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晚间,亚信安全披露2021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亚信安全实现营业收入16.6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0.82%;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7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88%;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9,500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32.15%。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24.9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6.36%;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14.5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47%。
2021年年度报告,是亚信安全自2022年2月9日在科创板上市以来,向资本市场提交的首份答卷,同时也印证了亚信安全“内外”协同发力的显著效果。
外部利好:借势产业澎湃之力 亚信安全“有规模、有增长、有利润”

2021年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产品安全漏洞管理规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网络安全审查办法(2021 年修订)》等网络安全法规密集出台,有力地推动着网络安全产业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
从外部环境来看,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亚信安全高速增长,显现出“有规模、有增长、有利润”的发展轨迹。在产业链价格波动的背景下,公司依靠布局规模效应、产品结构调整、研发精准投入等途径实现了营收增速和安全产品体系毛利率的进一步提升。
自2020年以来,亚信安全保持了营收稳健增长。根据2021年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度实现营收16.67亿元,同比增长30.82%,相比过去三年(2018-2020年)20.80%的年复合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速迈上新台阶,特别是云安全、终端安全等核心产品的收入增幅明显;2021年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79亿元,同比增长4.88%。
同时,亚信安全采取积极的市场拓展策略,实现规模化布局,全国完成27个省办建设,完善销售体系,加强销售与研发的投入,2021年销售费用、研发费用分别同比增长46.33%和43.17%。
另一方面,亚信安全2021年在产品结构调整上取得明显成效,安全产品体系毛利率进一步提升,端点安全产品体系毛利率增长3.11%,带动网络安全产品毛利率同比上升1.51%。同时,非运营商行业成为收入增长的新动能,贡献收入增量达到了69%。
值得一提的是,亚信安全在2021年年度报告中披露,亚信安全2021年的利润分配预计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1.40元(含税),占公司2021年度合并报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31.34%。
内因驱动:“懂网+懂云”双擎驱动 新赛道产品蝉联市场第一
2020年,亚信安全提出“安全定义边界”的发展理念,构建“云化、联动、智能”技术战略。2021年这一战略成功推进,既融合了亚信安全强大的“懂网”业务能力与资源优势,更有赖于亚信安全深耕网络安全高精技术,利用“懂云”技术基因形成的产品竞争力。
作为我国网络安全软件领军企业,亚信安全以核心技术与创新产品为驱动,形成了能够防护“云、网、边、端”的全覆盖能力。在2021年度,亚信安全坚持以技术为本的“产品+平台+服务”联动协同,并提交了“优势赛道快速增长,安全平台成绩斐然,安全服务开局喜人”优秀答卷。其中,从细分领域来看:安全运营服务增长600%;智能安全平台增长102%;APT治理增长89%;云主机安全增长38%;大终端安全增长33%。
近期,在IDC《2021年下半年中国IT安全软件市场跟踪报告》中显示,亚信安全凭借其核心竞争力,在身份和数字信任软件、终端安全软件市场获得认可。报告显示,在身份和数字信任软件市场中,2021年再次以11.3%的市场份额蝉联市场排名第一,连续五年后在此领域保持第一;在终端安全软件市场中,亚信安全以10.9%的市场份额,稳居市场排名第二;在威胁情报、EDR、XDR等细分技术领域均居于领导者象限,是中国网络安全企业10强。
内外兼修:持续建设健康型组织打造长久增长动能
亚信安全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研发创新,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掌握多项核心技术,前期大比例研发投入已经逐渐形成规模化效应,在云安全、身份安全、终端安全、安全管理、高级威胁治理及5G安全等领域的核心技术与市场优势正在逐步扩大。与此同时,亚信安全不断深耕公司内部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并在金融、能源、制造、政府等行业方面大客户积累得到高速增长。
下一步,作为既“懂网”又“懂云”的网络安全企业,亚信安全坚定平台化战略,实现产品化、平台化、服务化联动协同,为客户构建整体防御体系,通过运营服务提升整体安全能力。
亚信安全将坚持践行“为客户成功、以奋斗者为本、做主人翁”的核心价值观。构建端到端数字化运营体系,在提高经营效率基础上加强公司合规管理与风险治理,形成“管理健康”;通过建设有信念、打胜仗的干部队伍和组织体系,达成“组织健康”;从业务发展和财务经营视角,建立评估体系,确保“业务健康”。
亚信安全将发挥竞争优势,在知行合一上狠下功夫,培育优秀企业文化,在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下,打造长久增长动能。秉承建网守网初心,尽护网之责,为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
网站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什么?
在做网站的时候,往往对目标用户群,对网站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方面,对市场环境,对竞争对手比较关注。 关于网站的运营,也往往重视的是对用户的分析,流量的分析等等,并根据这些数据采取一些应对措施。 但是,如果从网站负责人的角度看,除了要建立一套的运营体系之外,还需要做一件更加底层的事情,才能从根本上做好一个网站,这是网站成功的第一要素。 这里不是指产品的运营,市场的推广,用户的调研,而是关于人事本身的运营。 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看,人事运营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业务运营本身。 做网站,有什么样的人,就做什么样的网站。 网站的运营措施都是靠这个团队合作完成的。 团队的认知、团队的态度、团队的做事方式,直接决定了网站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产品的规则是什么。 所以,人的问题,直接从根本上决定了网站的前途。 所以,对于网站的负责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运营你的网站,而是运营你的团队。 产品的运营管理需要一套体系,比如内容管理的体系,保证网站在不因为人事的变动,而能够正常运转。 如果网站负责人把重心完全放在网站内容的运营上而忽略了网站的人事运营,最后的结果是搞得自己很忙,而效果却不一定好。 网站人事的运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人事运营的目标是什么?第二,如何去实现这个目标。 人事运营的目标怎么来制定?首先要问网站事业的远景是什么?网站要做成一个什么样的网站,是一个营收几百万就满足的网站,还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网站。 如果要达到几百万收入的网站,也许就不用聘用太高级的人才,只要具备常规的责任心和技能即可。 而要建立一个大的网站,则可能需要高级的人才。 关于人才方面,技能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才的德,包括正真、诚实、责任心、创造力等更为重要的方面。 根据网站事业的目标建立一套人事运营体系,这套体系包括人员的挑选,如何帮助团队的成长,如何激励团队成员,如何淘汰不合格的人员等。 这套体系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实现网站的目标,而不是为了建立一套人事制度而存在。 人事运营的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就是业务绩效是否有成长。 这套体系是不是成功,就是看是不是已经建立起来一个以绩效为核心的执行性企业文化,而不是看是不是听领导的话,是不是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核心在于绩效,而不在于命令。 一旦建立其以绩效为核心的执行性企业文化,新来的员工很快就融入氛围,接受影响,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组织塑造人,而不是人塑造组织。 如果认同文化,就会留下来,不认同的人则离开。 这样,网站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不管是人事的变动,还是业务出现问题,都可靠团队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这种力量是企业最根本的竞争力,也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中国的政权创业史上,流寇主义往往以失败为告终,流寇主义在前期往往取得了很多的成功,都是攻城掠地的高手,在企业界就像是很多市场营销一样,短时间内攻下一个有一个市场领域,这时候,就算是风光无限了。 但是历史上的李闯王、王巢、洪秀全最终都归于失败了,原因不是因为业务战略和战术的不对,而是源自于组织运营的失败,在取得一定的成就之时,就开始脱离人们群众,从组织的精神,组织的远景,组织的文化等方面失去了真正的长期发展之柱,人心不再,所有业务上的真正的战略和战术如何去制定,如何去执行?只有真正做好人事组织的运营工作,才能真正扎根于人民,才能获得最广大人们的支持,也才能创业成功。
中美贸易战对人力资源的影响
中方目前仍强调中美经济关系是互利共赢,贸易战对中美属于双输,希望中美贸易关系回归健康路径;但另一方面,中国也多次表态称不会外部压力屈服,妥协让步或不是最终选择,最终贸易战是否升级取决于特朗普政府,但仍带有一定的回旋余地。
一、汽车行业:激励整车自主品牌延伸进入高端车市场,刺激零部件企业提升核心技术
①汽车产业链全球化背景下,中美摩擦无法避免。
中国崛起之路下一个攻克点在于制造业,而中美贸易战的背景是产业链全球化。 自我国一部分优质企业打入手机产业链,从零部件配套能力逐渐沿技术链向上攀升,现已基本具备不俗的手机整机生产能力。 而下一个中国可能实现缩小差距甚至弯道超车的产业链,公认是汽车产业链。 受益于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趋势,全球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洗牌加剧。
国内企业与国际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中国企业有望以成本、核心技术在竞争中分一杯羹,目前我国已有部分零部件供应商打入全球产业链。 此前为引导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国产化,我国汽车产业政策要求外资品牌必须通过合资途径进入我国市场,并对进口车征收25%关税。 而美国此次发起贸易战可能对我国汽车行业提出诸如车企准入、降低关税、股比放开以及限制合资车厂技术外溢等要求,并进一步限制对美国智能驾驶等高新技术企业的并购行为。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无异于为美国“添堵”,中美产生摩擦本无法避免。
②贸易战利好整车行业,影响部分零部件出口企业。
1)整车环节:2017年中国进口美国131亿美元,加税25%将会重创美国进口车,特斯拉也涵盖其中,有能力向高端车升级的整车企业会受益,更加激发自主品牌抢占高端品牌市场,例如吉利Lynk&Co和长城的Wey;短期对美国整车企业负面影响,对中国豪车厂商偏利好。
中国自美国进口汽车金额近几年超过100亿美元,年进口汽车数量超过20万辆,占中国整车总体进口量约20%,体量较大。 进口关税由25%上升到50%,售价提升可能在20%左右,显著提升进口汽车售价将对进口车需求形成抑制,对美国本土整车企业而言形成负面影响,对中国豪车厂商偏利好,如华晨宝马等。
2)零部件环节:目前我国有170亿美元(25%)的汽车零部件(车轮和轮毂等行驶系统为主)出口到美国;从美国进口的零部件主要为传动系统、车身附件等,28亿美元(占比仅7%)。 国内零部件企业以国内市场为主,部分以美国市场为主的行驶系统零部件供应商可能会受波及。
③我国或加快国产化进程,关注核心在技术。
此次贸易战结果无论是是摩擦升级抑或谈判妥协,事件本身体现了美国对中国制造加速前行的担忧,中国未来制造强国之路势必诸多坎坷。
对于汽车产业链,我国更有加速国产化进程的激励,或将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拉动内需以支持汽车产业,以培养一批在国际上具竞争力的优质零部件供应商。 而在这场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国内企业之间的角逐中,随汽车零部件技术更迭及消费者要求升级,从事低端制造的企业将逐渐被淘汰,未来关键是技术之争。
④对汽车关税下调的担忧缓解,汽车板块情绪向好。
中国政府有意降低汽车关税,前期市场担忧汽车板块受到外部冲击,总体行情表现较弱。 但美国挑起的贸易战愈演愈烈,中国对进口自美国汽车加征25%关税,有助短期汽车板块情绪恢复,建议关注龙头企业。
二、农产品行业:加大国内商品价格波动
此前曾写过海天和中炬净利率的趋势分析,其中比较详细地拆分了两者的成本结构。 总体而言,大豆成本约占海天总成本的20%,中炬预计略高。
今天中国对美国进口大豆加税实施贸易反制,短期或将加大国内大豆/豆粕价格波动。 如果中美谈判顺利,美豆上市尚有时间空间,南美大豆尤其是巴西豆在此前可弥补需求缺口,下游企业盈利波动未必有情绪波动大。 因此尚需持发展的眼光审视此次大豆提税问题。
退一步讲,如果谈判不顺利,南美豆主导格局奠定,大豆价格上行成为必然,则此类系统性成本上行必将带来新一轮提价。 12/13年提价潮即来自于大豆涨价,海天先行提价,厨邦滞后半年。 预计此假设下,海天厨邦或将于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这一时间窗口再次提价对冲成本上扬。 但预计两强提价间隔窗口期显著缩短至一个季度(参考16/17年提价间隔)。
对奶价的影响:豆粕成本占养殖成本的5%上下,并非主料。 豆粕成本若上升会对养殖成本有一定影响,但比较小。 此外,尽管养殖成本端或受小幅度影响,但短期传导至下游的可能性也不大,大概率在上游体系内消化,因此我们认为短期不必担忧奶价会有即刻性的上涨。
三、航空业:长期影响偏利好
①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4月4日发布了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14类106项商品加征25%的关税。 其中包括空载重量超过公斤,但不超过公斤的飞 机及其他航空器。
②对于我国目前航空公司所运营波音飞机来说,仅有B737系列(除B738MAX)属于此次对美加税清单中。 2017年全行业增加119架,航空公司资本开支角度,融资租赁和自购约占三分之二,即80架。 以每架集采金额4亿人民币计算,2017年全行业相应进口金额476亿元,航空公司角度318亿元。
③我们认为从此次飞机引进关税区间来看,是为了支持我国支线飞机制造业发展,我国航空公司与波音已签订单部分,所加关税或将由波音与我国航空公司共同承担。 目前波音飞机实施5%的最惠国税率,若加征25%的关税,每架飞机增加约1亿元成本,2017年新引进119架相应飞机,若与波音公司各承担50%,我国民航业将增加资本开支59.5亿元,按照年折旧率约5.5%,我国民航业每年将增加成本3.3亿元。
④另外,中美贸易战中方表现强硬,将推动人民币贬值,我国航司或将受到汇兑损失压力。 但中美贸易战将同时拉低全球经济需求,国际油价势必下挫,汇率和油价的扰动影响或将部分抵消,具体进一步测算需观察中美贸易战之后进程。
⑤中长期来看,如果贸易战持续,航空公司采购飞机或将更多转向空客,但由于空客公司订单已较为饱满,我国航空业或将在未来若干年运力投放更为趋缓,供给收紧较为确定,利好民航业供需改善,推动票价和航司盈利上涨。 整体来看,偏利好我国民航业中长期发展。
四、计算机行业:利好网络安全、自主可控等板块
①从中美贸易战双方的产品清单来看,对计算机板块直接影响很小:计算机行业公司主要以软件、服务器等硬件、信息服务为主,从USTR1300种名录,基本没有计算机行业公司产品,因此,对板块的直接影响很小。
同时,绝大多数计算机行业公司,在海外的营收占比不超过30%,且海外营收主要以美国市场为主的仅有万兴科技()、潜能信息等少数几家公司。
②中美贸易战,利好网络安全、自主可控等焦点板块:贸易战的不断升级,有利于推升更为事关国家安全和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性,利好网络安全、自主可控等热点板块。 从2013年美国棱镜门事件以来,国家层面一直从政策、资本、国产化等维度,全面支撑信息安全、自主可控关键设备、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培育,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化产业集群。 涉及到网络空间安全的核心产品和技术,核心考虑点即是自主可控
DOOSAN这是什么牌子挖掘机
DOOSAN是韩国老牌企业斗山集团。 韩国斗山集团(DOOSAN)目前是韩国最大的财团之一,是一家享誉全球、很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DOOSAN公司成于1896年,至今已有109年的发展历史,韩国最早的近代企业之一。 斗山集团旗下拥有斗山Infracore、斗山重工业、斗山发动机、斗山产业开发等20多家子公司,在38个国家开展业务,员工总数达36,400余人,年销售额超过180亿美元。 DOOSAN集团以旗下挖掘机等重型机械闻名遐迩。 扩展资料1、韩国DOOSAN集团简介韩国斗山集团(DOOSAN)目前是韩国最大的财团之一,公司业务涉及重工业、服务业、消费品等多领域。 斗山对世界经济环境的快速适应性促使它成为不同行业的领导者,从最尖端的技术到快速消费品,都拥有世界级的质量和技术。 如:拥有世界排名第一的海水淡化工厂-斗山重工业;世界排名第一的社会基础设施-斗山产业开发;世界排名第二的大型船用发动机-斗山发动机等。 斗山集团在全世界共有20个子公司,员工2万多人。 2004财政年度,斗山集团订单值为4万亿韩元,销售额为2.5万亿韩元,营业利润2076亿韩元,净利润1665亿韩元;2004年销售额比2003年增长43%,营业利润比2003年增长206%;2009年《财富》全球500强排名471名,营收.5(百万美元),利润97.9(百万美元) 。 斗山集团通过不断的组织调整,构筑最佳的企业投资组合。 成立于1896年的斗山集团原本是一家民营企业,最早以“宗家府”泡菜起家。 在其 109年的发展历史上历经多次困境与挫折,但总是在困境中积极变革并愈挫愈勇,其核心业务也几经变迁。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斗山集团开始了大的战略性调整,斗山集团决定从原来投资的OB啤酒、可口可乐、雀巢等领域抽身,集中资金用于并购更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斗山集团2001年收购韩国重工业,2003年收购高丽产业开发,2005年收购大宇综合机械株式会社成立斗山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生产斗山挖掘机。 一系列并购使得斗山集团的销售额中,斗山重工业、斗山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斗山产业开发、斗山发动机和Doosan Mecatec等工业技术产业占到83%,酒类、食品、服装、出版杂志等快速消费品产业占到15%,服务业占到2%。 1998-2004年,斗山集团销售额年平均增涨22%,息税前利润(EBIT)平均增涨24%,国际化销售额从1998年的18%到2004年的48%,实现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长。 预计 2005年国际化销售额将占总销售的50%。 2、DOOSAN集团业务领域业务领域大体分为生产材料(Technology)、消耗材料(Consumer)、服务(Service)等.从国家的经济基础ISB领域到亲切的消耗品市场,斗山的各事业群有效地起到增值效果、起到撑住国家经济的中枢作用.生产材料部门由世界第一淡水化成套设备的供应企业一斗山重工业,船舶用大型柴油发动机与在柴油发电设备领域树立世界级品牌的斗山发动机、生产世界量高水平铜质地缘板公寓品牌的领先企业斗山产业开发、排名世界第3-4位的建设重型设备与启动机械的经营企业Doosan Infracore等企业组成。 结果,许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很高,被称为世界一流产品。 Doosan Infracore建设机械部门是1977年从挖掘机开始,装载机,混凝土机等领域,如今有挖掘机1万台,装栽机1500台,混凝土机100台,起重机100台成长为拥有世界最高水准的技术力的制造商。 特别是1985年固有模型“SOLAR”挖掘机的独家开发,1997年开发的性能和内构性,都更上一层的提高质量的“SOLAR V”和“MEGA V”,今后会更积极的投资和扩大,强化国际竞争力。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百科-韩国斗山(DOOSAN)集团斗山(DOOSAN)集团官网-技术与创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