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记忆的APT检测原理 (基于记忆的目标寻找视觉算法项目)

教程大全 2025-07-20 13:54:21 浏览

探讨APT攻击检测之前,我们先分析下检测的内涵。从本质上讲,检测是将求检对象从其所依附的环境中识别出来的过程。为了识别求检对象,我们需要从检测环境中采样能体现求检对象特征的数据,形成被检测域;需要依赖特定的背景知识,形成判据库;需要采取一定的判定算法,形成判定机制;最终在被检测域、判据、判定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做出是否存在求检对象的论断,整个过程如图所示。

检测逻辑模式

以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IDS)为例,求检对象是网络攻击行为,检测环境就是包含了攻击行为数据的网络流量数据。为了检测攻击,我们需要实时采集网络流量,形成IDS的被检测域;需要提取各类攻击行为的网络特征构造特征库,作为IDS的判据库;需要采用特征匹配算法,作为IDS判定流量中是否包含攻击行为的判断机制。有了流量数据、特征库、特征匹配算法,我们就能检测网络中是否存在已知攻击行为。

传统IDS这种检测模式,在应对常规攻击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对于APT却显得无能为力,主要原因在于:

(1) 传统IDS的被检测域是实时网络流量,只判断实时网络流量中是否包含攻击行为;而APT整个过程的时间跨度很长,从单个时间点的角度看APT无法了解全貌,也无法识别攻击者的真实意图,只有将长时间的可疑行为进行关联分析才能实现APT的有效检测。

(2) 传统IDS的判断机制是特征匹配,只能检测出提取过攻击签名的已知攻击行为;而APT过程中往往采用0day、特种木马、隐蔽通道传输等未知攻击,无法通过误用检测的方式进行准确识别,只有通过异常检测的方式才有可能识别出可疑的攻击行为。

鉴于上述不足,要有效对抗APT,我们一方面要扩大被检测域,将基于单个时间点的实时检测转变为基于历史时间窗的异步检测;另一方面要丰富判定机制,在检测已知攻击的同时能够兼顾对未知攻击的检测。为此我们提出了基于记忆的新检测模式,共分为四个步骤:

(1) 扩大:即拓宽被检测域,对全流量数据进行存储分析。这样在检测到可疑行为时,可回溯与攻击行为相关的历史流量数据进行关联分析,之前已发生过、未能引起分析人员注意的报警,有可能隐藏着蓄意攻击意图,通过这种回溯关联分析就有可能进行有效识别。有了全流量的存储,就有可能回溯到任意历史时刻,采用新的检测特征和检测技术,对已发生的流量进行任意粒度的分析,这是本系统最大的特点。

(2) 浓缩:对存储下来的大数据进行降解操作,删除与攻击无关的数据以节省空间,同时保留与攻击相关的数据以备后续分析。浓缩环节需要借助于攻击检测模块,可通过第三方检测设备如IDS的报警进行降解,也可直接对全流量数据进行异常检测产生可疑报警,基于报警事件进行降解。

(3) 精确:对产生的可疑攻击数据做进一步深入分析,产生对攻击行为的精确报警。可通过多维数据可视化分析,定位可疑会话,再进一步对流量数据进行细粒度协议解析和应用还原,识别异常行为和伪装成正常业务的攻击行为。本环节需要分析人员的参与,通过人机结合的方式提升分析效率和准确度。

(4) 场景:对各类攻击报警进行关联,识别报警之间的攻击层语义关系,根据孤立报警中建立完整攻击场景。通常的做法是以关联规则的方式建立攻击场景知识库,通过对报警进行匹配和关联,完成攻击场景的构建。


为什么要取消英文缩略词?

APT: ApartmentACC: AccountantACDG: AccordingACPT: AcceptAD: AdvertisementADS: AddressADV: AdviceAMAP: As much/many as possibleAMT: AmountAPV: ApproveASAP: As soon as possibleBAL: BalanceBLDG: BuildingCERT: CertifiCateCFM: ConformCNCL: CancelCNF: ConferenceCMI: CommissionCMP: CompleteCMPE: Compete/competitiveCMU: CommunicationCONC: Concern/concerning/concernedCOND: ConditionCO.: CompanyDEPT: DepartmentDISC: DiscountDPT: DepartureEXCH: ExchangeEXPLN: ExplainEXT: ExtentFLT: FlightFNT: FinalFRT: FreightFYR: For your referenceGD: GoodGUAR: GuaranteeH.O.: Home officeINFO: InformationIMPS: ImpossibleIMP(T): ImportantINCD: IncludeINDIV: IndividualINS: InsuranceINTST: InterestedI/O: In stead ofIOU: I owe youIVO: In view ofMANUF: ManufactureMDL: ModelMEMO: MemorandumMGR: MangerMIN: MinimumMKT: MarketMSG: MessageNCRY: NecessaryNLT: No later thanOBS: ObserveOBT: ObtainORD: OrdinaryPAT: PatentPC: PiecePKG: PackingPL: PeoplePLS: PleasePOSN: PositionPOSS(BL): PossiblePROD: ProductQLTY: QualityQUTY: Quantity

记忆遗忘规律?

基于记忆的APT检测原理

遗忘速度是先快后慢研究表明,在记忆后20分钟、1小时、8小时、24小时、2天、6天、1个月时间后相对应的记住率为(百分比):58 44 36 34 28 25 21 。 也就是说,在记忆之后短时间内,我们所记忆的东西会快速遗忘,随着时间逐渐增加,遗忘的速度不再如此迅速。 这样,我们就应该知道老师们苦口婆心“及时复习”的教导不无道理。 越是及时复习,我们遗忘的东西就会越少,我们的宝贵时间也就节约得越多,对于像我这样的懒人来说,需要花费的时间也就越少,也可以玩得更加 Happy 。 当然,每个人的遗忘规律是由差别的,通过简单的试验总结出自己不同时间的遗忘规律,按照自己的遗忘规律来复习和回忆需要记住的事情,就能使我们事半功倍而且不会忘记重要的事情。 单纯的一次次反复记忆是不科学也是不合算的,在记忆遗忘最快的阶段及时复习,比如一周以内按照规律进行复习,以后就只在回忆不起来的时候进行回顾式复习,才是恰当和高效的。

ubuntu下gcc和g++哪个好

gcc和g++的区别 我们在编译c/c++代码的时候,有人用gcc,有人用g++,于是各种说法都来了,譬如c代码用gcc,而c++代码用g++,或者说编译用gcc,链接用g++,一时也不知哪个说法正确,如果再遇上个extern C,分歧就更多了,这里我想作个了结,毕...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