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行业的“达沃斯”——2019北京网络安全大会(简称BCS 2019)8月21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20位两院院士,与来自30多个国家、70多所全球知名院校、机构和企业的400多位国内外安全专家齐聚,聚焦全球网络风险应对策略,探讨网络安全前沿技术,呼吁构建网络内生安全体系,实现组织安全能力的“自生长”。
本次大会主题为“聚合应变,内生安全”。大会组委会介绍,随着5G时代到来,无人驾驶、智慧城市、智能工厂全面普及,人人互联、机机互联,甚至人机互联成为可能,而网络风险和威胁也与日俱增,漏洞和病毒造成的后果也更加严重,网络安全直接关系到人身安全、机构安全、城市安全和国家安全。围绕上述话题和技术应对解决方案,参加BCS 2019的专家将展开为期3天的讨论,举行3场国际峰会、40场安全行业高端论坛、500多个主题演讲、9大安全行业独立品牌活动、6000平米专业展区,内容涵盖网络安全国际合作、政策法规、产业发展、新兴技术、建设及解决方案,以及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网络空间治理等几乎所有热门网络安全话题。
有别于其他网络安全行业会议,此次会议聚焦全球网络风险应对策略,探讨网络安全前沿技术,特别是将针对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领域,提出了诸多实用的解决方案。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党组成员陈肇雄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中说,加快打造强大的网络安全产业,夯实国家网络安全基础,对于促进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希望大家利用BCS 2019大会平台,深入探讨创新思路、发展举措、凝聚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推动网络安全产业繁荣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
全国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智敏,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巡视员、总工程师郭启全,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杨秀玲等嘉宾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
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巡视员、总工程师郭启全
上午9时10分,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德全、蔡吉人、孙九林、李伯虎、倪光南、沈昌祥、孙优贤、邬贺铨、李国杰等十位院士,与大会名誉主席、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芮晓武和大会主席、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一起,推动大会启动杆,共同宣布BCS 2019大会正式启动。
十大院士及大会主席共同为北京网络安全大会揭幕
本次大会吸引了全球知名学者、技术专家、产业精英,带来了网络安全领域前沿讯息及思想碰撞。以色列前总理埃胡德·巴拉克指出:当今网络安全威胁众多,进攻远超防御,尖端攻击性工具和加密技术逐渐落入非国家机构手中,各国间网络冲突及纷争不断,但国际社会缺乏网络武器使用公约约束。未来网络安全应借鉴现代免疫学建立的思路,由技术迭代催生网络安全免疫系统的形成。
以色列前总理埃胡德·巴拉克
大会名誉主席、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芮晓武指出,为实现关于推进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秩序良性变革,建设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愿景,需加快理念、模式和产业的融合。为此,中国电子在今年战略入股奇安信,携手各方打造北京网络安全大会全球平台,在业务实践中构建国内先进的网信技术生态,全面融入移动生态,支持5G、云计算等新技术,拥抱万物互联。

大会名誉主席、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芮晓武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公共机构和数字政府司司长朱巨望充分肯定了此次大会的举办,他指出联合国在过去十多年不断跟所有会员国、企业及利益相关者合作应对网络安全的挑战。通过建立国际ITU(国际电信联盟)组织,在各地区、国家组建CSRITs(国家计算机事件响应小组),开展网络空防演习;每年举办IGF国际互联网治理论坛,加强国际融通与合作;批准了涉及国家信息技术主权、创建全球网络安全文化及保护重要信息基础设施、合作打击跨国网络犯罪等的一系列相关决议和国际规范。正如曼德拉的名言“最好的武器就是大家坐下来交流”,网络空间和网络安全需要打破国家和意识形态的界限携手向前。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总参谋部军事学院研究中心主任埃里阿斯·弗拉迪米尔·佩特罗·维奇呼吁尽快建立预防信息空间冲突的国际信息安全信息系统。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公共机构和数字政府司司长朱巨望
大会联席主席、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呼吁构建全新的“内生安全”体系。他指出,从互联网时代跨入物联网时代,网络安全开始进化至“内生安全”。“内生安全”要求未来的信息化系统具备自适应、自主、自生长的内生安全能力。这种能力均源于聚合:信息化系统和安全系统的聚合,产生自适应安全能力;业务数据和安全数据的聚合,产生自主安全能力;IT人才和安全人才的聚合。三大聚合完成后,组织将产生不断从内生长的安全能力,这是5G时代安全体系构建的目标。
大会联席主席、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
据介绍,BCS 2019是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指导,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友谊促进会和奇安信集团主办的安全行业峰会。会议采用联合办会新模式,同期由部委央企主办13个论坛,更将CSA云安全联盟峰会、In For See网络安全研究国际学术论坛、观潮网络空间论坛、首届网络空间可信任技术创新论坛等国际论坛引入,涵盖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安全、工业互联网安全运营、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最前沿讯息。同时,大会设有6000平米专业展区,可信联盟、云联盟、上海武汉天津三大产业园等120多家企业联合参展,CEC与奇安信也初次展示本质安全与过程安全深度融合的一体化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此外大会还将引入国内聚焦网络安全领域专业创投平台“安全创客汇”,举办安全创新大赛总决赛,举办培养未来网警的第三届“蓝帽杯”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技能大赛总决赛,以及第六届安全训练营大师班,让大家一睹当今网络顶尖高手对决的风采。
防火墙是从哪个学科来的?
自从1986年美国Digital公司在Internet上安装了全球第一个商用防火墙系统后,提出了防火墙的概念,防火墙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第二代防火墙,也称代理服务器,它用来提供网络服务级的控制,起到外部网络向被保护的内部网络申请服务时中间转接作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对内部网络的直接攻击,安全性较高。 第三代防火墙有效地提高了防火墙的安全性,称为状态监控功能防火墙,它可以对每一层的数据包进行检测和监控。 随着网络攻击手段和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新一代的功能更强大、安全性更强的防火墙已经问世,这个阶段的防火墙已超出了原来传统意义上防火墙的范畴,已经演变成一个全方位的安全技术集成系统,我们称之为第四代防火墙,它可以抵御目前常见的网络攻击手段,如IP地址欺骗、特洛伊木马攻击、Internet蠕虫、口令探寻攻击、邮件攻击等等。 来源学科:信息技术
那个网站买手机好?
新蛋
中国新蛋网是依托著名的美国新蛋网而创立的新一代专业电子商务消费服务网站,利用强大的全球化集约采购优势、丰富的电子商务管理服务经验和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为您提供最新最好的电脑配件、数码产品和时尚用品。 中国新蛋网秉承集团“让购物成为享受”的宗旨,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商品、便捷的购物方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打造世界一流网上购物体验。 中国新蛋网严格按照国家法规政策正规经营,经营的产品皆为正规渠道引进合法缴税的原装正品,有着完善的保修、退货与售后服务制度。
万维网和英特网是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
万维网、互联网、因特网之间的区别 准确的说,万维网、互联网、因特网之间是有区别的。 谈“因特网”和“互联网”的区别 在《谈电脑和网络术语中一物多名现象》一文中,我提到了“因特网”的定名问题。 但事实上现在“互联网”一词仍在使用。 是不是这两个名称在使用时完全没有区别,抑或是指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答案肯定后者。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回顾一下因特网的历史。 因特网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 最初名为“阿帕网”(ARPAnet)是一个军用研究系统,后来又成为连接大学及高等院校计算机的学术系统,现在则已发展成为一个覆盖五大洲150多个国家的开放型全球计算机网络系统,拥有许多服务商。 普通电脑用户只需要一台个人计算机用电话线通过调制解调器和因特网服务商连接,便可进入因特网。 但因特网并不是全球唯一的互联网络。 例如在欧洲,跨国的互联网络就有“欧盟网”(Euronet),“欧洲学术与研究网”(EARN),“欧洲信息网”(EIN),在美国还有“国际学术网”(BITNET),世界范围的还有“飞多网”(全球性的BBS系统)等。 了解了以上情况,我们就可以知道大写的“Internet”(世界语为“Interreto”)和小写的“internet”(世界语为“interreto”)所指的对象是不同的。 当我们所说的是上文谈到的那个全球最大的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使用的互联网络时,我们就称它为“因特网”或称为“国际互联网”,虽然后一个名称并不规范。 在这里,“因特网”是作为专有名词出现的,因而开头字母必须大写。 但如果作为普通名词使用,即开头字母小写的“internet”(“interreto”),则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成一个大型网络。 按全国科学技术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这样的网络系统可以通称为“互联网”。 这就是说,因特网和其他类似的由计算机相互连接而成的大型网络系统,都可算是“互联网”,因特网只是互联网中最大的一个。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对“互联网”和“因特网”所下的定义分别是“指由若干电子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网络”和“目前全球最大的一个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是由美国的ARPA网发展演变而来的”。 可供参考。 最后说明一下,因特网作为专有名词,在使用时除了第一个字母要大写之外,通常在它的前面还要加冠词la,(即la Interreto),而且还可以简称为“la Reto”。 WWW,万维网,TTT —— 近乎完美的对译 凡是上网的人,谁不知道“WWW”的重要作用?要输入网址,首先得打出这三个字母来。 这三个字母,就是英语的“World Wide Web”首字母的缩写形式。 “WWW”在我国曾被译为“环球网”、“环球信息网”、“超媒体环球信息网”等,最后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定译为“万维网”。 国柱先生在《胡说集》Gz18“妙译WWW”一文中,对它的汉语对译词“万维网”(Wan Wei Wang)大加赞赏,这是毫不过分的。 “万维网”这个近乎完美的对译词妙就妙在传意、传形、更传神,真是神来之译! 无独有偶,“WWW”的世界语的对译词“TTT”,也是由三个相同字母组成的,译得也令人叫绝。 “TTT”是世界语的“Tut-Tera Teksa?o”首字母缩写。 据俄罗斯世界语者Sergio Pokrovskij编写的《Komputada leksikono》(计算机专业词汇)上的资料,“WWW”最初的对译形式是“Tutmonda Tekso”,就在这一译名出现的当天,即1994年8月5日,便立即有人在网上建议改为“Tut-Tera Tekso”,8天后,也就是8月13日,才经另一人根据一位匿名者的提议,定译为“Tut-Tera Teksa?o”(字面义为“全球网”)。 这个译名的缩写TTT,形式整齐,语义完全吻合,好读、好记、好写。 这是集体智慧的创造。 它也雄辩地证明了世界语的表现力是很强大、很灵活、很有适应力的,比起汉语和英语来并不逊色(请比较一下WWW的法语对译词“Forum elektronique mondial”和西班牙语对译词“Telarana Mundial”,它们的缩写形式分别是“FEM”和“TM”)。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又想起我国近代翻译大师严复先生的一句名言:“一名之立,旬月踟蹰”。 一个好的译名只有在译者,有时甚至数位译者,长时间搜肠刮肚、苦苦思索后才能产生出来。 万维网是无数个网络站点和网页的集合,它们在一起构成了因特网最主要的部分(因特网也包括电子邮件、Usenet以及新闻组)。 它实际上是多媒体的集合,是由超级链接连接而成的。 我们通常通过网络浏览器上网观看的,就是万维网的内容。 关于万维网以及浏览万维网的一些世界语术语,我将在以后所发的帖子中陆续作些介绍。 Internet是一个把分布于世界各地不同结构的计算机网络用各种传输介质互相连接起来的网络。 因此,有人称之为网络的网络,中文译名为因特网、英特网、国际互联网等。 Internet提供的主要服务有万维网(WWW)、文件传输(FTP)、电子邮件(E-mail)、远程登录(Telnet)等。 WWW(World Wide Web)简称W3,有时也叫Web,中文译名为万维网,环球信息网等。 WWW由欧洲核物理研究中心(ERN)研制,其目的是为全球范围的科学家利用Internet进行方便地通信,信息交流和信息查询。 WWW是建立在客户机/服务器模型之上的。 WWW是以超文本标注语言HTML(Hyper Markup Language)与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为基础。 能够提供面向Internet服务的、一致的用户界面的信息浏览系统。 其中WWW服务器采用超文本链路来链接信息页,这些信息页既可放置在同一主机上,也可放置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主机上;本链路由统一资源定位器(URL)维持,WWW客户端软件(即WWW浏览器)负责信息显示与向服务器发送请求。 Internet采用超文本和超媒体的信息组织方式,将信息的链接扩展到整个Internet上。 目前,用户利用WWW不仅能访问到Web Server的信息,而且可以访问到FTP、Telnet等网络服务。 因此,它已经成为Internet 上应用最广和最有前途的访问工具,并在商业范围内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WWW客户程序在Internet上被称为WWW浏览器(Browser),它是用来浏览Internet上WWW主页的软件。 目前,最流行的浏览器软件主要有Netscape communicator 和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 WWW浏览提供界面友好的信息查询接口,用户只需提出查询要求,至于到什么地方查询,如何查询则由WWW自动完成。 因此WWW为用户带来的是世界范围的超级文本服务。 用户只要操纵鼠标,就可以通过Internet从全世界任何地方调来所需的文本、图像、声音等信息。 WWW使得非常复杂的Internet使用起来异常简单。 WWW浏览器不仅为用户打开了寻找Internet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页信息资源的便捷途径,而且提供了Usenet新闻组、电子邮件与FTP协议等功能强大的通信手段。 参考资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