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WiFi随便连,会导致支付风险”“猎奇信息随手转,有可能成为网络谣言”……近日,第二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中国科技馆启动,在宣传共建网络安全的基础上,还发布了《我国公众网络安全意识调查报告》。调查显示,我国超八成网民随意连接公共免费WiFi。网民整体维权意识不高。
根据报道,相比当下我国网络整体环境不容乐观,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的现状,公共免费WiFi安全性相对就更低,国内已发生多起因连接免费WiFi被盗取用户个人信息、网银密码、炒股密码,导致网民合法权益受损的案件。尽管如此,此次调查显示,被调查者随意连接公共免费WiFi的比例仍达80.21%。
这显然是个值得注意的“有趣”现象:既然公共免费WiFi安全无保障,风险不少,隐患重重,为何还有那么多网民去随意连接?就不怕占了小便宜而后吃大亏吗?
当然是怕。因而调查报告把它归咎于网民整体维权意识不高,老年网民缺乏应对网络诈骗的知识技能问题尤为突出。
笔者以为,这固然是对的,但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不难发现,众多网民所以热衷随意连接并不安全的公共免费WiFi,主要的,是看好了其中的“免费”,而对应的正好是不免费又太贵的收费。于是权衡利弊之下,便宁愿冒点风险,但求能省一分是一分,进而自觉不自觉地“随意连”了。如果网费不太贵,上网花不了几个小钱,网民恐怕也不会这么“随意”。因此,这不是一句网民维权意识不高就能解释了的。
这种选择的背后,恰恰说明了我们的网络收费不合理,有点贵。自然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总理多次敦促的“提网速,降网费”的紧迫和必要。
换机助手在换机时连接别人的WLAN会被别人的WLAN盗取换机助手或手机上的信息资料吗
如果是你连接的无线网,有个别人会恶意应用,你的手机信息和资料等等都是不安全的
腾讯手机管家里面的免费wifi,为什么别人用管家就能连上用!我的就是
因为这个wifi信号就是你自己的电脑(或手机)发出的,只是改了个名字,wifi名字是在你的电脑(或手机)的用户名前面加了个A.所以这个所谓的免费wifi,最终使用的还是你家里的宽带(或手机)流量.说通俗点,就是利用已经连上网的电脑(或手机),建立一个热点而已!当然不能自己连自己了.哈哈哈.......腾讯管家的这个免费wifi名称是专门起给那些爱蹭网,爱占便宜的小人听的!
有多少公益免费wifi成为摆设?
值得警惕的“非物质形象工程”
“My Beijing”是北京提供的公益性免费无线上网账号名称。 去年,北京宣称在西单、王府井、奥林匹克公园、燕莎(包括三里屯和朝阳公园区域)、中关村、金融街等六个繁华地区全面开通免费无线网络,在这六个地区,运营商将提供2M公共无线网络带宽,供国内外路人免费上网。
时隔一年后,《北京晚报》记者兵分多路走访了这些热点地区,却发现WIFI热点地区“凉”了大半。 亦庄、奥林匹克公园广场等地区的公益无线上网信号已经消失了,即使是在金融街、CBD这样的高端金融商务区,公益无线上网信号也是时好时坏。 记者评价说:吃不到的大饼,还是不画的好。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随着“智慧城市”、“无线城市”纷纷写入各地区“十二五”规划以及政府施政报告,宣布向市民提供免费无线网络的城市越来越多。 简单搜索一下新闻既可知,除了前面提到的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郑州、宁波、嘉定等城市都有类似项目,但效果到底如何呢,《北京晚报》记者的实地调查,可作为一种参照。
无论是政府免费提供,还是政府购买,由运营商免费提供,在互联网正在越来越成为都市居民一种基本需求的时代,政府只要能推出免费的WIFI网络, 这都是一种“德政”,既能提升城市形象、市政服务形象,也能获得老百姓的好感。 但问题是,如果事实证明这种“免费”只是一种短期行为,那所谓的“德政”就有点变味了,就很像一种“形象工程”。
在人们往常的印象中,提到“形象工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楼堂馆所、大街马路以及空壳开发区之类的物质世界,但实际上,在数字时代,形象工程完全可以做到非物质化,而且还将越来越多,比如,不少地方政府处于沉睡状态的政府网站;比如,一些地方形同虚设的网络问政;比如投入巨资研发的防沉迷系统,绿坝系统等等。
那么各地为什么热衷于向群众画这些数字大饼?很简单,这些数字虚拟形象工程,虽然看不到、摸不着实物,但其功用却是一样的:能够获取声誉和政绩。 而且,和其它大多数形象工程一样,数字形象工程并不因为它的摸不着而少投入,事实上,在各地无线城市的建设计划中,规划投入几亿、几十亿者都不在少数。 油水也是相当丰厚。
现在,已经有不少地方把“无线城市”跟水、电、煤气、交通并列为五大城市公用事业,很显然,权重的提升,核心城市的重视,很可能会使“免费提供WIFI网络”这类概念在中国大小城市快速蔓延,热衷于向市民画免费数字大饼的地方会越来越多,但真正能吃上的老百姓会有多少呢?
比如,有些城市,人们几个月前就通过报道知道,本市城公交车可以享受免费WIFI上网,又有几个市民真的在公交车上联上过网?大概,整个城市运行着几万辆公交车,能上网的也就几辆几十辆吧。

当然,也未必是所有的城市承诺提供免费WIFI网络都是在虚晃一枪。 面对狂飙突进的数字时代,有的城市或许想通过政府投入走在时代的前列,但却低估了施政的难度,以至造成虎头蛇尾或者浪费。 比如免费wifi服务的提供,就不是政府单投资可解决,政府既要建设免费的“热点”,还得负责长期维护。 另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数字信息亭,十万元一台的造价,在全市铺设了600台,但最终却乏人问津,荒废于繁华街头。 这其实还是一种形象工程。
另外,关于各地政府纷纷推出的免费WIFI网络服务,最后还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在城市标志性旅游区或商务区,可以由政府负责提供免费无线网络服务,但对于整个市区来说,绝不应该由政府买单,这不但有与民争利之嫌,而且缺乏持续性,寻找出一条便民又盈利的商业化运营之路,才是长久之计。
(来自网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