行了过滤,Ping不通是正常的。 最常见的就是防火墙的行为。 3.某些路由器端口是不允许用户Ping的。 还遇到过这样的情形,更为隐蔽。 1.网络因设备间的时延太大,造成ICMP echo报文无法在缺省时 间(2秒)内收到。 时延的原因有若干,比如线路(卫星网时延上下星为540毫秒),路由器处理时延,或路由设计不合理造成迂回路径。 使用扩展Ping,增加timed out时 间,可Ping通的话就属路由时延太大问题。 2.引入NAT的场合会造成单向Ping通。 NAT可以起到隐蔽内部地址的作用,当由内Ping外时,可以Ping通是因为NAT表的映射关系存在,当由外发起Ping内网主机时,就无从查找边界路由器的NAT表项了。 3.多路由负载均衡场合。 比如Ping远端目的主机,成功的reply和timed out交错出现,结果发现在网关路由器上存在两条到目的网段的路由,两条路由权重相等,但经查一条路由存在问题。 地址分配不连续。 地址规划出现问题象是在网络中埋了地雷,地址重叠或掩码划分不连续都可能在Ping时出现问题。 比如一个极端情况,A、B两台主机,经过多跳相连,A能Ping通B的网关,而且B的网关设置正确,但A、B就是Ping不通。 经查,在B的网卡上还设有第二个地址,并且这个地址与A所在的网段重叠。 5.指定源地址的扩展Ping。 登陆到路由器上,Ping远程主机,当ICMP echo request从串行广域网接口发出去的时候,路由器会指定某个IP地址作为源IP,这个IP地址可能不是此接口的IP或这个接口根本没有IP地址。 而某个下游路由器可能并没有到这个IP网段的路由,导致不能Ping通。 可以采用扩展Ping,指定好源IP地址。 当主机网关和中间路由的配置认为正确时,出现Ping问题也是很普遍的现象。 此时应该忘掉不可能几个字,把Ping的扩展参数和反馈信息、traceroute、路由器debug、以及端口镜像和Sniffer等工具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比如,当A、B两台主机经过多跳路由器相连时,二者网关设置正确,在A上可以Ping通B,但在B上不能Ping通A。 可以通过在交换机做镜像,并用Sniffer抓包,来找出ICMP 报文终止于何处,报文内容是什么,就可以发现ICMP报文中的源IP地址并非预期的那样,此时很容易想象出可能是路由器的NAT功能使然,这样就能够逐步地发现一些被忽视的问题。 而Ping不通时的反馈信息是destination_net_unreachable还是timed out也是有区别的 [编辑本段]使用PING命令的各类反馈信息Request timed out[2]a.对方已关机,或者网络上根本没有这个地址:比如在上图中主机A中PING 192.168.0.7 ,或者主机B关机了,在主机A中PING 192.168.0.5 都会得到超时的信息。 b.对方与自己不在同一网段内,通过路由也无法找到对方,但有时对方确实是存在的,当然不存在也是返回超时的信息。 c.对方确实存在,但设置了ICMP数据包过滤(比如防火墙设置)怎样知道对方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呢,可以用带参数 -a 的Ping命令探测对方,如果能得到对方的NETBIOS名称,则说明对方是存在的,是有防火墙设置,如果得不到,多半是对方不存在或关机,或不在同一网段内。 d.错误设置IP地址正常情况下,一台主机应该有一个网卡,一个IP地址,或多个网卡,多个IP地址(这些地址一定要处于不同的IP子网)。 但如果一台电脑的“拨号网络适配器”(相当于一块软网卡)的TCP/IP设置中,设置了一个与网卡IP地址处于同一子网的IP地址,这样,在IP层协议看来,这台主机就有两个不同的接口处于同一网段内。 当从这台主机Ping其他的机器时,会存在这样的问题:A.主机不知道将数据包发到哪个网络接口,因为有两个网络接口都连接在同一网段。 B.主机不知道用哪个地址作为数据包的源地址。 因此,从这台主机去Ping其他机器,IP层协议会无法处理,超时后,Ping 就会给出一个“超时无应答”的错误信息提示。 但从其他主机Ping这台主机时,请求包从特定的网卡来,ICMP只须简单地将目的、源地址互换,并更改一些标志即可,ICMP应答包能顺利发出,其他主机也就能成功Ping通这台机器了。 Destination host Unreachable对方与自己不在同一网段内,而自己又未设置默认的路由,比如上例中A机中不设定默认的路由,运行Ping 192.168.0.1.4就会出现“Destination host Unreachable”。 网线出了故障这里要说明一下“destination host unreachable”和 “time out”的区别,如果所经过的路由器的路由表中具有到达目标的路由,而目标因为其他原因不可到达,这时候会出现“time out”,如果路由表中连到达目标的路由都没有,那就会出现“destination host unreachable”。 Bad IP address这个信息表示您可能没有连接到DNS服务器,所以无法解析这个IP地址,也可能是IP地址不存在。 Source quench received这个信息比较特殊,它出现的机率很少。 它表示对方或中途的服务器繁忙无法回应。 Unknown host——不知名主机这种出错信息的意思是,该远程主机的名字不能被域名服务器(DNS)转换成IP地址。 故障原因可能是域名服务器有故障,或者其名字不正确,或者网络管理员的系统与远程主机之间的通信线路有故障。 No answer——无响应这种故障说明本地系统有一条通向中心主机的路由,但却接收不到它发给该中心主机的任何信息。 故障原因可能是下列之一:中心主机没有工作;本地或中心主机网络配置不正确;本地或中心的路由器没有工作;通信线路有故障;中心主机存在路由选择问题。 Ping 127.0.0.1:127.0.0.1是本地循环地址如果本地址无法Ping通,则表明本地机TCP/IP协议不能正常工作。 no rout to host:网卡工作不正常。 transmit failed,error code网卡驱动不正常。 unknown host name:DNS配置不正确。

rhce和rhcsa哪个好考

rhcsa相对于rhce来说更容易考。以下是具体原因:

综上所述,对于初学者或希望快速入门Linux领域的人来说,rhcsa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而对于已经有一定经验并希望挑战更高难度的Linux运维专业人士来说,rhce则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pyocd 初探

PyOCD是基于Python的开源软件包,用于对Arm Cortex-M微控制器进行编程和调试。 它支持Linux、macOS、Windows和FreeBSD等跨平台系统。 PyOCD有两种访问形式,本文将探索其命令行使用,专注于实现程序下载。 首先,查看PyOCD帮助信息,了解核心子命令。 本次关注的是list、json、pack、load(flash)和erase命令,以了解PyOCD和程序烧录能力。 使用pyocd list命令,显示调试器信息和连接的MCU信息。 如未识别MCU,表示该型号未内置,进行操作时需指定MCU。 通过打印信息得知,若MCU不在支持列表中,需手动安装支持包。 在本次探索中,gd32f470zg MCU未被识别,需手动安装其支持包。 pyocd json命令用于打印以JSON格式显示的信息。 此命令用于获取详细信息,但本文仅关注其他命令的使用。 pyocd pack命令用于管理MCU支持包。 执行pack命令显示当前状态,表明尚未安装任何包。 安装过程会自动下载所有包的索引。 在安装支持包后,MCU识别问题得以解决。 使用pyocd load命令进行程序下载。 命令中包含connection和load options选项,提供灵活的下载方式。 默认情况下,使用大部分默认设置即可,类似于IAR和Keil。 然而,在执行程序下载时,可能遇到因支持包问题导致的报错。 解决方法是在下载gd32f470zg支持包时,手动指定使用的版本。 pyocd erase命令用于擦除MCU中的程序或数据。 此操作可以擦除整个扇区,确保在进行新程序烧录前清除原有内容。 通过这次对PyOCD的初步探索,我们了解了如何利用其命令行工具实现对Arm Cortex-M微控制器的编程和调试。 本文简要介绍了其主要功能和使用方法,并通过具体命令的示例展示了如何解决常见问题。 PyOCD为Arm Cortex-M微控制器的开发者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使其能够轻松地进行程序开发和调试。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