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务器存储扩容器是用于增加服务器存储容量的设备或系统,它允许用户在不更换整个服务器的情况下,通过添加额外的硬盘、固态硬盘(SSD)或其他存储介质来扩展服务器的存储能力,以下是关于服务器存储扩容器的详细内容:
一、类型
1、 硬盘阵列 :通过将多块硬盘组合成一个逻辑单元,提供更大的存储空间和更高的数据冗余性,常见的有RAID0、RAID1、RAID5等级别,可根据对性能和数据安全性的不同需求进行选择。
2、 磁盘背板 :连接服务器主板和硬盘的接口板,可提供更多的硬盘接口,支持更多硬盘的连接,从而增加存储容量。
3、
扩展柜
:独立的外部存储设备,通过光纤通道、SCSI或iSCSI等接口与服务器相连,可容纳多个硬盘,为服务器提供大量的额外存储空间。
4、 网络附加存储 :通过网络连接到服务器的存储设备,可被服务器访问和管理,适用于分布式存储环境,能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
二、优势
1、 提高存储容量 :满足企业不断增长的数据存储需求,无需频繁更换服务器硬件。
2、 增强数据可靠性 :通过 数据冗余技术 ,如RAID,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降低数据丢失的风险。
3、 提升系统性能 :优化存储子系统的性能,提高数据读写速度,减少服务器响应时间,提升整体系统性能。
4、 灵活扩展 :可根据业务发展的需求逐步添加存储容量,避免一次性投资过大,同时也便于系统的升级和维护。
三、应用场景
1、 数据中心 :随着企业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数据中心需要不断扩展存储容量以满足需求,服务器存储扩容器可用于增加服务器的存储空间,提高数据中心的存储能力和效率。
2、 云计算 :云服务提供商需要为用户提供大量的存储资源,服务器存储扩容器可以帮助他们快速、灵活地扩展存储容量,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3、 大数据处理 :在大数据分析和处理场景中,需要处理海量的数据,服务器存储扩容器可以为大数据处理平台提供足够的存储空间,保证数据处理的顺利进行。
4、 视频监控 :视频监控系统产生的数据量巨大,需要大量的存储空间来保存视频录像,服务器存储扩容器可以用于视频监控系统的存储扩展,确保视频数据的长期保存。
四、选择因素
1、 兼容性 :需与现有服务器硬件和软件兼容,包括操作系统、存储控制器等,以确保能够正常工作并发挥最佳性能。
2、 性能 :考虑其数据传输速率、缓存大小、硬盘转速等因素,以保证能够满足业务对存储性能的要求。
3、 可靠性 :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容错能力,如支持热插拔、冗余电源等,以保障数据的安全和系统的连续运行。

4、 可扩展性 :根据未来业务发展的趋势,选择具有良好可扩展性的存储扩容器,以便能够方便地进行后续的升级和扩展。
5、 成本效益 :综合考虑设备的价格、性能、维护成本等因素,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以实现最佳的投资回报。
五、安装与配置
1、 硬件安装 :根据扩容器的安装指南,正确安装硬盘、背板、扩展柜等硬件设备,确保连接稳固、散热良好。
2、 系统配置 :在服务器操作系统中,对新增的存储设备进行识别、分区、格式化等操作,并根据需要进行RAID配置或LVM管理等,安装相应的驱动程序和存储管理软件,以便对存储扩容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
3、 数据迁移 :如果需要将原有数据迁移到新的存储设备上,可采用数据复制工具或备份恢复的方式,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1、 无法识别新硬盘 :检查硬盘是否正确连接、电源是否接通,以及服务器BIOS中是否启用了相应的硬盘接口,若问题仍未解决,可尝试更新服务器BIOS或联系硬盘厂商获取技术支持。
2、 RAID配置失败 :可能是由于硬盘型号不兼容、RAID级别设置错误等原因导致,需仔细检查RAID配置参数,确保所使用的硬盘符合要求,并按照正确的步骤重新进行RAID配置。
3、 存储性能下降 :可能是由于缓存设置不合理、硬盘出现故障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缓存大小、检查硬盘健康状况等方式来解决问题;若硬盘存在故障,应及时更换硬盘。
服务器存储扩容器是企业应对数据增长挑战的重要工具,在选择和应用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其能够为企业提供稳定、高效的存储解决方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 服务器存储扩容器 ”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几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朋友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
猫的用途,具体的原理
MODEM综述我们常说的Modem,其实是Modulator(调制器)与Demodulator(解调器)的简称,中文称为调制解调器。 也有人跟据Modem的谐音,亲昵地称之为“猫”。 我们知道,计算机内的信息是由“0”和“1”组成数字信号,而在电话线上传递的却只能是模拟电信号。 于是,当两台计算机要通过电话线进行数据传输时,就需要一个设备负责数模的转换。 这个数模转换器就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Modem。 计算机在发送数据时,先由Modem把数字信号转换为相应的模拟信号,这个过程称为“调制”。 经过调制的信号通过电话载波传送到另一台计算机之前,也要经由接收方的Modem负责把模拟信号还原为计算机能识别的数字信号,这个过程我们称“解调”。 正是通过这样一个“调制”与“解调”的数模转换过程,从而实现了两台计算机之间的远程通讯。 一. Modem的类别一般来说,根据Modem的形态和安装方式,可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外置式Modem外置式Modem放置于机箱外,通过串行通讯口与主机连接。 这种Modem方便灵巧、易于安装,闪烁的指示灯便于监视Modem的工作状况。 但外置式Modem需要使用额外的电源与电缆。 2、内置式Modem内置式Modem在安装时需要拆开机箱,并且要对中断和COM口进行设置,安装较为繁琐。 这种Modem要占用主板上的扩展槽,但无需额外的电源与电缆,且价格比外置式Modem要便宜一些。 3、PCMCIA插卡式Modem插卡式Modem主要用于笔记本电脑,体积纤巧。 配合移动电话,可方便地实现移动办公。 4、机架式Modem机架式Modem相当于把一组Modem集中于一个箱体或外壳里,并由统一的电源进行供电。 机架式Modem主要用于Internet/Intranet、电信局、校园网、金融机构等网络的中心机房。 除以上四种常见的Modem外,现在还有ISDN调制解调器和一种称为Cable Modem的调制解调器,另外还有一种ADSL调制解调器。 Cable Modem利用有线电视的电缆进行信号传送,不但具有调制解调功能,还集路由器、集线器、桥接器于一身,理论传输速度更可达10Mbps以上。 通过Cable Modem上网,每个用户都有独立的IP地址,相当于拥有了一条个人专线。 目前,深圳有线电视台天威网络公司已推出这种基于有线电视网的Internet接入服务,接入速率为2Mbps-10Mbps!二. Modem的传输模式Modem最初只是用于数据传输。 然而,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厂商之间的激烈竞争,目前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出现了一些“二合一”、“三合一”的Modem。 这些Modem除了可以进行数据传输以外,还具有传真和语音传输功能。 1、传真模式(Fax Modem)通过Modem进行传真,除省下一台专用传真的费用外,好处还有很多:可以直接把计算机内的文件传真到对方的计算机或传真机,而无需先把文件打印出来;可以对接收到的传真方便地进行保存或编辑;可以克服普通传真机由于使用热敏纸而造成字迹逐渐消退的问题;由于Modem使用了纠错的技术,传真质量比普通传真机要好,尤其是对于图形的传真更是如此。 目前的Fax Modem大多遵循V.29和V.17传真协议。 其中V.29支持9600bps传真速率,而V.17则可支持bps的传真速率。 2、语音模式(Voice Modem)语音模式主要提供了电话录音留言和全双工免提通话功能,真正使电话与电脑融为一体。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一种新的语音传输模式—DSVD(Digital Simultaneous Voice and Data)。 DSVD是由Hayes、Rockwell、、Intel等公司在1995年提出的一项语音传输标准,是现有的V.42纠错协议的扩充。 DSVD通过采用Digi Talk的数字式语音与数据同传技术,使Modem可以在普通电话线上一边进行数据传输一边进行通话。 DSVD Modem保留了8K的带宽(也有的Modem保留8.5K的带宽)用于语音传送,其余的带宽则用于数据传输。 语音在传输前会先进行压缩,然后与需要传送的数据综合在一起,通过电话载波传送到对方用户。 在接收端,Modem先把语音与数据分离开来,再把语音信号进行解压和数/模转换,从而实现的数据/语音的同传。 DSVD Modem在远程教学、协同工作、网络游戏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但在目前,由于DSVD Modem的价格比普通的Voice Modem要贵,而且要实现数据/语音同传功能时,需要对方也使用DSVD Modem,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DSVD Modem的普及。 三. Modem的传输数率Modem的传输速率,指的是Modem每秒钟传送的数据量大小。 我们平常说的14.4K、28.8K、33.6K、56K等,指的就是Modem的传输速率。 传输速率以bps(比特/秒)为单位。 因此,一台33.6K的Modem每秒钟可以传输bit的数据。 由于目前的Modem在传输时都对数据进行了压缩,因此33.6K的Modem的数据吞吐量理论上可以达到bps,甚至bps。 Modem的传输速率,实际上是由Modem所支持的调制协议所决定的。 我们平时在Modem的包装盒或说明书上看到的V.32、V.32bis、V.34、V.34+、等等,指的就是Modem的所采用的调制协议。 其中V.32是非同步/同步4800/9600bps全双工标准协议;V.32bis是V.32的增强版,支持bps的传输速率;V.34是同步bps全双工标准协议;而V.34+则为同步全双工bps标准协议。 以上标准都是由ITU(国际通讯联盟)所制定,而则是由Rockwell提出的bps调制协议,但并未得到广泛支持。 提到Modem的传输速率,就不能不提时下被炒得为热的56K Modem。 其实,56K的标准已提出多年,但由于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以Rockwell为首的K56flex和以为首X2的两种互不兼容的标准,使得56K Modem迟迟得不到普及。 值得庆幸的是,今年2月,在国际电信联盟的努力下,56K的标准终于统一为ITU V9.0,众多的Modem生产厂商亦已纷纷出台了升级措施,而真正支持V9.0的Modem亦已经遍地开花。 56K有望在一到两年内成为市场的主流。 在这里要顺便说一下的是,由于目前国内许多ISP并未提供56K的接入服务,因此在购买56K Modem前,最好先向你的服务商打听清楚,以免造成浪费。 以上我们所讲的传输速率,均是在理想状况的得出的。 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Modem的速率往往不能达到标称值。 实际的传输速率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电话线路的质量因为调制后的信号是经由电话线进行传送,如果电话线路质量不佳,Modem将会降低速率以保证准确率。 为此,我们在连接Modem时,要尽量减少连线长度,多余的连线要剪去,切勿绕成一圈堆放。 另外,最好不要使用分机,连线也应避免在电视机等干扰源上经过。 2、是否有足够的带宽如果在同一时间上网的人数很多,就会造成线路的拥挤和阻塞,Modem的传输速率自然也会随之下降。 因此,ISP是否能供足够的带宽非常关键。 另外,避免在繁忙时段上网也是一个解决方法。 尤其是在下载文件时,在繁忙时段与非繁忙时段下载所费的时间会相差几倍之多。 3、对方的Modem速率Modem所支持的调制协议是向下兼容的,实际的连接速率取决于速率较低的一方。 因此,如果对方的Modem是14.4K的,即使你用的是56K的Modem,也只能以bps的速率进行连接。 四. Modem的传输协议Modem的传输协议包括调制协议(Modulation Protocols)、差错控制协议(Error Control Protocols)、数据压缩协议(Data Compression Protocols)和文件传输协议。 调制协议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现在着重谈一下其余的三种传输协议。 1、 差错控制协议随着Modem的传输速率不断提高,电话线路上的噪声、电流的异常突变等,都会造成数据传输的出错。 差错控制协议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在高速传输中保证数据的准确率。 目前的差错控制协议存在着两个工业标准:MNP4和V4.2。 其中MNP(Microcom Network Protocols)是Microcom公司制定的传输协议,包括了MNP1—MNP10。 由于商业原因,Microcom目前只公布了MNP1—MNP5,其中MNP4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差错控制协议之一。 而V4.2则是国际电信联盟制定的MNP4改良版,它包含了MNP4和LAP-M两种控制算法。 因此,一个使用V4.2协议的Modem可以和一个只支持MNP4协议的Modem建立无差错控制连接,而反之则不能。 所以我们在购买Modem时,最好选择支持V4.2协议的Modem。 另外,市面上某些廉价Modem卡为降低成本,并不具备硬纠错功能,而是使用使用了软件纠错方式。 大家在购买时要注意分清,不要为包装盒上的“带纠错功能”等字眼所迷惑。 2、数据压缩协议。 为了提高数据的传输量,缩短传输时间,现时大多数Modem在传输时都会先对数据进行压缩。 与差错控制协议相似,数据压缩协议也存在两个工业标准:MNP5和V4.2bis。 MNP5采用了Rnu-Length编码和Huffman编码两种压缩算法,最大压缩比为2:1。 而V4.2bis采用了Lempel-Ziv压缩技术,最大压缩比可达4:1。 这就是为什么说V4.2bis比MNP5要快的原因。 要注意的是,数据压缩协议是建立在差错控制协议的基础上,MNP5需要MNP4的支持,V4.2bis也需要V4.2的支持。 并且,虽然V4.2包含了MNP4,但V4.2bis却不包含MNP5。 3、文件传输协议文件传输是数据交换的主要形式。 在进行文件传输时,为使文件能被正确识别和传送,我们需要在两台计算机之间建立统一的传输协议。 这个协议包括了文件的识别、传送的起止时间、错误的判断与纠正等内容。 常见的传输协议有以下几种:ASCII:这是最快的传输协议,但只能传送文本文件。 Xmodem:这种古老的传输协议速度较慢,但由于使用了CRC错误侦测方法,传输的准确率可高达99.6%。 Ymodem:这是Xmodem的改良版,使用了1024位区段传送,速度比Xmodem要快。 Zmodem:Zmodem采用了串流式(streaming)传输方式,传输速度较快,而且还具有自动改变区段大小和断点续传、快速错误侦测等功能。 这是目前最流行的文件传输协议。 除以上几种外,还有Imodem、Jmodem、Bimodem、Kermit、Lynx等协议,由于没有多数厂商支持,这里就略去不讲。
机房建设运维管理系统时服务器须注意什么?
linux 系统管理,linux 网络服务,linux 安全,数据库等等,关于编程最好会一点,这主要根据企业要求。 关于网络最好也要会一点。 反正做运维接触面一点要广。 目前很多企业信息化系统都有自己的监控平台和监控手段,无论是采用哪种手段去实现对系统的实时监控和故障告警,大多采用的方式也只有两种:集中式监控和分布式监控。 为了更好、更有效的保障系统上线后的稳定的运行。 对于服务器的硬件资源、性能、带宽、端口、进程、服务等都必须有一个可靠和可持续的监测机制,统计分析每天的各种数据,从而能及时反映出服务器哪里存在性能瓶颈、安全隐患等。 另外是要有危机意识,就是了解服务器有可能出现哪些严重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后该如何去迅速处理。 比如数据库的数据丢失,日志容量过大,被黑客入侵等等。 一、上线之前的准备工作1、首先是备份,做好定时备份策略,备份所有你认为重要的数据,并且定期检查你的备份是否有效、全面;2、日志轮换,无论你想用哪种轮换方式,控制日志增长避免驱动器已满是你的目的;3、做一定的安全措施,如防火墙iptables的访问控制,用denyhosts防止黑客远程暴力破解;4、mysql远程登录权限等等;5、最后就是服务器、网元设备的监控。 二、监控策略1、定义告警优先级策略一般的监控到的结果是成功或者失败,如Ping不通、访问网页出错、连接不到Socket,发生时这些称之为故障,故障是最优先的告警。 除此之外,还能监控到返回的延时、内容等,如Ping返回的延时、访问网页的时间、访问网页取到的内容等。 利用返回的结果可以自定义告警条件,如Ping监控的返回延时一般是10-30ms之间,当延时大于100ms时候,表示网络或者服务器可能出现问题,引起网络响应慢,需要立即检查是否流量过大或者服务器CPU太高等问题。 2、定义告警信息内容标准当服务器或应用发生故障时告警信息内容非常多,如告警运行业务名称、服务器IP、监控的线路、监控的服务错误级别、出错信息、发生时间等。 预先定义告警内容及标准使收到的告警内容具有规范性及可读性。 这点对于用短信接受告警内容特别有意义,短信内容最多是70个字符,要在70个字符完全知道故障内容比较困难,更需要预先定义内容规范。 如:“视频直播服务器10.0.211.65 在2012-10-18 13:00电信线路监控第到1次失败”,清晰明了的知道故障信息。 3、通过邮件接收汇总报表每天收到一封网站服务器监控的汇总报表邮件,花个两三分钟就大致了解网站和服务器状态。 4、 集中监控和分布式监控相结合主动(集中)监控虽然能不需要安装代码和程序,非常安全和方便,但缺少很多细致的监控内容,如无法获取硬盘大小、CPU的使用率、网络的流量等,这些监控内容非常有用,如CPU太高表示有网站或者程序出问题,流量太高表示可能被攻击等。 被动(分布式)监控常用的是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通过SNMP能监控到大部分你感兴趣的内容。 大部分操作系统支持SNMP,开通管理非常方便,也非常安全。 SNMP缺点是比较占用带宽,会消耗一定的CPU和内存,在CPU太高和网络流量大情况下,无法有效进行监控。 5、定义故障告警主次对于监控同一台服务器的服务,需要定义一个主要监控对象,当主要监控对象出现故障,只发送主要监控对象的告警,其它次要的监控对象暂停监控和告警。 例如用Ping来做主要监控对象,如果Ping不通出现Timeout,表示服务器已经当机或者断网,这时只发送服务器Ping告警持续监控Ping,因为再继续监控和告警其它服务已经没有必要。 这样能大大减少告警消息数量,又让监控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率。 本地监控脚本的规范化部署6、对在本地部署的监控脚本要进行统一规范的部署并记录到KM系统。 7、实现对常见性故障业务自我修复功能实现对常见性故障业务自我修复功能脚本进行统一部署并对修复后故障进行检查告警检查频次不多于3次。 8、对监控的业务系统进行分级一级系统实现7*24小时告警,二级系统实现7*12小时告警,三级系统实现5*8小时告警。 9、 监控范围及目标实现对负载均衡设备、网络设备、服务器、存储设备、安全设备、数据库、中间件及应用软件等IT资源的全面监控管理;同时自动收集、过滤、关联和分析各种管理功能产生的故障事件,实现对故障的提前预警和快速定位;对网络和业务应用等IT资源的性能进行监控,定期提供性能报表和趋势报表,为性能优化及未来系统扩容提供科学依据。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将监控对象这么来分:1.服务器监控,主要监控服务器如:CPU 负载、内存使用率、磁盘使用率、登陆用户数、进程状态、网卡状态等。 2.应用程序监控,主要监控该应用程序的服务状态,吞吐量和响应时间,因为不同应用需要监控的对象不同,这里不一一列举。 3.数据库监控,只所以把数据库监控单独列出来,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一般监控数据库状态,数据库表或者表空间的使用情况,是否有死锁,错误日志,性能信息等等。 4.网络监控,主要监控当前的网络状况,网络流量等。 以上四条应该算是最基本的,也是保证网站正常运行必须要知道的几点内容,这样才能实现我们常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刀片式服务器与塔式和机架式服务器的区别
塔式服务器塔式服务器一般是大家见得最多的,它的外形及结构都与普通的pc机差不多,只是个头稍大一些,其外形尺寸并无统一标准。 塔式服务器的主板扩展性较强,插槽也很多,而且塔式服务器的机箱内部往往会预留很多空间,以便进行硬盘,电源等的冗余扩展。 这种服务器无需额外设备,对放置空间没多少要求,并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配置也能够很高,因而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满足一般常见的服务器应用需求。 这种类型服务器尤其适合常见的入门级和工作组级服务器应用,而且成本比较低,性能能满足大部分中小企业用户的要求,目前的市场需求空间还是很大的。 但这种类型服务器也有不少局限性,在需要采用多台服务器同时工作以满足较高的服务器应用需求时,由于其个体比较大,占用空间多,也不方便管理,便显得很不适合。 机架式服务器机架服务器实际上是工业标准化下的产品,其外观按照统一标准来设计,配合机柜统一使用,以满足企业的服务器密集部署需求。 机架服务器的主要作用是为节省空间,由于能够将多台服务器装到一个机柜上,不仅可以占用更小的空间,而且也便于统一管理。 机架服务器的宽度为19英寸,高度以U为单位(1U=1.75英寸=44.45毫米),通常有1U,2U,3U,4U,5U,7U几种标准的服务器。 这种服务器的优点是占用空间小,而且便于统一管理,但由于内部空间限制,扩充性较受限制,例如1U的服务器大都只有1到2个PCI扩充槽。 此外,散热性能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此外还需要有机柜等设备,因此这种服务器多用于服务器数量较多的大型企业使用,也有不少企业采用这种类型的服务器,但将服务器交付给专门的服务器托管机构来托管,尤其是目前很多网站的服务器都采用这种方式。 这种服务器由于在扩展性和散热问题上受到限制,因而单机性能比较有限,应用范围也受到一定限制,往往只专注于某在方面的应用,如远程存储和网络服务等。 在价格方面,机架式服务器一般比同等配置的塔式服务器贵上二到三成。 刀片服务器刀片服务器是一种HAHD(High Availability High Density,高可用高密度)的低成本服务器平台,是专门为特殊应用行业和高密度计算机环境设计的,其主要结构为一大型主体机箱,内部可插上许多“刀片”,其中每一块刀片实际上就是一块系统母板,类似于一个个独立的服务器,它们可以通过本地硬盘启动自己的操作系统。 每一块刀片可以运行自己的系统,服务于指定的不同用户群,相互之间没有关联。 而且,也可以用系统软件将这些主板集合成一个服务器集群。 在集群模式下,所有的刀片可以连接起来提供高速的网络环境,共享资源,为相同的用户群服务。 在集群中插入新的刀片,就可以提高整体性能。 而由于每块刀片都是热插拔的,所以,系统可以轻松地进行替换,并且将维护时间减少到最小。 刀片服务器比机架式服务器更节省空间,同时,散热问题也更突出,往往要在机箱内装上大型强力风扇来散热。 此型服务器虽然空间较节省,但是其机柜与刀片价格都不低,一般应用于大型的数据中心或者需要大规模计算的领域,如银行电信金融行业以及互联网数据中心等。 目前,节约空间、便于集中管理、易于扩展和提供不间断的服务,成为对下一代服务器的新要求,而刀片服务器正好能满足这一需求,因而刀片服务器市场需求正不断扩大,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