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置DB2表空间静默状态的方法 (db2重置sequence)

教程大全 2025-07-12 00:47:57 浏览

DB2表空间静默状态应该如何重置呢?这是很多人都提到的问题,下面就为您详细介绍重置DB2表空间静默状态的方法,供您参考。

正确的重置DB2表空间静默状态的方法: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由于进行重置操作的用户不正确。静默命令的 RESET 选项只有由原来发出静默命令的用户执行才能真正生效,即使使用其他执行 RESET 成功,也无法除去原用户对表空间设置的静默状态。因此正确除去DB2表空间静默状态的步骤为:

a) 查找静默表空间的用户:

借助 db2dart 工具产生的报告,我们可以查询到原始发出 QUIESCE 命令的用户。具体执行步骤如下:

b) 停止 DB2 实例:

db2stop force

c) 产生 DB2DART 的报告:

db2dart <数据库别名> /DTSF

d) 从报告中查找发静默命令的用户:

根据命令执行结果的提示,找到 DB2DART 产生的报告文件,打开该文件,对于静默的表空间,可以在文件中找到类似如下信息:

从而可以确定最早发出静默命令的用户为:DB2INST1。

e) 以正确的用户登陆进行重置操作:

使用查找到的 DB2INST1 用户登陆后,执行重置命令:

db2 quiesce tablespaces for table db2inst1.staff reset

命令成功后连接数据库

f) 验证表空间状态:

上述输出表明重置的静默命令执行成功,表空间状态已正常,其中的表均可被正常访问至此完成了除去DB2表空间静默状态,使表空间状态恢复正常的操作。

【编辑推荐】

DB2表空间的静默状态

DB2代码页设置乱码的处理方法

DB2字符串连接的实现过程

同表内记录间的DB2更新语句

db2扩充表空间和字段长度的方法


凸透镜成虚像时

在凸透镜成像的研究中 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则像距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实像 当物距在一倍焦物到二倍焦距之间,则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 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则像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 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则光屏上没有像,成正立放大虚像 获取凸透镜大方法有很多,介绍两种: 1、太阳光聚焦,即让太阳光正对凸透镜,移动凸透镜,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找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量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就是该凸透镜的焦距。 2、在凸透镜前放一个蜡烛,凸透镜后放一个光屏,蜡烛要点燃,正对凸透镜,移动蜡烛与光屏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倒立等大实像,测量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再除以二就是该凸透镜的焦距。 凸透镜成像规律表格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u 像的大小 像的正倒 像的虚实 像到透镜的距离v 应用实例 u>2f 缩小 倒立 实 2f>v>f 照相机 2f>u>f 放大 倒立 实 v>2f 投影仪 u<f 放大 正立 虚 v<0 放大镜 u=2f 等大 倒立 实 v=2f 无 u=f 不成像 可以看出,该题成像为放大倒立实像(f<12)或放大正立虚像(f>12)或不成像(f=12)你可以点击里面的功能,你会很明白的~~ 像距里面都有,你懂不懂看?在那个网里,它在左边标有物距,那右边就是像距了嘛,你会看区间吗? 对于凸透镜我们有以下认识:任何凸透镜的中心点被称为光心,穿过光心并垂直于镜头表面的轴线称为主光轴,在主光轴上,光心的左右两侧有一对共轭点F与F′,称之为焦点(该焦点与摄影上的聚焦点为两个概念!焦点是几何光学的专门术语,而聚焦点有时也称为焦平面,是景物光线通过凸透镜后最清晰影像所在的平面),焦点到光心的距离为镜头的焦距。由光学原理我们知道,不同的透镜具有各自的焦距,镜头焦距的长短即标志了透镜的光学性质,这种透镜成像的规律可寻求三条特殊的光线,如图1-20所示。 图1-20 凸透镜成像示意图 第一条:物空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在像空间必定通过焦点F′; 第二条:通过物空间焦点F的光线,在像空间与主光轴平行; 第三条:通过光心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物、像空间方向保持不变; 事实上,所有的光线均会聚而成像,上述三条光线只是具有特殊性,易于用物理的方法寻找。因而如果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了其中的二条光线,它们的交点就是像的所在位置 一倍焦距内像与物同侧,成的是正立的虚像,可以正常看。这是初中物理知识,如果家中有课本的话可以看看,还有图,很容易懂的。 至于你说可以看的问题,既然称之为像,就可以看的到啊。 物体放在焦点之外,在凸透镜另一侧成倒立的实像,实像有缩小、等大、放大三种。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实像越大。物体放在焦点之内,在凸透镜同一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越小,像距越小,虚像越小。 在光学中,由实际光线汇聚成的像,称为实像;反之,则称为虚像。有经验的物理老师,在讲述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时,往往会提到这样一种区分方法:“实像都是倒立的,而虚像都是正立的。”所谓“正立”和“倒立”,当然是相对于原像而言。 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透镜所成的三种虚像,都是正立的;而凹面镜和凸透镜所成的实像,以及小孔成像中所成的实像,无一例外都是倒立的。当然,凹面镜和凸透镜也可以成虚像,而它们所成的两种虚像,同样是正立的状态。 那么人类的眼睛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呢?我们知道,人眼的结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那么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一定是实像。根据上面的经验规律,视网膜上的物像似乎应该是倒立的。可是我们平常看见的任何物体,明明是正立的啊?这个与“经验规律”发生冲突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大脑皮层的调整作用以及生活经验的影响。 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透镜的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放大的像,这个像不是实际折射光线的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用光屏接收不到,是虚像。可与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对比(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 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的像,这个像是蜡烛射向凸透镜的光经过凸透镜会聚而成的,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能用光屏承接,是实像。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的虚像。 与凸透镜的区别 一.结构不同 凸透镜是由两面磨成球面的透明镜体组成 凹面镜是由一面是凹面而另一面不透明的镜体组成 二.对光线的作用不同 凸透镜主要对光线起折射作用 凹面镜主要对光线起反射作用 三.成像性质不同 凸透镜是折射成像 凹面镜是反射成像凸透镜是折射成像 成的像可以是 正、倒;虚、实;放、缩。起聚光作用 凹面镜是反射成像 只能成缩小的正立像。起散光作用透镜(包括凸透镜)是使光线透过,使用光线折后成像的仪器,光线尊守折射定律。面镜(包括凸面镜)不是使光线透过,而是反射回去成像的仪器,光线尊守反射定律。 凸透镜可以成倒立放大、等大、缩小的实像或正立放大的虚像。也可把平行光会聚,可把焦点发出的光线折射成平行光。凸面镜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主要用扩大视野。 (1)二倍焦距以外,倒立缩小实像; 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倒立放大实像; 一倍焦距以内,正立放大虚像; 成实像物和像在凸透镜异侧,成虚像在凸透镜同侧。 (2) 一倍焦距分虚实 两倍焦距分大小 凸透镜成像规律表格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u 像的大小 像的正倒 像的虚实 像到透镜的距离v 应用实例 u>2f 缩小 倒立 实 2f>v>f 照相机 2f>u>f 放大 倒立 实 v>2f 投影仪 u<f 放大 正立 虚 v<0 放大镜 u=2f 等大 倒立 实 v=2f 无 u=f 不成像 (3)凸透镜成像还满足1/v+1/u=1/f 利用透镜的特殊光线作透镜成像光路: (1)、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 (2)、物体处于2倍焦距和1倍焦距之间 (3)、物体处于焦点以内 (4)、凹透镜成像光路 实验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时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该实验就是为了研究证实这个规律。实验中,有下面这个表: 物 距 u 像的性质 像的位置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虚像或实像 与物同侧与异侧像距v u>2f 倒立缩小 实像异侧 f <2f u=2f 倒立等大 实像异侧 v=2f f <2f 倒立放大 实像异侧 v>2f u=f -- - -- u v>f 照相机 2f>u>f 放大 倒立 实 v>2f 投影仪 u<f 放大 正立 虚 v<0 放大镜 u=2f 等大 倒立 实 v=2f 无 u=f 不成像 (3)凸透镜成像还满足1/v+1/u=1/f 利用透镜的特殊光线作透镜成像光路: (1)、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 (2)、物体处于2倍焦距和1倍焦距之间 (3)、物体处于焦点以内 (4)、凹透镜成像光路 实验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时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该实验就是为了研究证实这个规律。实验中,有下面这个表: 物 距 u 像的性质 像的位置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虚像或实像 与物同侧与异侧像距v u>2f 倒立缩小 实像异侧 f <2f u=2f 倒立等大 实像异侧 v=2f f 重置表空间静默状态的方法 <2f 倒立放大 实像异侧 v>2f u=f -- - -- u

什么是二级管?工作原理?

什么是二极管? 二极管的英文是diode。 二极管的正.负二个端子,(如图)正端A称为阳极,负端K 称为阴极。 电流只能从阳极向阴极方向移动。 一些初学者容易产生这样一种错误认识:“半导体的一‘半’是一半的‘半’;面二极管也是只有一‘半’电流流动(这是错误的),所有二极管就是半导体 ”。 其实二极管与半导体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我们只能说二极管是由半导体组成的器件。 半导体无论那个方向都能流动电流。 半导体的种类? 半导体可分为本征半导体.P型半导体.N型半导体。 本征半导体:硅和锗都是半导体,而纯硅和锗(11个9的纯度)晶体称本征半导体。 硅和锗为4价元素,其晶体结构稳定。 P型半导体:P型半导体是在4价的本征半导体中混入了3价原子,譬如极小量(一千万之一)的铟合成的晶体。 由于3价原子进入4价原子中,因此这晶体结构中就产生了少一电子的部分。 由于少一电子,所以带正电。 P型的“P”正是取“Positve(正)”一词的第一个字母。 N型半导体:若把5价的原子,譬如砷混入4价的本征半导体,将产生多余1个电子的状态结晶,显负电性。 这N是从“Negative(负)”中取的第一个字母。 3.二极管的电流为什么只是一个方向流动呢? 如图一是未加电场(电压)的情况P型载流子和N型载流子随机地在晶体中。 若在图二中的N端施加正电压,在P端施加负电压,内部的载流子,电子被拉到正电压方,空核裤拉到负电压方,从而结合面上的载流子数量大大减少,电阻便增大了。 如图三加相反电压,此时内部载流子通过结合面,变得易于流动。 换言之电阻变小,电流正向流动。 请记住:二极管的正向导通是从P型指向N型,国际的标法是:三角形表示P型,横线是N型。 二极管在0.6V以上的电压下电流可急剧移动,反向则无! 几乎在所有的电子电路中,都要用到半导体二极管,它在许多的电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诞生最早的半导体器件之一,其应用也非常广泛。 二极管的工作原理晶体二极管为一个由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形成的p-n结,在其界面处两侧形成空间电荷层,并建有自建电场。 当不存在外加电压时,由于p-n 结两边载流子浓度差引起的扩散电流和自建电场引起的漂移电流相等而处于电平衡状态。 当外界有正向电压偏置时,外界电场和自建电场的互相抑消作用使载流子的扩散电流增加引起了正向电流。 当外界有反向电压偏置时,外界电场和自建电场进一步加强,形成在一定反向电压范围内与反向偏置电压值无关的反向饱和电流I0。 当外加的反向电压高到一定程度时,p-n结空间电荷层中的电场强度达到临界值产生载流子的倍增过程,产生大量电子空穴对,产生了数值很大的反向击穿电流,称为二极管的击穿现象。 二极管的类型二极管种类有很多,按照所用的半导体材料,可分为锗二极管(Ge管)和硅二极管(Si管)。 根据其不同用途,可分为检波二极管、整流二极管、稳压二极管、开关二极管等。 按照管芯结构,又可分为点接触型二极管、面接触型二极管及平面型二极管。 点接触型二极管是用一根很细的金属丝压在光洁的半导体晶片表面,通以脉冲电流,使触丝一端与晶片牢固地烧结在一起,形成一个“PN结”。 由于是点接触,只允许通过较小的电流(不超过几十毫安),适用于高频小电流电路,如收音机的检波等。 面接触型二极管的“PN结”面积较大,允许通过较大的电流(几安到几十安),主要用于把交流电变换成直流电的“整流”电路中。 平面型二极管是一种特制的硅二极管,它不仅能通过较大的电流,而且性能稳定可靠,多用于开关、脉冲及高频电路中。 二极管的导电特性二极管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单方向导电性。 在电路中,电流只能从二极管的正极流入,负极流出。 下面通过简单的实验说明二极管的正向特性和反向特性。 正向特性在电子电路中,将二极管的正极接在高电位端,负极接在低电位端,二极管就会导通,这种连接方式,称为正向偏置。 必须说明,当加在二极管两端的正向电压很小时,二极管仍然不能导通,流过二极管的正向电流十分微弱。 只有当正向电压达到某一数值(这一数值称为“门槛电压”,锗管约为0.2V,硅管约为0.6V)以后,二极管才能直正导通。 导通后二极管两端的电压基本上保持不变(锗管约为0.3V,硅管约为0.7V),称为二极管的“正向压降”。 2、反向特性在电子电路中,二极管的正极接在低电位端,负极接在高电位端,此时二极管中几乎没有电流流过,此时二极管处于截止状态,这种连接方式,称为反向偏置。 二极管处于反向偏置时,仍然会有微弱的反向电流流过二极管,称为漏电流。 当二极管两端的反向电压增大到某一数值,反向电流会急剧增大,二极管将失去单方向导电特性,这种状态称为二极管的击穿。 二极管的主要参数用来表示二极管的性能好坏和适用范围的技术指标,称为二极管的参数。 不同类型的二极管有不同的特性参数。 对初学者而言,必须了解以下几个主要参数: 1、额定正向工作电流是指二极管长期连续工作时允许通过的最大正向电流值。 因为电流通过管子时会使管芯发热,温度上升,温度超过容许限度(硅管为140左右,锗管为90左右)时,就会使管芯过热而损坏。 所以,二极管使用中不要超过二极管额定正向工作电流值。 例如,常用的IN4001-4007型锗二极管的额定正向工作电流为1A。 2、最高反向工作电压加在二极管两端的反向电压高到一定值时,会将管子击穿,失去单向导电能力。 为了保证使用安全,规定了最高反向工作电压值。 例如,IN4001二极管反向耐压为50V,IN4007反向耐压为1000V。 3、反向电流反向电流是指二极管在规定的温度和最高反向电压作用下,流过二极管的反向电流。 反向电流越小,管子的单方向导电性能越好。 值得注意的是反向电流与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大约温度每升高10,反向电流增大一倍。 例如2AP1型锗二极管,在25时反向电流若为250uA,温度升高到35,反向电流将上升到500uA,依此类推,在75时,它的反向电流已达8mA,不仅失去了单方向导电特性,还会使管子过热而损坏。 又如,2CP10型硅二极管,25时反向电流仅为5uA,温度升高到75时,反向电流也不过160uA。 故硅二极管比锗二极管在高温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测试二极管的好坏初学者在业余条件下可以使用万用表测试二极管性能的好坏。 测试前先把万用表的转换开关拨到欧姆档的RX1K档位(注意不要使用RX1档,以免电流过大烧坏二极管),再将红、黑两根表笔短路,进行欧姆调零。 1、正向特性测试把万用表的黑表笔(表内正极)搭触二极管的正极,,红表笔(表内负极)搭触二极管的负极。 若表针不摆到0值而是停在标度盘的中间,这时的阻值就是二极管的正向电阻,一般正向电阻越小越好。 若正向电阻为0值,说明管芯短路损坏,若正向电阻接近无穷大值,说明管芯断路。 短路和断路的管子都不能使用。 2、反向特性测试把万且表的红表笔搭触二极管的正极,黑表笔搭触二极管的负极,若表针指在无穷大值或接近无穷大值,管子就是合格的。 二极管的应用 1、整流二极管利用二极管单向导电性,可以把方向交替变化的交流电变换成单一方向的脉动直流电。 2、开关元件二极管在正向电压作用下电阻很小,处于导通状态,相当于一只接通的开关;在反向电压作用下,电阻很大,处于截止状态,如同一只断开的开关。 利用二极管的开关特性,可以组成各种逻辑电路。 3、限幅元件二极管正向导通后,它的正向压降基本保持不变(硅管为0.7V,锗管为0.3V)。 利用这一特性,在电路中作为限幅元件,可以把信号幅度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4、继流二极管在开关电源的电感中和继电器等感性负载中起继流作用。 5、检波二极管在收音机中起检波作用。 6、变容二极管使用于电视机的高频头中。

怎样做好高校排课?

1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排课问题早在70年代就证明是一个NP完全问题,即算法的计算时间是呈指数增长的,这一论断确立了排课问题的理论深度。 对于NP问题完全问题目前在数学上是没有一个通用的算法能够很好地解决。 然而很多NP完全问题目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例如。 大家熟悉地路由算法就是很典型的一个NP完全问题,路由要在从多的节点中找出最短路径完成信息的传递。 既然都是NP完全问题,那么很多路由算法就可以运用到解决排课问题上,如Dijkstra算法、节点子树剪枝构造网络最短路径法等等。 目前大家对NP 完全问题研究的主要思想是如何降低其计算复杂度。 即利用一个近似算法来代替,力争使得解决问题的时间从指数增长化简到多项式增长。 结合到课表问题就是建立一个合适的现实简约模型,利用该简约模型能够大大降低算法的复杂度,便于程序实现,这是解决排课问题一个很多的思路。 在高等院校中,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是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有一系列管理工作,其中,教学计划的实施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每学期管理人员都要整理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下达教学任务书,然后根据教学任务书编排课程表。 在这些教学调度工作中,既有大量繁琐的数据整理工作,更有严谨思维的脑力劳动,还要填写大量的表格。 因此工作非常繁重。 加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及“211”工程的实施,新的教育体制对课表的编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手工排课时,信息的上通下达是极其麻烦的,而采用计算机排课,教学中的信息可以一目了然,对于优化学生的学习进程,评估每位教师对教学的贡献,领导合理决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必将会大大推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2课题的应用领域本课题的研究对开发高校排课系统有指导作用。 排课问题的核心为多维资源的冲突与抢占,对其研究对类似的问题(特别是与时间表有关的问题:如考试排考场问题、电影院排座问题、航空航线问题)也是个参考。 3 课题的现状年代末,国外就有人开始研究课表编排问题。 1962年,Gotlieb曾提出了一个课表问题的数学模型,并利用匈牙利算法解决了三维线性运输问题。 次后,人们对课表问题的算法、解的存在性等问题做了很多深入探讨。 但是大多数文献所用的数学模型都是Gotlieb的数学模型的简化或补充,而至今还没有一个可行的算法来解决课表问题。 近40年来,人们对课表问题的计算机解法做了许多尝试。 其中,课表编排的整数规划模型将问题归结为求一组0-1变量的解,但是其计算量非常大。 解决0-1线性优化问题的分支一定界技术却只适用也规模较小的课表编排,Mihoc和Balas(1965)将课表公式化为一个优化问题,Krawczk则提出一种线性编程的方法。 Junginger将课表问题简化为三维运输问题,而Tripathy则把课表问题视作整数线性编程问题并提出了大学课表的数学模型。 此外,有些文献试图从图论的角度来求解排课表的问题,但是图的染色问题也是NP完全问题,只有在极为简单的情况下才可以将课表编排转化为二部图匹配问题,这样的数学模型与实际相差太远,所以对于大多数学校的课表编排问题来说没有实用价值。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国外对课表问题的研究仍然十分活跃。 比较有代表的有印度的Vastapur大学管理学院的ArabindaTripathy、加拿大Montreal大学的Jean Aubin和Jacques Ferland等。 目前,解决课表方法的问题有:模拟手工排课法,图论方法,拉格朗日法,二次分配型法等多种方法。 由于课表约束复杂,用数学方法进行描述时往往导致问题规模剧烈增大,这已经成为应用数学编程解决课表问题的巨大障碍。 国外的研究表明,解决大规模课表编排问题单纯靠数学方法是行不通的,而利用运筹学中分层规划的思想将问题分解,将是一个有希望得到成功的办法。 在国内,对课表问题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初期、具有代表性的有:南京工学院的UTSS(A University Timetable Scheduling System)系统,清华大学的TISER(Timetable SchedulER)系统,大连理工大学的智能教学组织管理与课程调度等,这些系统大多数都是模拟手工排课过程,以“班”为单位,运用启发式函数来进行编排的。 但是这些系统课表编排系统往往比较依赖于各个学校的教学体制,不宜进行大量推广。 从实际使用的情况来看,国内外研制开发的这些软件系统在实用性上仍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原因是作为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排课要想面面俱到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另一方面每个学校由于其各自的特殊性,自动排课软件很难普遍实用,特别是在调度的过程中一个很小的变动,要引起全部课程的大调整,这意味着全校课程大变动,在实际的应用中这是很难实现的事。 4解决NP问题的几种算法及其比较解决NP完全问题只能依靠近似算法,所以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算法的设计思想,包括动态规划、贪心算法、回溯法等。 动态规划法是将求解的问题一层一层地分解成一级一级、规模逐步缩小的子问题,直到可以直接求出其解的子问题为止。 分解成的所有子问题按层次关系构成一颗子问题树。 树根是原问题。 原问题的解依赖于子问题树中所有子问题的解。 动态规划算法通常用于求一个问题在某种意义下的最优解。 设计一个动态规划算法,通常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 分析最优解的性质,并刻划其结构特征。 2. 递归的定义最优解。 3. 以自底向上的方式计算出最优解。 4. 根据计算最优解时得到的信息,构造一个最优解。 步骤1~3是动态规划算法的基本步骤。 在只需要求出最优解的情形,步骤4可以省去。 若需要求出问题的一个最优解,则必须执行步骤4。 此时,在步骤3中计算最优解时,通常需记录更多的信息,以便在步骤4中,根据所记录的信息,快速地构造出一个最优解。 (二)贪心算法当一个问题具有最优子结构性质时,我们会想到用动态规划法去解它,但有时会有更简单、更有效的算法,即贪心算法。 顾名思义,贪心算法总是做出在当前看来最好的选择。 也就是说贪心算法并不是整体最优上加以考虑,他所作出的选择只是在某种意义上的局部最优的选择。 虽然贪心算法不是对所有问题都能得到整体最优解,但对范围相当广的许多问题它能产生整体最优解,如图的算法中单源最短路径问题,最小支撑树问题等。 在一些情况下,即使贪心算法不能得到整体最优解,但其最终结果却是最优解的很好的近似解。 在贪心算法中较为有名的算法是Dijkstra算法。 它作为路由算法用来寻求两个节点间的最短路径。 Dijkstra算法的思想是:假若G有n个顶点,于是我们总共需要求出n-1条最短路径,求解的方法是:初试,写出V0(始顶点)到各顶点(终顶点)的路径长度,或有路径,则令路径的长度为边上的权值;或无路经,则令为∞。 再按长度的递增顺序生成每条最短路径。 事实上生成最短路径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在始顶点V何终顶点W间加入中间点的过程,因为在每生成了一条最短路径后,就有一个该路径的终顶点U,那么那些还未生成最短路径的路径就会由于经过U而比原来的路径短,于是就让它经过U。 (三)回溯法回溯法有“通用的解题法”之称。 用它可以求出问题的所有解或任一解。 概括地说,回溯法是一个既带有系统性又带有跳跃性的搜索法。 它在包含问题所有解的一颗状态空间树上,按照深度优先的策略,从根出发进行搜索。 搜索每到达状态空间树的一个节点,总是先判断以该节点为根的子树是否肯定不包含问题的解。 如果肯定不包含,则跳过对该子树的系统搜索,一层一层地向它的祖先节点继续搜索,直到遇到一个还有未被搜索过的儿子的节点,才转向该节点的一个未曾搜索过的儿子节点继续搜索;否则,进入子树,继续按深度优先的策略进行搜索。 回溯法在用来求问题的所有解时,要回溯到根,且根的所有儿子都已被搜索过才结束;而在用来求问题的任一解时,只要搜索到问题的一个解就可结束。 加油!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