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aS:让小企业更好地拥抱大数据时代
2015-08-21 10:38:26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催生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正释放出巨大的潜能。从电商企业利用大数据分析客户需求到军队利用大数据模拟战斗;从销售人员将人口数据纳入分析,获得市场渗透率方面的信息,到企业参考经济数据来预测自身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模式;到处可见大数据利用的踪影。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催生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正释放出巨大的潜能。从电商企业利用大数据分析客户需求到军队利用大数据模拟战斗;从销售人员将人口数据纳入分析,获得市场渗透率方面的信息,到企业参考经济数据来预测自身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模式;到处可见大数据利用的踪影。
以前大企业关注商务智能,关注数据报表,希望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业务决策。现在数字化浪潮袭来,互联网+大数据不仅为大企业实现转型与升级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小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大数据对创新型企业而言,更容易产生真正颠覆性的变革。
中国有超过1300万家中小企业,创造了国家50%的税收、60%的国内生产总值和80%的就业。这绝对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在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策略之下,广大中小企业若能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善于挖掘和利用大数据,就能更好地把握“互联网+”带来的机遇,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对于资源有限的小型企业来说应当如何利用大数据来实现自身的增长呢?
数据分析更重要
如今有海量的数据可供企业利用,不管哪种规模的企业都能够更容易地获取广泛的公共数据源来辅佐企业自身的业务发展。同时,企业自身也比以往产出了更多待清洗的数据。
大数据时代不一定非要拥有庞大的数据,拥有足够正确和有用的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资料看到企业未来可能发生的机会与挑战更加重要。因此中小企业一定要确保自己的数据产生价值。完整的大数据模式包括“数据采集——存储——分析——筛选——预测”,其中后三个是最重要的,很多中小企业恰恰在分析和预测上能力不足,无法让数据产生价值。
但海量信息的整理、集成和运用往往非常复杂,且成本昂贵。但对小企业来说,需要关心的内容远不止是数据获取与分析带来的成本上升。数据安全、版本控制以及管理等都会给小企业利用大数据获取有用信息带来困扰。对小型企业来说,找到合适的数据外包服务非常重要,不仅可帮助节省企业资源,更能带来丰富的数据信息,进一步帮助小企业利用大数据分析促进自身的发展。
数据即服务
如今已经有很多企业采用将非敏感性的信息采集与管理工作进行了外包。利用数据即服务(Data-as-a-Service,DaaS)产品来进行数据管理和利用。DaaS作为一种新颖的IT模式,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其精髓在于使数据管理更为集中化,让用户无需关注底层数据的问题,而将注意力完全放在如何使用这些数据来发掘洞悉上面。
数据并不是平等的。有的数据,比如潜在顾客和商机信息往往显得更有价值,而其他很多数据本身显得并不是很有价值。但在企业的发展中,掌握的信息越充分,来源越广泛,寻找发展的机会与洞悉更有可能性。所以对小企业来说,能为企业带来丰富的、标准化的、直观的数据信息的DaaS产品非常重要。
优秀的DaaS产品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需求利用标准化的数据资源,帮助企业增加参考数据量并与内部数据进行交叉参考,从而对环境有更好地认知,并发掘洞悉。而可视化的数据分析工具是数据挖掘与分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可视化地提取数据,将数据的各种属性、数据变化以及数据间的关联更加简单和直观地呈现出来。
Gartner发布的《2014年商务智能和分析平台魔力象限》也十分看好数据可视化工具,认为它既可以在前端满足业务用户的需求,又可以在后端满足IT工作人员的需求。数据可视化之所以如此流行,主要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处理图片的体验要比处理各种行式和列式数据的体验好很多。数据可视化的另一个优点是,更多的业务用户可以通过它访问和分析数据,这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建立数据文化。
可视化分析领域专家Qlik能够帮助企业提供直观的自主数据可视化和引导型分析平台。借助Qlik的QlikView和Qlik Sense解决方案,可以整合包括大数据存储库的多个来源的相关数据;选择与企业和 IT 基础结构最相关的方法;利用现有大数据基础结构或数据仓库投资;在无需复杂数据建模或编程的情况下访问大数并探索大数据与传统数据之间的关联;使用美观、先进的图形实现大数据可视化;还可以使用移动设备访问和分析大数据,并通过实时协作支持社交决策制定。最近刚推出的云服务套件Qlik Cloud系列产品为用户提供了直接访问更宽场景的外部数据源的能力,并且用内部数据对照检索,提供整体的内容。目的就是要提供比那些单独基于内部或者 外部数据更深入的视野。在商业智能市场中,没有其他任何一家供应商能够提供将免费和付费数据通过基于云的数据服务进行整合而成的数据图书馆。
目前约有36000家客户通过Qlik的解决方案来解读各种信息源,探索数据所带来的深层次商业洞见。此外,公司在全球105个国家还有超过1750家合作伙伴。

总结
大数据技术浪潮为各个产业带来新的机遇。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通过云交付的模式,将自身对于大数据集的存储、计算与分析能力开放给第三方,使得数据即服务(Data as a Service)成为影响产业格局的新一代业务模式。
小型企业必须寻找***效的方式来利用大数据。通过选择优秀的DaaS解决方案,对少量的重要数据进行保管,将不是十分重要的数据外包出去是***的选择。这样小企业就无需担忧数据管理的成本和复杂性,全力投入到市场竞争中去了。
印刷企业的未来是什么?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进步,大量电子产品,替代传统的印刷产品。 传统印刷行业市场份额逐年萎缩。 印刷行业面临困境,必须转型。 电子产品可以替代书刊杂志报纸等,但是替代不了包装。 将来的印刷行业可以向包装靠拢。 80后已成社会主力军,90后已步入社会,00后已情窦初开。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一代比一代有个性,有自我,这已成为主流。 以后的印刷可能是要向小批量个性化印刷转变。
VISTA操作系统是不是现在最好的
一般人们谈起Vista第一印象便是其界面漂亮,半透明的窗口效果、3D Flip等。 但是,这些都是比较表面的,人们对于内在了解很少。 它们不选择Vista的原因有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以下几种: 1、硬件要求高,从而系统资源占用较多,许多机器运行并不流畅。 相对XP,Vista对硬件要求的确高,比如CPU、内存和显卡。 但是,这对于2007年以后的机器应该都不是个问题,一般来说,即使是商用机器(少部分仅针对一般文职人员的机器除外)其CPU已经相当不错了,内存也便宜得不成问题了,那么显卡呢?真正需要Vista的人们可以不必在意Aero,如果你是冲着Aero来的,为其投入一个相当的显卡也不过分吧。 我的最常用的笔记本显卡就不能开启Aero,我并不在意其界面如何,喜欢的只是Vista新特性,当然,以后的新机器自然会满足Aero的运行要求。 至于内存,1GB应该够了,我的家用和公司用的机器都是1GB的,一样可以流畅运行。 当然,我不玩大型3D游戏,否则2GB的内存也可以流畅运行,好的显卡自然必不可少。 所以,总结一下,对于一般用户而言,只要你的机器满足P4 2.0+1GB内存,显卡不限,你就可以流畅运行Vista。 2、操作与XP相比差距较大,不习惯,很多常用功能找不到在哪里。 我认为有这个问题的一般都是初级用户,以家庭和办公用户为主,包括部分专业人士。 不论是什么新系统,对于具有一定电脑使用经验的人来说,很快上手都不是问题。 它们大致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及设置模式,即使是从Windows向Linux的跨越,通过短时间的摸索和网络协助都能很快入门,何况仅仅是一次稍具革命性的Windows升级呢?而初级用户则不同,它们的了解多数来自其他人的指导和自己的摸索,一旦换了新环境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一时不习惯很正常。 说起习惯这东西,不敢说教,只说一点:旧习惯不破除,如何接受新东西,如何提升工作效率?举个例子:在我的工作环境中,早些时候,很多前辈习惯于使用AutoCAD(工程制图软件)R14,因为那是它们数年来赖以生存的工具,对其非常熟悉以及习惯。 但是,它们陆续都在我的影响下逐步向AutoCAD 2002、2004、2006、2008上转移。 为什么?因为我可以使用许多它们无法使用的新功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很大程度上解放了疲劳的神经。 无疑,在此过程中,它们需要破除就有的习惯,适应新环境带来的新特性。 或许有些人会说,只要可以满足工作需求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升级。 嗯,既然喜欢如此,继续死守旧习惯吧,这是你的自由,别人无话可说。 3、对游戏的支持不如XP,多数游戏在Vista不能很好运行。 的确,之前的游戏都是针对Windows XP开发的,自然不能保证在Vista下很好运行。 那么后续开发支持DirectX 10的Vista游戏呢?我不玩此类游戏,无权多说。 4、企业应用难以在Vista下部署,员工已经习惯了XP,若改变则迁移成本也是个问题。 没错,企业环境下的用户习惯很成问题,要培养员工适应新系统需要花费成本的。 有关习惯问题我的观点如上2所述。 另外,制约企业拥抱Vista的重要原因还有整个办公环境的软件、硬件部署问题,不兼容问题必然存在。 新旧兼容性不能完全消除,打个比方,如果每个产品都要保证向后兼容,我想开发者都要疯掉了,即使它们不疯,用户也会疯掉,因为这其中复杂的代码不是一般介质可以容纳的,且过于复杂带来的也是过于脆弱。 那么,企业为什么要升级操作系统呢?性能、安全应该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微软如何说服企业升级是个大问题,因为除了安全性暂时好于XP外,性能提升并不明显,或许SP1、SP2之后企业会接受Vista。 5、软、硬件兼容性差,较旧的软、硬件不能正常在Vista下运行。 对于家庭用户而言,完全不必要在意这个问题。 这已经是属于测试期间的Vista的问题了,现在的Vista内置了大量的驱动程序,而且可以在线更新驱动程序。 在各软件厂商的努力下,一般的软件和驱动程序的兼容性已经不是问题了。 6、Vista操作繁琐,UAC、文件操作繁复,令人厌烦。 关于UAC,争论太多,习惯了Windows赋予普通用户超级管理员权限,看到UAC谁都不习惯。 不可否认的是,UAC的设置的确很烦人,每次都会没完没了的提问、回答,如此往复循环。 但是,技术专家们都建议我们不要禁用UAC,否则一些重要的安全功能也会随之远去。 所以,我们只能期待微软对UAC做些改进了。 顺便说一句,我的UAC是关闭的,平时不使用Administrator账号,而且不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因为我时常访问的网站相对较为安全。

网络安全大赛是什么?
CTF(夺旗赛)
网络安全大赛又叫CTF(Capture The Flag,中文:夺旗赛),是网络安全领域中一种信息安全竞赛形式,起源于1996年DEFCON全球黑客大会,以代替之前黑客们通过互相发起真实攻击进行技术比拼的方式。 参赛团队之间通过进行攻防对抗、程序分析等形式,率先从主办方给出的比赛环境中得到一串具有一定格式的字符串或其他内容,并将其提交给主办方,从而夺得分数。
《亲爱的,热爱的》电视剧连续多天霸占热点话题,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爱情,更是一份年轻人的热血与梦想。新产业诞生的时候,自己所面对的非议以及不理解,让网络安全人才推上了热点,也让互联网网络安全再次受到重视!
网络安全大赛简称CTF大赛,全称是Capture The Flag,其英文名可直译为“夺得Flag”,也可意译为“夺旗赛”。 CTF起源于96年DEFCON全球黑客大会,以代替之前黑客们通过互相发起真实攻击进行技术比拼的方式。 现在已成为全球范围网络安全圈流行的竞赛形式。 其大致流程是,参赛团队之间通过进行攻防对抗、程序分析等形式,率先从主办方给出的比赛环境中得到一串具有一定格式的字符串或其他内容,并将其提交给主办方,从而夺得分数。 为了方便称呼,我们把这样的内容称之为“Flag”。
在当下大数据时代,人们的信息越来越透明化,尤其在5G、人工智能、移动APP更容易遭到网络攻击,安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由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CDVN)信息安全漏洞提供数据:2018年共检测到安全漏洞个,高危漏洞4765个,占比达到三分一还多。 网络恶意攻击强度、频率以及影响一直在扩大发展。
这次热点电视剧,让互联网新潮领域参与进入大众影视作品,由剧集反应生活,“拦截”“修复漏洞”“防御漏洞”“夺旗”等术语出现,同领域的互联人产生了共鸣。 同时也反应了国家在普及安全方面不仅停留在某个政府、某个企业或者某一类行业上,关注点也放在了青年人才的输出、大众网络安全意识培养和国家级网络安全的专业度方面。
CTF竞赛模式具体分为以下三类:
一、解题模式(Jeopardy)
在解题模式CTF赛制中,参赛队伍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现场网络参与,这种模式的CTF竞赛与ACM编程竞赛、信息学奥赛比较类似,以解决网络安全技术挑战题目的分值和时间来排名,通常用于在线选拔赛。 题目主要包含逆向、漏洞挖掘与利用、Web渗透、密码、取证、隐写、安全编程等类别。
二、攻防模式(Attack-Defense)
在攻防模式CTF赛制中,参赛队伍在网络空间互相进行攻击和防守,挖掘网络服务漏洞并攻击对手服务来得分,修补自身服务漏洞进行防御来避免丢分。 攻防模式CTF赛制可以实时通过得分反映出比赛情况,最终也以得分直接分出胜负,是一种竞争激烈,具有很强观赏性和高度透明性的网络安全赛制。 在这种赛制中,不仅仅是比参赛队员的智力和技术,也比体力(因为比赛一般都会持续48小时及以上),同时也比团队之间的分工配合与合作。
三、混合模式(Mix)
结合了解题模式与攻防模式的CTF赛制,比如参赛队伍通过解题可以获取一些初始分数,然后通过攻防对抗进行得分增减的零和游戏,最终以得分高低分出胜负。采用混合模式CTF赛制的典型代表如iCTF国际CTF竞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