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发布量子开源软件-量子计算机对科学家免费开放! (谷歌发布量子计算机)

教程大全 2025-07-14 15:38:26 浏览

谷歌发布量子开源软件,量子计算机对科学家免费开放!

2017-10-24 13:58:51日前,谷歌就开放了这项福利,来自彭博社消息,谷歌近日公布了其量子软件开源代码,令科学家能更方便的使用量子计算机。

2017年10月24日消息 众所周知,量子计算机理论上的云处理能力相比传统超级计算机高很多,用于复杂的科研项目对科学家而言是个福利。日前,谷歌就开放了这项福利,来自彭博社消息,谷歌近日公布了其量子软件开源代码,令科学家能更方便的使用量子计算机。

据悉,谷歌发布的量子软件是一款开放源代码软件,用户可以免费使用,例如化学家及材料学家可以通过谷歌软件改编算法和方程,令其可以在量子计算机上运行。此外,谷歌以及IBM、英特尔、微软和D-Wave也在大力推进量子软件的商用,不过仅限于性能一般的量子计算机。

谷歌与量子计算机创企Rigetti合作开发了一款被称为OpenFermion的软件,这款软件内包含了一个算法库,可以在量子计算机上模拟电子相互作用,非常适于化学、材料学方面的研究。谷歌表示,这款软件的研发获得了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帮助。

目前,科学家只能在性能强大的传统计算机上或与专业量子计算机软件开发者合作,才能模拟电子相互作用。谷歌与Rigetti开发的OpenFermion的软件,能直接改编普遍在用的传统模拟器Psi4和PySCF的软件,使之在量子计算机上运行。而且,OpenFermion软件兼容大多量子计算机,包括谷歌、Rigetti、IBM研发的机型。

谷歌已经表示,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在科研领域实现大突破,利用量子计算机完成传统计算机不可能完成的项目。例如,模拟化学催化剂、建立超级复杂系统(气候)模型,破解公钥加密密码等高复杂任务。


科研出版社与传统学术期刊出版社有何区别

科研出版社(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SRP),注册于美国,致力于国际学术交流和知识的传播,从事英文图书和学术会议论文集的出版与检索,以及专业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 科研出版社作为Open Access(开放读取)的先行者、世界最大的开源期刊之一,目前已有近200余种期刊及配套的电子版本,内容涵盖地球与环境科学、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 多个期刊已被Google Scholar,CAS,EBSCO,CAB Abstracts,ProQuest ,IndexCopernicus,Library of Congress,Gale,CSP等数据库全文或摘要收录。 出版社已与中国教育图书进口公司全面合作,由中国教育图书进口公司负责所有期刊和图书在中国内地的销售。 了解了科研出版社,你自然就知道它跟传统学术出版社的区别了。 谢谢,希望能够帮到你

π到底怎么读?

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读作pài)表示,是一个常数(约等于3.),是代表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它是一个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 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3.14代表圆周率去进行近似计算。 而用十位小数3.便足以应付一般计算。 即使是工程师或物理学家要进行较精密的计算,充其量也只需取值至小数点后几百个位。

圆周率(Pi)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一般用希腊字母π表示,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中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 π也等于圆形之面积与半径平方之比,是精确计算圆周长、圆面积、球体积等几何形状的关键值。 在分析学里,π可以严格地定义为满足sinx=0的最小正实数x。 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读作pài)表示,是一个常数(约等于3.),是代表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它是一个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 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3.14代表圆周率去进行近似计算。 而用十位小数3.便足以应付一般计算。 即使是工程师或物理学家要进行较精密的计算,充其量也只需取值至小数点后几百个位。

1965年,英国数学家约翰·沃利斯(John Wallis)出版了一本数学专著,其中他推导出一个公式,发现圆周率等于无穷个分数相乘的积。 2015年,罗切斯特大学的科学家们在氢原子能级的量子力学计算中发现了圆周率相同的公式。 2019年3月14日,谷歌宣布圆周率现已到小数点后31.4万亿位。

实验时期:一块古巴比伦石匾(约产于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600年)清楚地记载了圆周率=25/8=3.125。 同一时期的古埃及文物,莱因德数学纸草书(Rhind Mathematical Papyrus)也表明圆周率等于分数16/9的平方,约等于3.1605。 埃及人似乎在更早的时候就知道圆周率了。 英国作家John Taylor(1781—1864)在其名著《金字塔》(《The Great Pyramid: Why was it built, and who built it?》)中指出,造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胡夫金字塔和圆周率有关。 例如,金字塔的周长和高度之比等于圆周率的两倍,正好等于圆的周长和半径之比。 公元前800至600年成文的古印度宗教巨著《百道梵书》(Satapatha Brahmana)显示了圆周率等于分数339/108,约等于3.139。

科技术语有哪些?

科技术语有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认知计算、量子计算、深度学习、DT时代、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物联网等等。 科技术语有很多,指的是科技类的术语,属于专业术语、科技名词。

科技术语,是指科技类的术语,属于专业术语、科技名词。 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科学有若干种解释,每一种解释都反映出科学某一方面的本质特征,而且科学本身也在发展,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断深化,给科学下一个永恒不变的定义是难以做到的。 我们把众多的科学定义解释加以概括,指出为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共同概念,那就是科学知识、科学研究活动、科学社会建制的统一体。 第二,技术是人类运用知识、经验和技能,并借助物质手段以达到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目的的完整系统。 它是人们的知识和能力同物质手段相结合,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过程。 科技术语有很多,如下:

1、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是一套由计算机仿真系统创建出来的虚拟世界。 通俗讲,就是使用技术手段,让人身临其境,并可以与这个环境进行交互。 这套技术主要包括模拟环境、感知、自然技能和传感器各等方面,除了计算机图形技术所生成的视觉感知外,还有听觉、触觉、力觉、运动等感知,甚至还包括嗅觉和味觉等多感知。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应用于医学、军事航天、室内设计、工业仿真、游戏、娱乐等多个行业。

2、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 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 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3、认知计算

认知计算出自于IBM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沃森”的称谓,而现在,它更多的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大数据分析方式。 随着信息的增加,计算机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随着时间推移,以学习的、交互的方式,随着数据的进一步增长逐步提高认知的分析行为,就像大脑会自然而然地做事情,“认知计算”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联姻”。

4、量子计算

量子计算,是当前最热门的研究领域。 相对于普通计算机,基于量子力学特性的量子计算机,拥有超乎想象的并行计算与存储能力,求解一个亿亿亿变量的方程组,具有亿亿次计算能力的“天河2号”需要100年,而万亿次的量子计算机理论上只需要0.01秒就可解出。 当量子计算机应用之时,现在的密码破译、基因测序等科学难题,将可迎刃而解。

谷歌发布量子开源软件

5、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DeepLearning的概念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 机器学习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领域,其动机在于建立、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的神经网络,它模仿人脑的机制来解释数据,例如图像,声音和文本。 自2006年以来,机器学习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图灵试验至少不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及了。 在技术手段上不仅仅依赖于云计算对大数据的并行处理能力,而且依赖于算法。 这个算法就是DeepLearning。 借助于DeepLearning算法,人类终于找到了如何处理“抽象概念”这个亘古难题的方法。

6、DT时代

DT时代数据处理技术。 这个词虽然很早就被人提出了。 但是直到2015年3月的IT领袖峰会上,马云演讲中提出“从IT时代走入DT世界”之后才在中国火热起来。 马云称,二者的区别在于,IT时代以“我“为中心,DT时代则以“别人”为中心,让别人更强大,开放和承担更多的责任。

7、计算机视觉

计算机视觉是一门研究如何使机器“看”的科学,更进一步的说,就是是指用摄影机和电脑代替人眼对目标进行识别、跟踪和测量等机器视觉,并进一步做图形处理,使电脑处理成为更适合人眼观察或传送给仪器检测的图像。 形象地说,就是给计算机安装上眼睛(相机)和大脑(算法),让机器能够感知环境与对象。 我们中国人的成语“眼见为实”和西方人常说的One picture is worth ten thousandwords表达了视觉对人类的重要性。 不难类比,机器有了视觉以后的前途是不可估量的,例如:智能机器人、智能视频监控、新型人机界面等等。

8、人脸识别

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 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的—系列相关技术,通常也叫做人像识别、面部识别。 人脸识别产品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金融、司法、军队、公安、边检、政府、航天、电力、工厂、教育、医疗及众多企事业单位等领域。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社会认同度的提高,人脸识别技术将应用在更多的领域。

9、物联网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 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 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