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系统资源占用情况-Redis-利用-redis-查看占用情况 (查看系统资源命令 linux)

教程大全 2025-07-14 07:06:01 浏览

利用 Redis 查看系统资源占用情况

Redis是一种开源的高性能Key-Value存储系统,由于其卓越的性能和可靠性,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应用中。

除了作为缓存系统之外,Redis还可以用于监控系统资源的占用情况。通过利用Redis提供的一些命令,可以轻松地查看当前系统的CPU、内存、磁盘等资源的使用情况。

在Linux系统下,可以使用如下命令来安装Redis:

sudo apt-get install redis-server

安装完成之后,可以通过redis-cli命令进入Redis命令行界面。

进入Redis命令行界面后,可以使用如下命令查看当前Redis实例的一些基本信息:

127.0.0.1:6379> INFO# Serverredis_version:6.2.3redis_git_sha1:00000000redis_git_dirty:0redis_build_id:066a8018c79b9d54redis_mode:standaloneos:Linux 5.11.0-27-generic x86_64arch_bits:64multiplexing_api:epollatomicvar_api:atomic-builtingcc_version:9.3.0process_id:18919run_id:fb9fd38bca6d81ffb775c1141552e2b91943ef96TCP_port:6379uptime_in_seconds:11696uptime_in_days:0hz:10configured_hz:10lru_clock:20003794executable:/usr/bin/redis-serverconfig_file:# Clientsconnected_clients:1client_recent_max_input_buffer:2client_recent_max_output_buffer:0blocked_clients:0# Memoryused_memory:157848888used_memory_human:150.49Mused_memory_rss:171810560used_memory_peak:171139496used_memory_peak_human:163.16Mused_memory_peak_perc:92.24%used_memory_overhead:6217099used_memory_startup:1578152used_memory_dataset:151632789used_memory_dataset_perc:96.07%allocator_allocated:157848888allocator_active:162310912allocator_resident:876027136total_system_memory:2005565952total_system_memory_human:1.87Gused_memory_lua:6144used_memory_lua_human:6.00Kused_memory_scripts:0used_memory_scripts_human:0Bnumber_of_cached_scripts:0maxmemory:0maxmemory_human:0Bmaxmemory_policy:noevictionallocator_frag_ratio:1.03allocator_frag_bytes:4466072allocator_rss_ratio:5.39allocator_rss_bytes:713716224rss_overhead_ratio:0.20rss_overhead_bytes:-70421632mem_fragmentation_ratio:1.09mem_fragmentation_bytes:13962672mem_not_counted_for_evict:0mem_replication_backlog:0mem_clients_slaves:0mem_clients_normal:1mem_aof_buffer:0mem_allocator:jemalloc-5.2.1# Persistenceloading:0rdb_changes_since_last_save:4rdb_bgsave_in_progress:0rdb_last_save_time:1640458723rdb_last_bgsave_status:okrdb_last_bgsave_time_sec:0rdb_current_bgsave_time_sec:-1rdb_last_cow_size:2097152aof_enabled:0aof_rewrite_in_progress:0aof_rewrite_scheduled:0aof_last_rewrite_time_sec:-1aof_current_rewrite_time_sec:-1aof_last_bgrewrite_status:okaof_last_write_status:okaof_last_cow_size:0# Statstotal_connections_received:53total_commands_processed:60instantaneous_ops_per_sec:0total_net_input_bytes:10331total_net_output_bytes:85536instantaneous_input_kbps:0.00instantaneous_output_kbps:0.00rejected_connections:0sync_full:0sync_partial_ok:0sync_partial_err:0expired_keys:0evicted_keys:0keyspace_hits:0keyspace_misses:0pubsub_channels:0pubsub_patterns:0latest_fork_usec:1946migrate_cached_sockets:0# Replicationrole:masterconnected_slaves:0master_replid:24c4f4cf08ef9924a461891138020bc66b063ca5master_replid2: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master_repl_offset:0second_repl_offset:-1repl_backlog_active:0repl_backlog_size:1048576repl_backlog_first_byte_offset:0repl_backlog_histlen:0# CPUused_cpu_sys:66.649558used_cpu_user:10.144010used_cpu_sys_children:0.060000used_cpu_user_children:0.060000# Commandstatscmdstat_info:calls=1,usec=0,usec_per_call=0.00cmdstat_monitor:calls=53,usec=47295,usec_per_call=891.60cmdstat_role:calls=1,usec=398,usec_per_call=398.00# Clustercluster_enabled:0# Keyspace

其中,上述命令会返回如下Redis实例的基本信息:

– Server:返回Redis 服务器 的基本信息,包括版本、Git Commit哈希值、编译ID、运行模式、操作系统、架构、多路复用API、原子变量API、GCC版本、PID、运行ID、TCP端口、已经运行的时间、频率(即每秒执行检查键空间环节的次数)、已配置的频率、LRU时钟、可执行的程序、配置文件等;

– Clients:返回Redis的客户端信息,包括当前连接的客户端数、客户端输入缓冲区的最大值、客户端输出缓冲区的最大值、被阻塞的客户端数;

– Memory:返回Redis实例使用的内存信息,包括已使用的内存、已使用的内存(人类可读格式)、正在使用的RSS(Resident Set Size在RAM中的部分)、最大的内存使用量历史峰值、最大的内存占路用率历史峰值、当前内存使用的下属空间(-overhead)、Redis启动后分配的内存、真正存储键值对的数据结构使用的内存、内存碎片率、内存碎片大小、操作系统没有计数的内存、复制操作用的缓冲区、Slaves和Clients占用的内存(用于在Info命令中显示);

– Persistence:返回持久化相关的信息,包括RDB(Redis数据库文件)持久化的相关信息,AOF(Append-only file,即Redis的追加日志文件)持久化的相关信息;

– Stats:返回统计信息,包括Redis服务器接收的总连接数、Redis服务器执行的总命令数、Redis服务器执行的瞬时操作数、Redis服务器接收到的总字节数、Redis服务器发送的总字节数、Redis服务器瞬时接收数据的速率、Redis服务器瞬时发送数据的速率、拒绝连接的客户端的总数、同步操作相关的统计、过期键和失效键的数量、命中的和未命中的键数、通过PUB / SUB收听的通道和模式的数量、最近一次成功执行FORK()函数的耗时、迁移工具中缓存的套接字数等;

– Replication:返回复制相关的信息,包括Redis服务器的角色(主服务器/从服务器)、连接到当前服务器的从服务器的数量、主服务器的复制ID、从服务器的复制ID、主库的复制偏移量、从库的复制偏移量、正在使用复制缓冲区的状态、复制缓冲区的大小、复制缓冲区中第一个字节的偏移量、复制缓冲区历史长度等;

– CPU:返回Redis服务器的CPU占用情况,包括Redis服务器在内核模式下花费的CPU时间、Redis服务器在用户模式下花费的CPU时间;

– Commandstats:返回Redis实例中执行Redis

香港服务器首选树叶云,2H2G首月10元开通。树叶云(shuyeidc.com)提供简单好用,价格厚道的香港/美国云服务器和独立服务器。IDC+ISP+ICP资质。ARIN和APNIC会员。成熟技术团队15年行业经验。

利用

linux 怎么读取cpu功耗

获取CPU使用率1实时CPU使用率 类似任务管理器实时系统信息可以通过top命令查看。 显示的信息四个参数分别是:用户的模式(user)、低优先级的用户模式(nice)、系统内核模式(system)以及系统空闲的处理器时间(idle)2查看CPU处理器使用率对于CPU使用率一般都是通过CPU使用情况,查看/proc/stat cpu状态文件3平均CPU使用率对于一般某时间段CPU的使用率来说,可以通过查看/pRoc/loadavg 文件信息4第三方监控软件查看网上有很多网管,监控软件安装配置好之后。 可以通过网页管理查看CPU等硬件情况和CPU使用率,负载等参数END其它相关信息内存使用率 查看 /proc/meminfo查看内存详细信息,也可以通过free 命令查看网络利用率 通过查看文件/proc/net/dev 可以了解,CentOS系统的网络使用情况跟windows的网络情况类似

Linux进程查看

[例18] 查看登录用户的详细情况,键入:$ who -uH显示如下:USER LINE LOGIN-TIME IDLE FROMroot tty1 Mar 17 13:49 . foxy tty2 Mar 17 13:49 00:01 root tty3 Mar 17 13:49 00:01bbs ttyp0 Mar 17 13:49 00:01 () 这样一目了然。 其中-u选项指定显示用户空闲时间,所以可以看到多了一项IDLE。 第一个root用户的IDLE项是一个“.”,这就说明该用户在前1秒仍然是活动的,而其他用户后面都有一个时间,称为空闲时间。 最后来看看使用“who am i”格式命令的结果!root tty1 Mar 17 13:49可见只显示出了运行该who命令的用户情况,当然这时候不存在空闲时间。 who命令应用起来非常简单,可以比较准确地掌握用户的情况,所以使用非常广泛。 w命令该命令也用于显示登录到系统的用户情况,但是与who不同的是,w命令功能更加强大,它不但可以显示有谁登录到系统,还可以显示出这些用户当前正在进行的工作,并且统计数据相对who命令来说更加详细和科学,可以认为w命令就是who命令的一个增强版。 w命令的显示项目按以下顺序排列:当前时间,系统启动到现在的时间,登录用户的数目,系统在最近1秒、5秒和15秒的平均负载。 然后是每个用户的各项数据,项目显示顺序如下:登录帐号、终端名称、远程主机名、登录时间、空闲时间、JCPU、PCPU、当前正在运行进程的命令行。 其中JCPU时间指的是和该终端(tty)连接的所有进程占用的时间。 这个时间里并不包括过去的后台作业时间,但却包括当前正在运行的后台作业所占用的时间。 而PCPU时间则是指当前进程(即在WHAT项中显示的进程)所占用的时间。 下面介绍该命令的具体用法和参数。 语法格式如下:w -[husfV] [user] 下面对参数进行说明:-h 不显示标题。 -u 当列出当前进程和CPU时间时忽略用户名。 这主要是用于执行su命令后的情况。 -s 使用短模式。 不显示登录时间、JCPU和PCPU时间。 -f 切换显示FROM项,也就是远程主机名项。 默认值是不显示远程主机名,当然系统管理员可以对源文件作一些修改使得显示该项成为默认值。 -V 显示版本信息。 User 只显示指定用户的相关情况。 [例19] 显示当前登录到系统的用户的详细情况$ w 2:50pm up 2 min, 4 users, load average:0.22,0.16,0.06USER TTY FROM LOGIN@ IDLE JCPU PCPU WHAT root tty1 2:49pm 0:00s 0.56s 0.10s wfoxy tty2 2:49pm 1:09 0.42s 0.42s bashroot tty3 2:49pm 46.00s 0.67s 0.25s telnet bbs3 bbs ttyp0 2:49pm 45.00s 0.49s 0.49s bbs h

memcached和redis的区别

medis与Memcached的区别传统MySQL+ Memcached架构遇到的问题 实际MySQL是适合进行海量数据存储的,通过Memcached将热点数据加载到cache,加速访问,很多公司都曾经使用过这样的架构,但随着业务数据量的不断增加,和访问量的持续增长,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 需要不断进行拆库拆表,Memcached也需不断跟着扩容,扩容和维护工作占据大量开发时间。 与mysql数据库数据一致性问题。 数据命中率低或down机,大量访问直接穿透到DB,MySQL无法支撑。 4.跨机房cache同步问题。 众多NoSQL百花齐放,如何选择 最近几年,业界不断涌现出很多各种各样的NoSQL产品,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地使用好这些产品,最大化地发挥其长处,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实际归根结底最重要的是了解这些产品的定位,并且了解到每款产品的tradeoffs,在实际应用中做到扬长避短,总体上这些NoSQL主要用于解决以下几种问题 1.少量数据存储,高速读写访问。 此类产品通过数据全部in-momery 的方式来保证高速访问,同时提供数据落地的功能,实际这正是Redis最主要的适用场景。 2.海量数据存储,分布式系统支持,数据一致性保证,方便的集群节点添加/删除。 3.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dynamo和bigtable 2篇论文所阐述的思路。 前者是一个完全无中心的设计,节点之间通过gossip方式传递集群信息,数据保证最终一致性,后者是一个中心化的方案设计,通过类似一个分布式锁服务来保证强一致性,数据写入先写内存和redo log,然后定期compat归并到磁盘上,将随机写优化为顺序写,提高写入性能。 free,auto-sharding等。 比如目前常见的一些文档数据库都是支持schema-free的,直接存储json格式数据,并且支持auto-sharding等功能,比如mongodb。 面对这些不同类型的NoSQL产品,我们需要根据我们的业务场景选择最合适的产品。 Redis适用场景,如何正确的使用 前面已经分析过,Redis最适合所有数据in-momory的场景,虽然Redis也提供持久化功能,但实际更多的是一个disk-backed的功能,跟传统意义上的持久化有比较大的差别,那么可能大家就会有疑问,似乎Redis更像一个加强版的Memcached,那么何时使用Memcached,何时使用Redis呢?如果简单地比较Redis与Memcached的区别,大多数都会得到以下观点: 1Redis不仅仅支持简单的k/v类型的数据,同时还提供list,set,zset,hash等数据结构的存储。 2Redis支持数据的备份,即master-slave模式的数据备份。 3Redis支持数据的持久化,可以将内存中的数据保持在磁盘中,重启的时候可以再次加载进行使用。 抛开这些,可以深入到Redis内部构造去观察更加本质的区别,理解Redis的设计。 在Redis中,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一直存储在内存中的。 这是和Memcached相比一个最大的区别。 Redis只会缓存所有的 key的信息,如果Redis发现内存的使用量超过了某一个阀值,将触发swap的操作,Redis根据“swappability = age*log(size_in_memory)”计 算出哪些key对应的value需要swap到磁盘。 然后再将这些key对应的value持久化到磁盘中,同时在内存中清除。 这种特性使得Redis可以 保持超过其机器本身内存大小的数据。 当然,机器本身的内存必须要能够保持所有的key,毕竟这些数据是不会进行swap操作的。 同时由于Redis将内存 中的数据swap到磁盘中的时候,提供服务的主线程和进行swap操作的子线程会共享这部分内存,所以如果更新需要swap的数据,Redis将阻塞这个 操作,直到子线程完成swap操作后才可以进行修改。 使用Redis特有内存模型前后的情况对比: VM off: 300k keys, 4096 bytes values: 1.3G used VM on:300k keys, 4096 bytes values: 73M used VM off: 1 million keys, 256 bytes values: 430.12M used VM on:1 million keys, 256 bytes values: 160.09M used VM on:1 million keys, values as large as you want, still: 160.09M used当 从Redis中读取数据的时候,如果读取的key对应的value不在内存中,那么Redis就需要从swap文件中加载相应数据,然后再返回给请求方。 这里就存在一个I/O线程池的问题。 在默认的情况下,Redis会出现阻塞,即完成所有的swap文件加载后才会相应。 这种策略在客户端的数量较小,进行 批量操作的时候比较合适。 但是如果将Redis应用在一个大型的网站应用程序中,这显然是无法满足大并发的情况的。 所以Redis运行我们设置I/O线程 池的大小,对需要从swap文件中加载相应数据的读取请求进行并发操作,减少阻塞的时间。 如果希望在海量数据的环境中使用好Redis,我相信理解Redis的内存设计和阻塞的情况是不可缺少的。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