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Azure应用服务开发持续交付的管道
2017-08-18 08:27:27无论是一名开发人员还是一名运营工程师,Azure应用服务都能够让他能够更为快捷地完成应用开发或部属。同时,因为它是一个完全托管的平台,所以团队成员们可以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应用,而不会因为因为开发和维护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基础设施所需的所有复杂性而陷入泥潭。
一般而言,企业用户会希望加速云应用的部署,而持续交付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Azure应用服务来开发一个持续交付管道。
对于那些想要通过持续交付管道在云中部署网络、移动或API应用的用户来说,微软公司的Azure应用服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无论是一名开发人员还是一名运营工程师,Azure应用服务都能够让他能够更为快捷地完成应用开发或部属。同时,因为它是一个完全托管的平台,所以团队成员们可以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应用,而不会因为因为开发和维护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基础设施所需的所有复杂性而陷入泥潭。
例如,没有运营人员的小型开发团队就可以使用Azure应用服务来加速应用的部署,因为不需要实际的 服务器 、网络和存储资源。而对于拥有专门运营人员的企业,Azure应用服务可以减少对诸如备份和打补丁之类耗时费力管理任务的需求,微软完全接管并执行这些任务。
此外,团队现在可以使用Azure应用服务和Visual Studio Team Services (VSTS)来实现持续交付。VSTS则是微软公司另一个基于云的服务,它能够让团队开展项目合作,并提供版本控制、持续集成、发布管理等服务。
Azure应用服务中的持续交付工作流流程
持续交付管道背后的理念就是让团队更自信地部署应用变更。它不是一个特定供应商的概念,它也不是依赖于一套特定的工具。相反,持续交付是一个流程,它可确保团队在考虑这些生产就绪变更之前对代码库的频繁变更进行验证和测试。VSTS 只是一个开发团队能够用于创建持续交付管道的产品,但它提供了能够让新用户轻松上手的一些强大功能和一个设置过程。
为Azure应用服务的网络应用开发一个持续交付管道可以包括如下阶段:
为网络应用设置持续交付管道
如需测试此过程,可采用默认项目模板来使用Visual Studio 2015中内置的基本ASP.NET MVC网络应用。当然,还需在Azure应用服务中设置两个网络应用:一个用于生产应用,另一个用于负载测试。
如需开始使用,可访问用户在Azure门户网站中的生产网络应用。选择部署选项卡中的持续交付(预览)选项,如图1所示。点击配置。
图1 持续交付的配置
接下来,可以看到持续交付管道中需要配置的每个阶段,如图2所示。
图2 查看持续交付的各个阶段
点击“选择库”的第一个选项。这个操作可以让用户自行定义版本控制库。目前的有效选项包括VSTS Git、GitHub或一个外部/内部Git库。在本文的示例中,示例应用已被保存在GitHub中了。
当用户选择GitHub作为源时,系统将提示输入用户的GitHub凭据。一旦通过验证,可选择用户的源代码库以及相应分支。在本文的示例中,代码被直接变更至主分支,如图3所示。
图3源阶段的设置
至此,我们已经定义了源阶段,接下来可以设置开发阶段。在本文示例中,我们将选择合适的应用框架,即ASP.NET。另外,还选择创建了一个新的VSTS账户,如图4所示。
图4开发阶段的设置
如果之前已经创建并使用VSTS账户,那么现在可以选择使用这个已有选项。另外,可根据用户所在位置选择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
之后,我选择设置负载测试,如图5所示。这不是必选项,但为了进行更好的演示,我们在通道里使用另一个为负载测试而单独创建的网络应用来启用此阶段。
图5测试阶段的设置
如图6所示对部署阶段进行配置。默认情况下,部署至分段环境的选项设置是否。这意味着,一旦所有其他阶段都成功完成,代码变更将会自动部署至生产网络应用。

图6 部署阶段的设置
果用户希望首先部署至分段环境,只需简单地在图6所示的部署页面选择“是”即可。这就可以让用户选择一个新的或为这个网络应用配置过的现有分段环境。在设置部署选项之后,点击OK,Azure会在VSTS中完成构建持续交付管道。这个初始配置会触发管道的执行,同时用户也能够在VSTS控制台上查看开发和发布的阶段。
从这一点开始,提供给源代码库的代码会再次触发管道中的开发、测试和部署阶段。应用的新版本也可在网络应用的分段环境中可用。最后,只要团队做好了将变更推向其他环境的准备,那么就可以将分段环境中的应用可部署版本发布至生产环境。
请注意,Azure应用服务中的持续交付功能仍在试用阶段,上述提及流程有可能在正式发布时有所变更。
布加迪威航好还是布加迪威龙好~?!
布加迪威龙16.4详解布加迪威龙(VEYRON)这个名字源自曾经驾驶布加迪57赢得1939利曼桂冠的Pierre Veyron。 而16.4代表16个气缸和4个涡轮增压器。 这款车配备了大众专门研发的W型16缸发动机,可以说是将两台V8发动机公用一根曲轴的产物。 此外,该发动机还配备了4个涡轮增压器。 排量达到了7993cc。 可以迸发出1001匹的最大马力,同时,在极低的1000rpm时即可输出730NM的庞大扭矩,在2200RPM时就可以迸发出1250NM的峰值扭矩,这种扭力会一直持续到5500RPM。 强大的动力带来的结果显而易见:0-100km/h加速:2.5秒,0-200km/h:加速7.3秒,0-300km/h加速:16.7秒,0-400km/h加速:55.6秒。 最高时速达到407KM/H。 如此优秀的加速成绩还得益于DSG双离合器变速器。 这种变速器采用两片离合器,当处于某个档位时,另一片离合器自动与下一个档位相连接,最大限度的缩短了换挡时间,从而提供了迅疾的加速。 另外,这款车还配备了四轮驱动系统,这种四驱系统是类似与应用在兰博基尼和保时捷上的那种采用HALDEX中央差速器的四驱系统。 通过电磁感应来控制扭力在前后各个车轮之间的分配,从而使得驾驶更加轻松,操控更加灵敏。 但是正是由于这款强大的发动机带给了威龙“臃肿”的诟病,整车宽度1978mm,逼近2米。 虽然运用了大量的轻量化技术,但是车重依旧达到了1888KG,逼近1900KG。 这对威龙的敏捷性是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造成了威龙在全球各个赛道的成绩均不理想的现状。 如果买了此车,车主签约之后会接受邀请前往法国,定制个人专属的颜色及其它个性化参数设计,在6个月的定制过程之后,新车随即进入之后的6个月制作流程。 从签约预定到个性定制,从精心制作到驾驶培训,一台布加迪威龙16.4从签约预定到交付车主需要约一年的时间。 这也意味着,在这位车主签约之后,预计2009年4月,在中国的路面上将会出现第一台布加迪威龙16.4。 宝佳迪卫航Bugatti Veyron在中国市场上被正式命名为“宝佳迪卫航”。 不要怀疑,这正是常常在车迷梦中出现的那部速度猛兽,而我们原本通常叫它“布加迪卫航”。 宝佳迪,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意大利跑车的品牌,也许人们认为只有意大利这个对跑车极度痴迷的国家才能造出这种狂暴机器。 但是,同样具有浪漫色彩的法国才是宝佳迪的诞生之地,这个古老的法国跑车品牌创立至今已经有百余年历史。 1947年,宝佳迪因其创始人Ettore Bugatti的过世而终止营运。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狂热的车迷兼实业家的意大利人Romano Artioli的努力下,宝佳迪品牌才得以复活,并且推出了像EB110这般脍炙人口的超跑级量产车。 可惜很不幸,好不容易复活过来的宝佳迪因为公司财务困难,在1995年时宣布破产,留下仅量产139辆的EB110与胎死腹中的EB112概念车让人凭吊。 1998年时,皮耶希这个来自德国的汽车巨子买下了宝佳迪的商标权,正式将宝佳迪纳入大众集团之下,归划为大众本身管辖,在大众接手之后,宝佳迪几乎可以说是从未在各大国际车展中缺席过,推出了数款概念车,但在量产方面却一直没有动作。 宝佳迪卫航16.4可以说是自从EB110之后,第一款真正挂上宝佳迪椭圆形红色厂徽的量产车,也是宝佳迪第二度复活后的开山之作
响应面法的具体原理是什么?
是质量分析的一个方法,质量改善的一个常用方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传统质量管理正在发生裂变:由一个公司的质量管理(CQC)向全集团(含供应商)质量管理(GWQC)转变, 供应商质量成为集团公司质量中的重要一环。 完善的质量体系是质量保证的基础,只有加强供应商质量体系的管理,质量才有根本的保障。 如何加强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已经成为企业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一、供应商开发选择的十大原则供应商开发的基本准则是“Q.C.D.S”原则,也就是质量,成本,交付与服务并重的原则。 在这四者中,质量因素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确认供应商是否建立有一套稳定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然后确认供应商是否具有生产所需特定产品的设备和工艺能力。 其次是成本与价格,要运用价值工程的方法对所涉及的产品进行成本分析,并通过双赢的价格谈判实现成本节约。 在交付方面,要确定供应商是否拥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人力资源是否充足,有没有扩大产能的潜力。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是供应商的售前、售后服务的纪录。 供应商选择的十个原则总原则——全面、具体、客观原则:建立和使用一个全面的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供应商做出全面、具体、客观的评价。 综合考虑供应商的业绩、设备管理、人力资源开发、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技术开发、用户满意度、交货协议等方面可能影响供应链合作关系的方面。 ○系统全面性原则:全面系统评价体系的建立和使用。 ○简明科学性原则:供应商评价和选择步骤、选择过程透明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稳定可比性原则:评估体系应该稳定运做,标准统一,减少主观因素。 ○灵活可操作性原则:不同行业、企业、产品需求、不同环境下的供应商评价应是不一样的,保持一定的灵活操作性。 ○门当户对原则:供应商的规模和层次和采购商相当。 ○半数比例原则:购买数量不超过供应商产能的50%,反对全额供货的供应商。 如果仅由一家供应商负责100%的供货和100%成本分摊,则采购商风险较大,因为一旦该供应商出现问题,按照“蝴蝶效应”的发展,势必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 不仅如此,采购商在对某些供应材料或产品有依赖性时,还要考虑地域风险。 ○供应源数量控制原则:同类物料的供应商数量约2~3家,主次供应商之分。 这样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和提高管理效果,保证供应的稳定性。 ○供应链战略原则:与重要供应商发展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 ○学习更新原则:评估的指针、标杆对比的对象以及评估的工具与技术都需要不断的更新。 二、供应商质量管理十大原则传统的来料质量管理主要是针对IQC内部管理,对外则作为一种被动式的关系.因伴随追求质量的提升及双赢的局面,IQC来料质量管理将转变为供应商的源头质量管理。 企业不是被动的与供应商打交道,而且要主动的引导,改变,管理,维护它们之间的质量休系。 ○ 采购商对重要的供应商可派遣专职驻厂员,或经常对供应商进行质量检查。 ○ 采购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供应商品进行质量检测或现场检查。 ○ 采购商减少对个别供应商大户的过分依赖,分散采购风险。 ○ 采购商制定各采购件的验收标准、与供应商的验收交接规程。 ○ 对选定的供应商,公司与之簦订长期供应合作协议,在该协议中具体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双方互惠条件。 ○ 采购商可在供应商处设立SJQE. SJQE通过扮演客户的角色,从而达到推动供应商的质量。 ○ 采购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供应商进行等级评比,制定和落实执行奖惩措施.○ 每年对供应商予以重新评估,不合要求的予以淘汰,从候选队伍中再行补充合格供应商。 ○ 采购商对重点材料的供应商上游厂商进行质量监控管理。 ○ 管控供应商材料的制程参数变更或设计变更时均需采购商的确认批准。 三、在线供应商质量网络化管理如今出现了很多基于Internet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都隐藏着质量的提升及成本削减的方法。 公司可透过Internet 的方式搭建供货商质量监控平台可全程实时监控分析供货商各个环节的质量状况,从而达到管控质量的目的,让不良品不往外流。 主要体现:○ 有效追踪厂商对不良问题的改善执行状况.○ 采购商与供应商之间的质量信息实时的动态互动,有效达到PDCA循环目的。 ○ 双方无纸化的作业及数据图表的快速查找生成,节约了成本达到互赢的局面。 ○ 采购商可依据厂商生产的质量状况,对来料部份进行重点管控。 避免乱枪打鸟,节约人力资源。 ○ 数据查询方便快捷,无需通过供应商,数据真实可靠。 供应商的开发与考核供应商考核主要有哪些项目?采购人员通常从价格、品质、交期交量和配合度(服务)几个方面来考核供应商,并按百分制的形式来计算得分,至于如何配分,各公司可视具体情况自行决定:1. 价格:根据市场同类材料最低价、最高价、平均价、自行估价,然后计算出一个较为标准、合理的价格。 2. 品质:批退率:根据某固定时间内(如一个月、一季度、半年、一年)的批退率来判定品质的好坏,如上半年某供应商交货50批次,判退3批次,其批退率=3÷50×100%=6%,批退率越高,表明其品质越差,得分越低。 平均合格率:根据每次交货的合格率,再计算出某固定时间内合格率的平均值来判定品质的好坏,如1月份某供应商交货3次,其合格率分别为:90%、85%、95%,则其平均合格=(90% + 85% + 95%)÷3=90%,合格率越高,表明品质越好,得分越高。 总合格率:根据某固定时间内总的合格率来判定品质的好坏,如某供应商第一季度分5批,共交货个,总合格数为9850个,则其合格率= 9850÷1000×100% = 98.5%,合格率越高,表明品质越好,得分更高。 3. 交期交量:交货率=送货数量÷订购数量×100%,交货率越高,得分就越多。 逾期率:=逾期批数÷交货批数×100%,逾期率越高,得分更少;逾期率越长,扣分越多;逾期造成停工待料,则加重扣分 扩展阅读:
在生产管理上FCST是指什么
在生产管理上FCST是指预估的意思,是Forecast的简称。 生产管理对企业生产系统的设置和运行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 又称生产控制。 其内容包括:①生产组织工作。 即选择厂址,布置工厂,组织生产线,实行劳动定额和劳动组织,设置生产管理系统等。 ②生产计划工作。 即编制生产计划、生产技术准备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等。 ③生产控制工作。 即控制生产进度、生产库存、生产质量和生产成本等。 生产管理的任务有:通过生产组织工作,按照企业目标的要求,设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算、物质技术条件和环境条件允许的生产系统;通过生产计划工作,制定生产系统优化运行的方案;通过生产控制工作,及时有效地调节企业生产过程内外的各种关系,使生产系统的运行符合既定生产计划的要求,实现预期生产的品种、质量、产量、出产期限和生产成本的目标。 生产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做到投入少、产出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而采用生产管理软件的目的,则是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的效率,有效管理生产过程的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