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硬盘类型
SCSI硬盘 :这是传统服务器使用的硬盘类型,转速为10kr到15kr,由于受到线缆及其阵列卡和传输协议的限制,该盘片有固定的插法。
SAS硬盘 :SAS是SCSI硬盘的进化版本,传输带宽为6.0GB/s,转速有15kr和10kr两种。
NL SAS硬盘 :由于SAS盘价格高昂,容量大小有限,近线SAS(NL SAS)通过二类最高级别检测的SATA盘片进行改装,采用SAS的传输协议,形成市场上一种高容量低价格的硬盘。
FDE/SDE硬盘 :这两种都是IBM研发的SAS硬件加密硬盘,主要用于高端2.5寸存储及2.5寸硬盘接口的机器上。
SSD硬盘 :与个人PC不同的是该盘采用一类固态硬盘检测系统检测出场,并采用SAS2.0协议进行传输,性能将近是个人零售SSD硬盘的数倍以上。
FC硬盘 :主要用于以光纤为主要传输协议的外部SAN上,由于盘体双通道,又是FC传输,传输带宽为2G、4G、8G三种传输速度快。
SATA硬盘 :用SATA接口的硬盘又叫串口硬盘,是以后PC机的主流发展方向,因为其有较强的纠错能力。
2、 硬盘托架分类
热插拔硬盘 :通常用于SAS接口硬盘,由于RAID的冗余性,在运行时单独拔出一块坏的硬盘进行更换不影响整个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易插拔硬盘 :通常就是普通盘体硬盘,不能支持在磁盘阵列系统工作时候的热插拔。
3、 产品特点
速度快 :服务器使用的硬盘转速快,可以达到每分钟7200或10000转,甚至更高;它还配置了较大(一般为2MB或4MB)的回写式缓存。
可靠性高 :因为服务器硬盘几乎是24小时不停地运转,承受着巨大的工作量,可以说,各硬盘厂商均采用了各自独有的先进技术来保证数据的安全。
多使用SCSI接口 :多数服务器采用了数据吞吐量大、CPU占有率极低的SCSI/SAS硬盘。
可支持热插拔 :热插拔是一些服务器支持的硬盘安装方式,可以在服务器不停机的情况下,拔出或插入一块硬盘,操作系统自动识别硬盘的改动。
服务器存储硬盘的选择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预算进行权衡,对于需要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应用,推荐使用SAS或SSD硬盘;而对于对性能要求不高且预算有限的场合,可以考虑使用SATA硬盘,为了提高数据安全性和可靠性,建议采用RAID技术来构建存储阵列。
以上就是关于“ 服务器存储之硬盘 ”的问题,朋友们可以点击主页了解更多内容,希望可以够帮助大家!
电脑的硬盘是干什么用的?
存储数据
SATA硬盘有什么特点?
SATA硬盘又可称为串口硬盘,好处是速度更快一些。 硬盘接口是硬盘与主机系统间的连接部件,作用是在硬盘缓存和主机内存之间传输数据。 不同的硬盘接口决定着硬盘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速度,在整个系统中,硬盘接口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程序运行快慢和系统性能好坏。 从家用用户的角度出发,硬盘接口分为IDE、SATA两种规格,不过他们各自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用户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加以选择。 IDE接口硬盘及主板接口IDE接口硬盘一般就是我们俗称的并行规格的PATA硬盘,目前大多数台式存储系统采用的都是称为Ultra-ATA的并行总线接口硬盘产品,这样的规格技术是自80年代以来一直被应用在桌上型系统作为主流的内部储存互连技术,由于运用领域十分广泛时间又较长,所以成熟的技术带来的是大规模集成制造的低成本和飞速发展的大容量。 由于长时间的没有改变,在数据的传输上来看,这种IDE接口硬盘显得有一些滞后,因为目前主流的PATA硬盘仅能支持ATA/100和ATA/133两种数据传输规范,传输速率最高只能达到 每秒100或133MB,这仅可以满足目前一般情况下的大容量硬盘数据传输。 另外,这类硬盘所使用的80-pin数据线在机箱内部杂而乱,它会阻碍空气在机箱里的流动,从而影响到系统的散热。 虽然劣势明显,不过对于一些原来老用户来说,由于原有的主板平台并不支持SATA接口,这种IDE接口的PATA大容量硬盘还是首选,还有一些用户认为这类型的硬盘在技术上成熟、稳定,所以也选择这类型的PATA硬盘。 由英特尔、戴尔、希捷、Maxtor以及APT等厂商所组成,推出了就硬盘而言的新技术规格,Serial ATA,它为串行接口,在IDF Fall 2001大会上,希捷宣布了Serial ATA 1.0标准,正式宣告了SATA规范的确立这也是硬件新近颁布的一种的标准。 在技术特点来看,不得不承认PATA硬盘在安装、传输速率及功耗、抗震、噪声等多方面都要逊于SATA硬盘。 因为SATA硬盘它具有更快的外部接口传输速度,数据校验措施更为完善,SATA 1.0规范规定的标准传输率可以达到150MB/S,这样可以充分发挥Serial ATA接口的性能优势,因为ATA100的理论数值是100MB/s,即便是ATA133也最高为133MB/s。 另外在安装上首先SATA的连接线非常方便,而且SATA最重要的特性就是支持热插拔。 串行SATA方式通过更好的数据校验方式,信号电压低可以有效的减小各种干扰,从而大大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而且新式的SATA硬盘连接线也更加有利机箱内部的散热。 SATA并非只有优点,在缺点上也是显而易见,由于SATA规格还不十分成熟,这种类型的硬盘对外频要求要比并行规格硬盘高,如果用户有超频的情况这时一定要注意,因为它就会常常出现找不到硬盘或数据损坏的情况。 目前支持SATA 2.0的硬盘也已经推出,相信不久SATA 3.0也会出现在市场中,但并非标准越高就越好,就目前而言这种SATA2.0规范的硬盘主要还是针对服务器和网络存储应用,如普通消费者选择SATA 1.0规范的硬盘产品足以一般PATA的硬盘传输速度有:Ultra-ATA33Ultra-ATA66Ultra-ATA100Ultra-ATA133SATA硬盘传输速度有:Ultra-ATA150
硬盘的缓存容量是指什么?有什么用途?

1 硬盘缓存(Cache memory)是硬盘控制器上的一块内存芯片,具有极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盘内部存储和外界接口之间的缓冲器。 由于硬盘的内部数据传输速度和外界介面传输速度不同,缓存在其中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 缓存的大小与速度是直接关系到硬盘的传输速度的重要因素,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硬盘整体性能。 当硬盘存取零碎数据时需要不断地在硬盘与内存之间交换数据,如果有大缓存,则可以将那些零碎数据暂存在缓存中,减小外系统的负荷,也提高了数据的传输速度。 硬盘的缓存主要起三种作用:一是预读取。 当硬盘受到CPU指令控制开始读取数据时,硬盘上的控制芯片会控制磁头把正在读取的簇的下一个或者几个簇中的数据读到缓存中(由于硬盘上数据存储时是比较连续的,所以读取命中率较高),当需要读取下一个或者几个簇中的数据的时候,硬盘则不需要再次读取数据,直接把缓存中的数据传输到内存中就可以了,由于缓存的速度远远高于磁头读写的速度,所以能够达到明显改善性能的目的;二是对写入动作进行缓存。 当硬盘接到写入数据的指令之后,并不会马上将数据写入到盘片上,而是先暂时存储在缓存里,然后发送一个“数据已写入”的信号给系统,这时系统就会认为数据已经写入,并继续执行下面的工作,而硬盘则在空闲(不进行读取或写入的时候)时再将缓存中的数据写入到盘片上。 虽然对于写入数据的性能有一定提升,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安全隐患——如果数据还在缓存里的时候突然掉电,那么这些数据就会丢失。 对于这个问题,硬盘厂商们自然也有解决办法:掉电时,磁头会借助惯性将缓存中的数据写入零磁道以外的暂存区域,等到下次启动时再将这些数据写入目的地;第三个作用就是临时存储最近访问过的数据。 有时候,某些数据是会经常需要访问的,硬盘内部的缓存会将读取比较频繁的一些数据存储在缓存中,再次读取时就可以直接从缓存中直接传输。 缓存容量的大小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产品各不相同,早期的硬盘缓存基本都很小,只有几百KB,已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2MB和8MB缓存是现今主流硬盘所采用,而在服务器或特殊应用领域中还有缓存容量更大的产品,甚至达到了16MB、64MB等。 大容量的缓存虽然可以在硬盘进行读写工作状态下,让更多的数据存储在缓存中,以提高硬盘的访问速度,但并不意味着缓存越大就越出众。 缓存的应用存在一个算法的问题,即便缓存容量很大,而没有一个高效率的算法,那将导致应用中缓存数据的命中率偏低,无法有效发挥出大容量缓存的优势。 算法是和缓存容量相辅相成,大容量的缓存需要更为有效率的算法,否则性能会大大折扣,从技术角度上说,高容量缓存的算法是直接影响到硬盘性能发挥的重要因素。 更大容量缓存是未来硬盘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