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是一个开源、高性能、可被扩展的内存缓存/数据库,它支持常用的数据类型,支持自动缩减内存空间,允许用户更快、更有效的读取和存储数据,有助于提高应用的性能。
Redis的内存空间的利用情况可以通过命令行指令或API接口查看,该指令写为:info Memory。其中,常用的参数查询结果包括:
used_memory:Redis当前已经使用的内存量。
used_memory_human:以人类可读的方式输出Redis已使用的内存。
used_memory_rss:当前 Redis 实例的内存消耗量,包括动态内存分配和共享库占用的内存量。
used_memory_peak:Redis回收内存之前的内存峰值(以字节为单位)。
used_memory_peak_human:以人类可读的非机器可理解的形式输出内存峰值。
可以借助Python内置的redis模块来获取Redis的内存空间信息,示例代码如下:
import redis# 创建redis客户端实例r = redis.Redis(host='127.0.0.1', port=6379)# 获取Redis的内存信息info = r.info('memory')# 输出Redis的内存信息print("Used memory:", info["used_memory"])print("Used memory peak:", info["used_memory_peak"])
此外,还可以通过可视化工具,比如官方的Redis-Commander来监控和管理Redis内存空间的使用情况,这将有助于用户进行更好的内存资源调度。
Redis内存空间利用情况可以通过以上多种方法来查看,它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的内存管理工具,实现更有效利用内存资源,提高Redis的性能。
香港服务器首选树叶云,2H2G首月10元开通。树叶云(www.IDC.Net)提供简单好用,价格厚道的香港/美国云 服务器 和独立服务器。IDC+ISP+ICP资质。ARIN和APNIC会员。成熟技术团队15年行业经验。
鸡和兔的数量相同吗,两种动物的腿加起来共48只,列方程解答

淡对“鸡兔同笼”问题解法的探讨新教材内容的设计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妥善的利用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如华东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下)P37阅读材料“鸡兔同笼”的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在课堂上学生能够积极探索,踊跃发言得到多种解法,极大的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原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译为:今有鸡兔同在一笼,上有35个头,下有94只脚,问鸡兔各有几只?首先可以引用古代孙子的解法作为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孙子提出了大胆的设想。 他假设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脚鸡”,而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 这样,“独脚鸡”和“双脚兔”的脚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而每只“鸡”的头数与脚数之比变为1:1,每只“兔”的头数与脚数之比变为1:2。 由此可知,有一只“双脚兔”,脚的数量就会比头的数量多1。 所以,“独脚鸡”和“双脚兔”的脚的数量与他们的头的数量之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鸡的数量就是:35-12=23(只)。 其次,通过探讨得:解法1:列方程来解答:解:设鸡有x只,则兔有(35-x)只,根据题意得:2x+4(35-x)=94x=2335-x=12即鸡有23只,兔有12只.解法2:假如此时有人大喊口令:“兔子立正”此时兔子们则把两只前脚抬起,两只后脚着地,呈立正姿态,此时鸡兔都是两只脚着地。 在地上脚的总数为35×2=70只(只),而原来共有94只脚,少了94-70=24(只),为什么会少呢?因为兔子们没把它们的2只前脚着地,所以兔子的只数是24÷2=12(只),则鸡是35-12=23(只)。 解法3:假设35只全部为鸡,则有35×2=70(只)脚,这就比实际少94-70=24(只)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把兔当作鸡来算,每只少算了2只脚,所以兔子是24÷2=12(只),则鸡是35-12=23(只)。 解法4:鸡有2只脚,而兔却有4只脚,这不公平,但是鸡有2只翅膀,兔子却一只也没有,假如鸡的两只翅膀变成了脚,此时脚的总数应该是35×4=140(只),但实际上只有94只,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把鸡的翅膀当作脚来计算,所以鸡的翅膀有140-94=46只,鸡有46÷2=23(只),则兔有35-23=12(只).解法5:我们还以推算出一个专门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公式:因为:1只兔子有1头4脚,故兔脚=4兔头;同理1只鸡有1头2脚,则鸡脚=2鸡头。 因此:兔脚+鸡脚=4兔头+2鸡头=兔头+(兔头+鸡头)所以兔头= -(兔头+鸡头)因此把题中的数量代入公式得:兔头= -35=47-35=12(只)则鸡=35-12=23(只)解法6:用估算的方法来解答:94÷2=47(只),让鸡兔的脚各减一半,使鸡剩下一只脚,兔子剩下2只脚,47-35=12只(兔)。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鸡头与鸡脚抵消,所得的差是兔的头数与脚数相差所得的脚数,这些脚数正好与兔的头数相等,进而找出鸡的只数:35-12=23(只),这样的思路清晰而又新颖有趣 ,学生兴趣盎然。 解法6:用画图凑数法来解答:用“O”表示头,用“1”表示脚,先给每个头下面画两只脚,再把剩下的脚从左到右给每个头下再添两只,最后分别数出有4脚(兔)和2脚(鸡)的只数。 另外,还可以用几何图形来解答(如下图):即根据条件,画出如下的组合图形,再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来解答,则浅显易懂,一目了然。 鸡:(35×4-94)÷(4-2)=23(只)兔:35-23=12(只)“鸡兔同笼”问题的的钻研,在课学上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展示 了新教材的魅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更重的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这也给我一个启示:在今后的教学中, 要不断引导学生大胆尝试,积极探索,不断的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初中期末考试怎样复习才能考出好成绩
复习黄金方案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在短短的时间内,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是每位学生所关心的。 一 、扎扎实实打好基础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 数学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方面。 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知识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式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申、变形或组合,复习时应以课本为主。 本题是几何课本的原题。 这样的题还很多,它告诉我们学好课本的重要性。 在复习时必须深钻教材,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尤其课后的读一读,想一想,有些中考题就在此基础上延伸、拓展。 一味地搞题海战术,整天埋头做大量练习题,其效果并不佳,所以在做题中应注意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整理,做到举一反三。 2、夯实基础,学会思考。 中考有近70分为基础题,若把中档题和较难题中的基础分计入,占的比值会更大。 所以在应用基础知识时应做到熟练、正确、迅速。 上课不能只听老师讲,要敢于质疑,积极思考方法和策略,应通过老师的教,自己“悟”出来,自己“学”出来,尤其在解决新情景问题的过程中,应感悟出如何正确思考。 3、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学习。 基础知识既是初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 掌握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要做到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知识,并能综合运用。 例如:中考涉及的动点问题,既是方程、不等式与函数问题的结合,同时也常涉及到几何中的相似三角形、比例推导等等。 二、综合运用知识,提高自身各种能力初中数学基本能力有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以及体现数学与生产、生活相关学科相联系的能力等等。 1、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要求同学们必须做到能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触类旁通。 目前阶段应根据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复习,查漏补缺做好知识归纳、解题方法的归纳。 纵观中考中对能力的考查,大致可分成两个阶段:一是考查运算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解决纯数学问题的能力;二是强调阅读能力、创新探索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平时做题时应做到:1)深刻理解知识本质,平时加强自己审题能力的锻炼,才能做到变更命题的表达形式后不慌不忙,得心应手。 2)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与变通思维方式。 注重自己思维的广阔性,对于同一题目,寻找不同的方法,做到一题多解,这样才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拓思路,优化解题方法。 3)变换几何图形的位置、形状、大小后能找到图形之间的联系,知道哪些量没变、哪些量已改变。 例如:折叠问题中折叠前后图形全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 多年来,初中数学的“方程”、“函数”、“直线型”一直是中考重点内容。 “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贯穿于试卷始终。 另外,“开放题”、“探索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也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题型,这些中考题大部分来源于课本,有的对知识性要求不同,但题型新颖,背景复杂,文字冗长,不易梳理,所以应重视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以便熟悉、适应这类题型。 如何做好中考数学复习首先,作为考生必须了解中考方面的有关政策,避免复习走弯路、走错路。 考生要认真研读《中考考试说明》,领会、看清考试范围,重点研究样题的参考答案中的评分标准,对于每一个给分点要牢记于心,避免解题中出现“跳步”现象。 制定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一般来说,中考复习可安排三轮复习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教学该怎么设计才有创意
一、教材分析《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一个梳理和归类,,既是对前面所学的生物圈中的各类生物的回顾、总结,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同时重要分类方法的学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五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各类群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动物以及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类群的特征,这就为学习生物的分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学生生活中会接触很多关于分类的知识,所以对于生物分类也比较容易接受。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知识与技能:掌握生物分类的必要性、生物分类概念及依据。 尝试对植物根据其结构特征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提高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四、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重点:尝试对植物根据其结构特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掌握生物分类的必要性、生物分类概念及依据五、教法和学法教学方法:游戏法、实物展示法、比较法、资料分析法学法指导:比较法、资料分析法、合作学习法六、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学生:1、带7年级上册课本,2、 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活动。 教师:1、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2、 准备实物展示:桃、松球果,3、单子叶、双子叶植物图片。 游戏引入:师:请同学们快速拿出生物练习册师:有些同学很快就找到了练习册,但有些同学速度好像有点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叫做快速找到生物练习册。 (学生活动)师:我们来请几位分得较快的同学谈一谈自己是怎么分的,并告诉我们你的生物练习册被分在哪里?生:(回答分的标准)。 师:很好,其实大家把这些书分开的过程就是“分类”,想想,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也用到了分类?生:(图书馆、超市、学校……)提问:分类有什么好处?生:使我们更容易找到想要的东西,很方便。 师:对,我们对于书籍的分类也恩那个达到这样的目的,所以请大家按你们分好的类将书有序的放入书包,今天回家后把自己书包里所有的书都分类整理,以便以后迅速的找到。 提问: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分类呢?生:品种繁多的时候需要分类。 师:(展示生物种类数量)我们看到目前已知的生物种类已经达到了210多万,这样的一个类群分类的必要性是非常紧迫的。 今天我们就来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板书: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一、生物分类的概念思考:这么多的生物如何来分呢?书上给大家介绍了关于生物分类的内容,我们现在自己阅读一下,并思考以下问题:① ①什么是生物分类?② ②生物分类的依据?③ ③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④ ④生物分类的意义?自主学习:阅读相关内容学生回答以上思考二、对植物进行分类1、了解植物特征师:好,我们了解了生物分类的知识,下面我们就来尝试着给植物分类,请同学们看书上81页,书上给大家展示了6种植物,我们要对它们进行分类。 刚才我们知道了分类要根据生物的特征,所以我们分类的第一步就是先要了解这些植物的特征。 关于植物部分的内容我们是在七年级上册学习过得,有些同学对部分植物可能不太熟悉了,现在给大家3分钟时间,可以翻阅大家带来的七年级上册的生物教材,来找找这些植物的特征,没有带书的同学,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资料帮助大家复习,可以看投影。 我们待会请同学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这里的六种植物他们的特征。 学生查阅资料请学生介绍六种植物的特征。 2、尝试分类师: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开始分类了,如果你是分类学家,你会怎么给这六种植物分类?生:说自己的分类标准。 师:大家说的都对,在分类学还没有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前,各国的植物学家也想大家一下按照自己的标准在进行分类,但是这样对于知识的交流和分享是有限制的,所以自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以后,人们就开始按照生物进化的角度进行分类。 师:我们来看书上给我们呈现的分类体系,大家现在尝试按照这样的体系,将这六种植物进行分类,最终看看这里的A---F分别是以上那种植物。 学生开始分类 汇报结果3、 教师引导了解植物的分类体系(同时板书)师:植物可以按照有无种子分为两类: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师:孢子植物可以根据根茎叶的有无分为三类藻类、苔藓、蕨类。 (学生描述特征)提问:种子植物又可以按照种子外有没有果皮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教师展示桃子和松的球果给学生说明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的情况。 ) 师:常见的裸子植物有哪些?生:松、柏、杉、银杏、苏铁。 师:被子植物还可以再根据种子内子叶的数目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这里提到的子叶可能有些同学不太熟悉了,我们来回顾我们在初一时做过的一个试验: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 它们的种子有什么不同?(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师:菜豆种子有两片子叶,它的营养都储蓄在这两片子叶中,我们平时吃的豆瓣就是这两片子叶,而玉米种子只有一片子叶,它的营养储存在胚乳中。 思考:可是如果我们植物还没有结种子我们怎么区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呢?(展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植株,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花和叶形,进而由学生找到规律) 师:单子叶植物的叶脉常呈现形成状,我们称之为平行脉,双子叶植物的叶脉常呈现网状,我们称之为网状脉。 思考:A---F各类植物都属于都一个分类等级吗?生:A\B的等级要低一些。 师:大家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将对生物的等级有更多的了解。 4、 对分类体系的分析提问:你能否把上述植物所属的类群按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序?学生排序,教师点评后,展示表格和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类群的特点。 提问: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认为植物分类考虑了植物的那些特征?生:形态结构,如:根茎叶花果种子。 师:非常好,对于被子植物,花、果实、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三、总结:学生谈收获四、练习巩固、作业布置七、板书设计第一节 尝试给生物进行分类一、 生物分类的概念二、 对植物进行分类藻类植物孢子植物 苔藓植物植 物 蕨类植物 种子植物 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八、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第一课时,本节的主要策略是通过学生的分类活动让学生学习分类的方法。 以下是对本节课的一些反思:首先,本节课基于课标的基础,合理的确立了教学目标,重难点得到较好体现。 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几点是自己认为比较满意。 1、游戏引入: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游戏“快速找出某本书”,让学生亲身体验分类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在分类中体会分类的重要性以及分类的前提条件是数量很多,然后通过生物种类的呈现,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对于生物分类的重要性。 这个环节充分结合学生生活,不光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做中学”,同时对于学生养成好将书籍分类的习惯也有一定帮助。 2、自主学习的应用: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分类的方法,而对于所需要分类的生物学生在七年级的时候都已经学过了,所以对于所需分类生物的特征,通过学生查阅资料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可以对前面知识查漏补缺,同时增加了前后知识的连贯性。 3、 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分类体系确定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分类体系来分,同时给予肯定,并告诉学生为了增加研究成果的交流,所以我们来介绍一种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符合生物进行的体系,这样即使的学生有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也比较能接受书上提出的分类体系。 、4、 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对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比较中,教师给出学生两组植物的叶片和花的图片,但不急于告诉他们区别在哪里,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尝试总结,这个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的过程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印象深刻,而且这个探索的过程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 5、 板书设计合理:利用图表式板书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和学生一起完成板书,同时通过板书呈现出了生物进化的历程以及分类的标准,使学生一目了然。 【点评】本节课在充满人文精神的大背景下展开,将生物分类的原因和方法娓娓到来,生动有趣。 给自己书包中书籍归类的引入方式别开生面,也体现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科学活动的本质就是人们永无止境地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过程,它包括人们通过对世界的认识、利用和改造,以增加人类的幸福和力量,本节课很好的做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