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刚刚开始,遗憾的是Linux平台的用户和爱好者首先要面对的是一条坏消息。根据网络安全公司CrowdStrike发布的一份报告,2021年针对Linux的恶意软件与前一年相比增加了35%。
更具体地说,这里的报告是在讨论针对各种物联网(IoT)和移动设备的Linux恶意软件,以及这些恶意软件中的一些是如何利用物联网产生大规模的僵尸网络,以进行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
报告说,在之前提到的35%的恶意软件增长中,大约22%是由于属于三个家族的物联网特定恶意软件:
显然,进展最大的似乎是Mozi,与2020年相比,2021年的恶意样本数量增加了10倍或900%。Mozi僵尸网络利用分布式哈希表(DHT),帮助恶意软件以如此巨大的比例提升其存在感。
虽然没有那么普遍,但XorDDoS的样本数也增加了123%或近2.5倍。
最后,Miral僵尸网络恶意软件的三个变种Sora、IZIH9和Rekai,在2021年分别增加了33%、39%和83%。
CP是什么意思
配对 CP,同样也是COUPLE的缩写,即配对,主要用在同人作品中. CP王道 比如, 仙流 此CP出自《灌篮高手》,slamdunk男儿当入樽,表示为剧中该两人的同性爱情。 移动增值业务内容提供商 P,Content Provider的缩写,即内容提供商. 再具体解释就是:CP是移动数据业务内容提供商,或者叫移动增值业务内容提供商 化学 在化学领域,CP是指化学纯,标签为中蓝,用于一般化学试验。 CP,C代表电荷共轭的变换,是粒子和反粒子互相对称,即对于粒子和反粒子;P代表宇称变换,是空间反射对称,即同一种粒子之间互为镜像。 CP: 在质量管理领域,CP代表西格玛水平,也就是顾客满意度=T/6σ 同时可参看相关连接:SP cp linux命令:该命令的功能是将给出的文件或目录拷贝到另一文件或目录中,同MSDOS下的COPY命令一样,功能十分强大。 语法:cp[选项]源文件或目录,目标文件或目录 说明该命令把指定的源文件复制到目标文件或把多个源文件复制到目标目录中。 该命令的各项选项含义如下: -a:该选项通常在拷贝目录是使用。 他保留链接,文件属性,并递归地拷贝目录,其作用等于dpr选项的组合。 -d:拷贝是保留链接 -f:删除已经存在的目标文件而不提示。 -I:和 f选项相反,在覆盖目标文件之前将给出提示要求拥护确认。 回答y时目标文件将被覆盖,是交互式拷贝。 -p:此时cp除复制源文件的内容外,还将把其修改时间和反问权限也复制到新文件中。 -r;若给出的源文件是一目录文件,此时cp将递归复制该目录下所有的子目录和文件。 此时目标文件必须为一个目录名。 -L:不作拷贝,只是链接文件。 需要说明的是,为防止用户在不经意的情况下用cp命令破坏另一个文件,如用户指定的目标文件名已存在,用cp 命令拷贝文件后,这个文件酒会被新源文件覆盖,因此,建议用户在使用cp命令拷贝文件时,最好使用I选项。 语用学 在语用学中CP.是Cooperative Principle 合作原则的缩写.由Grice提出.
固态硬盘的存储介质和原理是什么?
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或Solid State Drive),也称作电子硬盘或者固态电子盘,是由控制单元和固态存储单元(DRAM或FLASH芯片)组成的硬盘。 固态硬盘的接口规范和定义、功能及使用方法上与普通硬盘的相同,在产品外形和尺寸上也与普通硬盘一致。 由于固态硬盘没有普通硬盘的旋转介质,因而抗震性极佳。 其芯片的工作温度范围很宽(-40~85摄氏度)。 目前广泛应用于军事、车载、工控、视频监控、网络监控、网络终端、电力、医疗、航空等、导航设备等领域。 目前由于成本较高,正在逐渐普及到DIY市场。 固态硬盘的存储介质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闪存(FLASH芯片)作为存储介质,另外一种是采用DRAM作为存储介质。 基于闪存的固态硬盘(IDE FLASH DISK、Serial ATA Flash Disk):采用FLASH芯片作为存储介质,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SSD。 它的外观可以被制作成多种模样,例如:笔记本硬盘、微硬盘、存储卡、优盘等样式。 这种SSD固态硬盘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移动,而且数据保护不受电源控制,能适应于各种环境,但是使用年限不高,适合于个人用户使用。 在基于闪存的固态硬盘中,存储单元又分为两类:SLC(Single Layer Cell 单层单元)和MLC(Multi-Level Cell多层单元)。 SLC的特点是成本高、容量小、但是速度快,而MLC的特点是容量大成本低,但是速度慢。 MLC的每个单元是2bit的,相对SLC来说整整多了一倍。 不过,由于每个MLC存储单元中存放的资料较多,结构相对复杂,出错的几率会增加,必须进行错误修正,这个动作导致其性能大幅落后于结构简单的SLC闪存。 此外,SLC闪存的优点是复写次数高达次,比MLC闪存高10倍。 此外,为了保证MLC的寿命,控制芯片都校验和智能磨损平衡技术算法,使得每个存储单元的写入次数可以平均分摊,达到100万小时故障间隔时间(MTBF)。 基于DRAM的固态硬盘:采用DRAM作为存储介质,目前应用范围较窄。 它仿效传统硬盘的设计、可被绝大部分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工具进行卷设置和管理,并提供工业标准的PCI和FC接口用于连接主机或者服务器。 应用方式可分为SSD硬盘和SSD硬盘阵列两种。 它是一种高性能的存储器,而且使用寿命很长,美中不足的是需要独立电源来保护数据安全。 固态硬盘的优点固态硬盘与普通硬盘比较,拥有以下优点:1. 启动快,没有电机加速旋转的过程。 2. 不用磁头,快速随机读取,读延迟极小。 根据相关测试:两台电脑在同样配置的电脑下,搭载固态硬盘的笔记本从开机到出现桌面一共只用了18秒,而搭载传统硬盘的笔记本总共用了31秒,两者几乎有将近一半的差距。 3. 相对固定的读取时间。 由于寻址时间与数据存储位置无关,因此磁盘碎片不会影响读取时间。 4. 基于DRAM的固态硬盘写入速度极快。 5. 无噪音。 因为没有机械马达和风扇,工作时噪音值为0分贝。 某些高端或大容量产品装有风扇,因此仍会产生噪音。 6. 低容量的基于闪存的固态硬盘在工作状态下能耗和发热量较低,但高端或大容量产品能耗会较高。 7. 内部不存在任何机械活动部件,不会发生机械故障,也不怕碰撞、冲击、振动。 这样即使在高速移动甚至伴随翻转倾斜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笔记本电脑发生意外掉落或与硬物碰撞时能够将数据丢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8. 工作温度范围更大。 典型的硬盘驱动器只能在5到55摄氏度范围内工作。 而大多数固态硬盘可在-10~70摄氏度工作,一些工业级的固态硬盘还可在-40~85摄氏度,甚至更大的温度范围下工作。 9. 低容量的固态硬盘比同容量硬盘体积小、重量轻。 但这一优势随容量增大而逐渐减弱。 直至256GB,固态硬盘仍比相同容量的普通硬盘轻。 固态硬盘的缺点固态硬盘与传统硬盘比较,拥有以下缺点:1. 成本高。 每单位容量价格是传统硬盘的5~10倍(基于闪存),甚至200~300倍(基于DRAM)。 2. 容量低。 目前固态硬盘最大容量远低于传统硬盘。 固态硬盘的容量仍在迅速增长,据称IBM已测试过4TB的固态硬盘。 3. 由于不像传统硬盘那样屏蔽于法拉第笼中,固态硬盘更易受到某些外界因素的不良影响。 如断电(基于DRAM的固态硬盘尤甚)、磁场干扰、静电等。 4. 写入寿命有限(基于闪存)。 一般闪存写入寿命为1万到10万次,特制的可达100万到500万次,然而整台计算机寿命期内文件系统的某些部分(如文件分配表)的写入次数仍将超过这一极限。 特制的文件系统或者固件可以分担写入的位置,使固态硬盘的整体寿命达到20年以上。 5. 基于闪存的固态硬盘在写入时比传统硬盘慢很多,也更易受到写入碎片的影响。 6. 数据损坏后难以的恢复。 传统的磁盘或者磁带存储方式,如果硬件发生损坏,通过目前的数据恢复技术也许还能挽救一部分数据。 但如果固态硬盘发生损坏,几乎不可能通过目前的数据恢复技术在失效(尤其是基于DRAM的)、破碎或者被击穿的芯片中找回数据。 7. 根据实际测试,使用固态硬盘的笔记本电脑在空闲或低负荷运行下,电池航程短于使用7200RPM的2.5英寸传统硬盘。 8. 基于DRAM的固态硬盘在任何时候的能耗都高于传统硬盘,尤其是关闭时仍需供电,否则数据丢失。 9. 据用户反映,使用低廉的MLC的固态硬盘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运行比传统硬盘慢。 这是由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机制不适于固态硬盘。 在Linux下无此问题。 固态硬盘产品现有的固态硬盘产品有3.5英寸,2.5英寸,1.8英寸等多种类型,容量一般为16~256GB,比一般的闪存盘(U盘)大。 接口规格与传统硬盘一致,有UATA、SATA、SCSI等。 在CES 2008上,专业固态硬盘厂商BitMicro Networks展示了一款采用SCSI接口的专业级固态硬盘产品的内部结构(见右图)。 该产品在一块PCB上焊接了32颗TSOP封装的NAND闪存芯片。 BitMicro透露,该产品每GB平均价格为10美元左右,大约是主流机械硬盘的5倍。 朗科在2008年也推出了号称“国内第一款”固态硬盘产品。 而忆正则宣称已于2007年就已推出国内第一款固态硬盘产品。 紧随其后中基伟业也推出号称全球最快的固态硬盘产品,镁光堪称推出速度为1GB/S的固态硬盘(用固态硬盘作阵列)。 传统硬盘与固态硬盘优缺点对比1、防震抗摔性:目前的传统硬盘都是磁碟型的,数据储存在磁碟扇区里。 而固态硬盘是使用闪存颗粒(即目前内存、MP3、U盘等存储介质)制作而成,所以SSD固态硬盘内部不存在任何机械部件,这样即使在高速移动甚至伴随翻转倾斜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到正常使用,而且在发生碰撞和震荡时能够将数据丢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相较传统硬盘,固硬占有绝对优势。 2、数据存储速度:从PConline评测室的评测数据来看,固态硬盘相对传统硬盘性能提升2倍多。 3、功耗:固态硬盘的功耗上也要高于传统硬盘。 4、重量:固态硬盘在重量方面更轻,与常规1.8英寸硬盘相比,重量轻20-30克。 5、噪音:由于固硬属于无机械部件及闪存芯片,所以具有了发热量小、散热快等特点,而且没有机械马达和风扇,工作噪音值为0分贝。 传统硬盘就要逊色很多。 6、价格:目前市场上80G Intel固态硬盘,价格为4000元左右。 而这个价钱足够买几个容量为1TB的传统硬盘了。 7、容量:固态硬盘目前最大容量仅为256G,和传统硬盘最大按TB容量衡量相比差距很大。 8、使用寿命:SLC只有10万次的读写寿命,成本低廉的MLC,读写寿命仅有1万次;比起传统硬盘毫无优势可言。
开源的Android操作系统真的免费吗

开源的Android操作系统真的免费吗2010-03-04 10:41在Android操作系统里面,每一个Android应用程序都在它自己的进程中运行,都拥有一个独立的Dalvik虚拟机实例。 谷歌最早进行开发Android操作系统时,只是把它当作为一款手机软件系统来使用,在2010年底,随着T-Mobile G1手机的发布,它们也最终实现了它们的愿望,之后,谷歌的下一步战略就是把Android手机打向市场。 但不久以后,你或许还将看到更多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电子设备。 问问马克-哈姆布林(Mark Hamblin)就知道了,他是最早参与设计苹果iPhone的人。 现在,布林在加州触摸设备公司Touch Revolution担任首席执行官。 并致力于将Android推广到手机之外的其他电子设备上。 到2009年末,Touch Revolution计划推出两款基于Android的产品,一款是遥控器,另外一款则是配备触摸屏的家用固定电话。 除此之外,哈姆布林的公司还在开发一 系列基于Android的电子产品。 例如,饭店的触摸屏目录,Android医疗设备以及一款具备留言功能并搭配15寸显示器的厨房电脑。 Android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这不仅对谷歌而言是个好消息,高通和德州仪器等参与开 发Android的芯片制造商同样也将受益于此,因为它们将借此机会将半导体产品推广到更多的市场。 但是Android的流行却会令微软痛苦不已,因为如 果没有Android,他们原本会有机会将自己的软件推广到更多的设备上。 那么Android操作系统的下一个市场会是哪里呢?目前有多家电子厂商都计划于本月底在巴 塞罗那移动通信全球大会(GSMA Mobile World Congress)上推出基于Android的上网本和移动互联网设备,后者又称MID。 为多家亚洲制造商提供服务的咨询公司风河系统 (WindRiver Systems)首席营销官约翰-布鲁格曼(JohnBruggeman)表示,“9个月以前,人们还对使用Android非常好奇。 但是现在,他们却在 针对这一系统设计产品。 ”而且这些产品的性能全面超越了基于Windows的产品。 不过布鲁格曼拒绝透露计划推出Android产品的厂商名称。 微软表示,他们毫不畏惧Android的威胁。 后者是基于开源软件Linux开发的。 “我们欢迎来自这一领域的竞争,”微软的发言人在声明中表示。 “总的来看,我们发现用户还是对Windows更加熟悉,而且Windows的兼容性和易用性也高于Linux。 ”然而,种种迹象表明,Android最终还是会首先涉足上网本和数码相框等领域,而微软已经 在这些市场建立了一定的基础。 哈姆布林说:“对于任何一家软件公司而言,涉足这些领域都是有意义的。 我认为这类比较普及的计算设备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 在整个计算产业出现增长放缓的情况下,这些产品更是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 根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Suppli的报告,今年全球PC出货量的同比增幅将仅为 4.3%。 德州仪器已经与其他厂商合作将Android植入到多媒体播放器和数码相框中,并将于数月内发布。 德州仪器的竞争对手高通也已经与其他厂商合作开发了20多款基于Android的产品,包括视频播放器和小巧的平板电脑,这些产品将于2009年和2010年初陆续发布。 谷歌目前还未表示计划将Android推广到手机之外的设备。 但是,谷歌移动平台高级主管安迪-鲁宾(Andy Rubin)说:“我们非常支持开发者社区将Android应用到这些产品中。 ”尽管在最初开始谈论Android时,谷歌并未就非无线设备发表太多看法,但是谷歌及其合作 伙伴还是为Android赋予了足够的可扩展性。 使其可以运行于任何设备——无论是智能手机还是服务器均可使用Android。 鲁宾说:“我们早就预见到 了这一点,并将Android设计得足以运行在屏幕更大处理器更快的设备上。 ”与许多手机和PC操作系统不同,即使产品的半导体元件非常多样,厂商也无须 对Android进行太多修改。 独立软件分析师比尔-休斯(Bill Hughes)说:“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Android有什么限制。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