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云模式简介与概述 (后浪2.0视频)

教程大全 2025-07-16 04:21:04 浏览

近年来,云计算已成为企业应用的新标准。云原生架构已成为软件行业的关键概念,为在云中开发、部署和管理应用程序提供了高效的方式。云原生模式是一套构建和部署云原生应用程序的最佳实践。

随着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迁移到云端,以一种充分利用云计算的方式来设计和构建应用程序变得越来越重要。一种获得推广的方法是云原生设计,其中应用程序专门为在云环境中部署而构建。云原生模式是这种方法的构建块,为设计和构建云原生应用程序提供了一套最佳实践和原则。

云原生设计的核心是利用云环境的独特特性。这些特性包括可扩展性、弹性和轻松快速地部署更新和变更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些优势,云原生模式被构建成模块化、灵活和高度可扩展的。

移动数据库要点

在本文中,您将了解云原生模式是什么,它们为什么重要,以及存在哪些常见的云原生模式。

什么是云原生模式?云原生模式是一套构建和部署云应用程序的最佳实践。这些模式旨在充分利用云计算的可扩展性、弹性和敏捷性。云原生模式的关键原则包括:

微服务:将应用程序拆分为较小、独立的服务,可以独立部署和扩展。容器:将应用程序及其依赖打包成轻量级容器,便于部署和扩展。编排:使用编排系统管理容器化应用程序的部署、扩展和管理。基础设施即代码:将基础设施视为代码,使开发人员能够使用代码定义和管理基础设施。DevOps:建立开发和运维团队之间协作和自动化的文化。云原生模式为何重要?与传统的应用程序开发和部署方法相比,云原生模式提供了多个优势。其中一些关键优势包括:

可扩展性:云原生应用程序可以根据需要轻松缩放。可以根据需求添加或删除资源,而不影响整个系统。弹性:云原生应用程序设计具有容错能力,能够快速从故障中恢复。敏捷性:云原生应用程序可以快速开发和部署,实现快速创新和迭代。成本效益:云原生应用程序设计高效且具有成本效益,能够根据需求灵活利用云资源。云原生模式如何工作?云原生模式通过将应用程序拆分为小型、独立的服务来工作,这些服务可以独立部署和扩展。每个服务被打包到一个容器中,容器包含运行该服务所需的所有依赖和库。然后,这些容器部署在诸如 Kubernetes 等容器编排系统中,以自动化容器的部署、扩展和管理。

这些服务通过 API 进行通信,允许松耦合和灵活性。如果一个服务失败或需要升级,不会影响系统中的其他服务。服务还可以独立开发和部署,加快开发和部署周期。

云原生模式还允许开发人员自动化整个软件部署流水线,从代码更改到生产部署。这意味着开发人员可以专注于编写代码,而自动化程序负责其余部分。

后浪2.0视频

常见的云原生模式服务网格:服务网格是微服务架构内提供服务之间通信的专用基础设施层。它包括负载均衡、服务发现和流量管理等功能。API 网关:API 网关是位于客户端和微服务之间的一层,为所有外部请求提供统一的入口点。它还包括身份验证、速率限制和缓存等功能。Sidecar 模式:Sidecar 模式涉及向 Pod 添加一个单独的容器,为主要容器提供额外功能。例如,可以使用 sidecar 添加安全性或日志记录功能。事件驱动架构:事件驱动架构涉及构建对事件(如消息或用户交互)作出反应的应用程序。这实现了微服务之间的异步、解耦合通信。不可变基础设施:不可变基础设施将基础设施视为代码,并部署新的基础设施实例而不是修改现有实例。这实现了轻松扩展和回滚。云原生模式的好处使用云原生模式有几个好处,包括:

可扩展性:云原生应用程序可以轻松扩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这意味着开发人员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或删除资源,而不会影响整体系统。可靠性:云原生应用程序设计具有高可用性和容错能力。服务可以在多个节点上复制,这样即使一个节点发生故障,系统也可以继续运行而无需中断。灵活性:云原生应用程序可以部署在任何云平台上,使开发人员能够充分利用每个平台的最佳功能。速度:与传统的单体应用程序相比,云原生应用程序可以更快地开发和部署。这是因为服务可以独立开发和部署,从而加快了开发和部署周期。成本效益:由于开发人员只需使用所需的资源,而无需支付未使用的资源,因此云原生应用程序具有成本效益。云原生模式的示例开发人员可以使用几种云原生模式来构建云原生应用程序。一些示例包括:

断路器模式:该模式用于防止服务超载和失败。当主要服务失败时,它会自动将流量重定向到备用服务。Sidecar 模式:该模式用于向服务添加附加功能,而无需修改服务本身。例如,可以使用 sidecar 添加安全或日志记录功能。服务注册模式:该模式用于使服务能够发现和通信。它通过维护可用服务及其位置的注册表来实现,从而使服务能够相互发现和通信。API 网关模式:该模式用于向外部客户端公开统一的 API,同时提供身份验证、速率限制和其他安全功能。健康检查模式:该模式用于监视服务的健康状况,确保其正常运行。它通过定期检查服务的状态并在服务失败或无响应时提醒开发人员。

结论

云原生模式是一套最佳实践,使开发人员能够充分利用云计算的独特优势来构建应用程序。通过将应用程序拆分为小型、独立的服务,可以创建高度可扩展、可靠和灵活的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可以部署在任何云平台上。

云原生模式还使开发人员能够自动化整个软件交付流程,加快开发和部署周期,降低错误和停机时间的风险。与传统的应用程序开发和部署方法相比,它们具有多个优势,包括可扩展性、弹性、灵活性和成本效益。常见的云原生模式包括服务网格、API 网关、Sidecar 模式、事件驱动架构和不可变基础设施。通过采用云原生模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云计算的可扩展性、弹性和敏捷性。

通过使用云原生模式,开发人员可以创建高度可扩展、可靠、具有成本效益且能够更快部署的应用程序。随着云计算的普及,云原生模式正成为开发应用程序以充分利用云的独特优势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零件之间常见的连接方式有哪些分类

机械连接包括以下十一种:一、拉钉连接二、螺钉联接三、抽孔铆接四、TOX铆接五、卡钩连接六、铰链连接七、焊接八、自铆: 九、 胶接十、 胀接十一、咬缝联接

为什么要节能减排,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有哪些?并简述主要的节能技术有哪些

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 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 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 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 中国的四大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是:高耗能行业(钢铁、水泥)、建筑业、家电业、可再生能源产业。 如今存在且已经得到应用的节能技术可以这样:节电技术:功率因数补偿技术、闭环控制技术、能量回馈技术、相控调功技术、稳压调流技术、电能质量治理技术;节煤技术:水煤浆技术、粉煤加压气化技术、节煤助燃剂技术、节煤固硫除尘浓缩液、空腔型煤技术;节油技术:锅炉节油技术、柴油机节油技术、发电机节油技术、汽车节油技术、航空航天节油技术;节水技术:工业节水技术、农业节水技术、城镇生活节水技术、服务业节水技术;节气技术:民用节气技术、锅炉节气技术、油田集输系统;工艺改造节能技术:通过改进生产工艺,节约耗能的技术

计算机分类和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状况

按微处理器(CPU)字长分类按微处理器字长来分,微型计算机一般分为4位、8位、16位、32位和64位机几种。 (1)4位微型计算机;用4位字长的微处理器为CPU,其数据总线宽度为4位,一个字节数据要分两次来传送或处理。 4位机的指令系统简单、运算功能单一,主要用于袖珍或台式计算器、家电、娱乐产品和简单的过程控制,是微型机的低级阶段。 (2)8位微型计算机:用8位字长的微处理器作CPU,其数据总线宽度为8位。 8位机中字长和字节是同一个概念。 8位微处理器推出时,微型机在硬件和软件技术方面都已比较成熟,所以8位机的指令系统比较完善,寻址能力强,外围配套电路齐全,因而使8位机通用性强,应用宽广,广泛用于事务管理、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检测和控制、通信、智能终端、教育以及家用电器控制等领域。 (3)16位微机:用高性能的16位微处理器作CPU,数据总线宽度为16位。 由于16位微处理器不仅在集成度和处理速度、数据总线宽度、内部结构等方面比8位机有本质上的不同,由它们构成的微型机在功能和性能上已基本达到了当时的中档小型机的水平,特别是以Intel 8086为CPU的16位微型机IBM PC/XT不仅是当时相当一段时间内的主流机型,而量其用户拥有量也是世界第一,以至在设计更高档次的微机时,都要保持对他的兼容。 16位机除原有的应用领域外,还在计算机网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4)32位微机:32位微机使用32位的微处理器作CPU,这是目前的主流机型。 从应用角度看,字长32位是较理想的,它可满足了绝大部分用途的需要,包括文字、图形、表格处理及精密科学计算等多方面的需要。 典型产品有Intel ,Intel ,MC,MC、Z-等。 特别是1993年Intel公司推出Pentium微处理器之后,使32位微处理器技术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他不仅继承了其前辈的所有优点而且在许多方面有新的突破,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图形图像、实时视频处理、语言识别、大流量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等应用领域日益迫切的需求。 (5)64位微机:64位微机使用64位的微处理器作CPU,这是目前的各个计算机领军公司争相开发的最新产品。 其实高档微处理器早就有了64位字长的产品。 只是价格过高,不适合微型计算机使用,通常用在工作站或服务器上。 现在,是到了64位微处理器进入微型计算机领域的时机了。 估计Intel公司和HP公司会在2003年推出他们合作研制的第一款用于微型机的64位微处理器。 相信64位微处理器会将微型计算机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计算机的历史 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 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早在17世纪,欧洲一批数学家就已开始设计和制造以数字形式进行基本运算的数字计算机。 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 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制成的计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 英国数学家巴贝奇在1822年制作差分机模型时提出一个设想,每次完成一次算术运算将发展为自动完成某个特定的完整运算过程。 1884年,巴贝奇设计了一种程序控制的通用分析机。 这台分析机虽然已经描绘出有关程序控制方式计算机的雏型,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而未能实现。 巴贝奇的设想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期间,电磁学、电工学、电子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在元件、器件方面接连发明了真空二极管和真空三极管;在系统技术方面,相继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视和雷达……。 所有这些成就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准备了技术和物质条件。 与此同时,数学、物理也相应地蓬勃发展。 到了20世纪30年代,物理学的各个领域经历着定量化的阶段,描述各种物理过程的数学方程,其中有的用经典的分析方法已根难解决。 于是,数值分析受到了重视,研究出各种数值积分,数值微分,以及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把计算过程归结为巨量的基本运算,从而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数值算法基础。 社会上对先进计算工具多方面迫切的需要,是促使现代计算机诞生的根本动力。 20世纪以后,各个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的计算困难堆积如山,已经阻碍了学科的继续发展。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军事科学技术对高速计算工具的需要尤为迫切。 在此期间,德国、美国、英国部在进行计算机的开拓工作,几乎同时开始了机电式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的研究。 德国的朱赛最先采用电气元件制造计算机。 他在1941年制成的全自动继电器计算机Z-3,已具备浮点记数、二进制运算、数字存储地址的指令形式等现代计算机的特征。 在美国,1940~1947年期间也相继制成了继电器计算机MARK-1、MARK-2、Model-1、Model-5等。 不过,继电器的开关速度大约为百分之一秒,使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受到很大限制。 电子计算机的开拓过程,经历了从制作部件到整机从专用机到通用机、从“外加式程序”到“存储程序”的演变。 1938年,美籍保加利亚学者阿塔纳索夫首先制成了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部件。 1943年,英国外交部通信处制成了“巨人”电子计算机。 这是一种专用的密码分析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应用。 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制成的大型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最初也专门用于火炮弹道计算,后经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计算机。 这台完全采用电子线路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信息存储的计算机,运算速度比继电器计算机快1000倍。 这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但是,这种计算机的程序仍然是外加式的,存储容量也太小,尚未完全具备现代计算机的主要特征。 新的重大突破是由数学家冯·诺伊曼领导的设计小组完成的。 1945年3月他们发表了一个全新的存储程序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电子离散变量自动计算机(EDVAC)。 随后于1946年6月,冯·诺伊曼等人提出了更为完善的设计报告《电子计算机装置逻辑结构初探》。 同年7~8月间,他们又在莫尔学院为美国和英国二十多个机构的专家讲授了专门课程《电子计算机设计的理论和技术》,推动了存储程序式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 1949年,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实验室率先制成电子离散时序自动计算机(EDSAC);美国则于1950年制成了东部标准自动计算机(SFAC)等。 至此,电子计算机发展的萌芽时期遂告结束,开始了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时期。 在创制数字计算机的同时,还研制了另一类重要的计算工具——模拟计算机。 物理学家在总结自然规律时,常用数学方程描述某一过程;相反,解数学方程的过程,也有可能采用物理过程模拟方法,对数发明以后,1620年制成的计算尺,己把乘法、除法化为加法、减法进行计算。 麦克斯韦巧妙地把积分(面积)的计算转变为长度的测量,于1855年制成了积分仪。 19世纪数学物理的另一项重大成就——傅里叶分析,对模拟机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前期,相继制成了多种计算傅里叶系数的分析机和解微分方程的微分分析机等。 但是当试图推广微分分析机解偏微分方程和用模拟机解决一般科学计算问题时,人们逐渐认识到模拟机在通用性和精确度等方面的局限性,并将主要精力转向了数字计算机。 电子数字计算机问世以后,模拟计算机仍然继续有所发展,并且与数字计算机相结合而产生了混合式计算机。 模拟机和混合机已发展成为现代计算机的特殊品种,即用在特定领域的高效信息处理工具或仿真工具。 20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机一直处于高速度发展时期,计算机由仅包含硬件发展到包含硬件、软件和固件三类子系统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系统的性能—价格比,平均每10年提高两个数量级。 计算机种类也一再分化,发展成微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通用计算机(包括巨型、大型和中型计算机),以及各种专用机(如各种控制计算机、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等。 计算机器件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从分立元件到集成电路以至微处理器,促使计算机的发展出现了三次飞跃。 在电子管计算机时期(1946~1959),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主存储器是决定计算机技术面貌的主要因素。 当时,主存储器有水银延迟线存储器、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和磁心存储器等类型,通常按此对计算机进行分类。 到了晶体管计算机时期(1959~1964),主存储器均采用磁心存储器,磁鼓和磁盘开始用作主要的辅助存储器。 不仅科学计算用计算机继续发展,而且中、小型计算机,特别是廉价的小型数据处理用计算机开始大量生产。 1964年,在集成电路计算机发展的同时,计算机也进入了产品系列化的发展时期。 半导体存储器逐步取代了磁心存储器的主存储器地位,磁盘成了不可缺少的辅助存储器,并且开始普遍采用虚拟存储技术。 随着各种半导体只读存储器和可改写的只读存储器的迅速发展,以及微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系统中开始出现固件子系统。 20世纪70年代以后,计算机用集成电路的集成度迅速从中小规模发展到大规模、超大规模的水平,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应运而生,各类计算机的性能迅速提高。 随着字长4位、8位、16位、32位和64位的微型计算机相继问世和广泛应用,对小型计算机、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的需求量也相应增长了。 微型计算机在社会上大量应用后,一座办公楼、一所学校、一个仓库常常拥有数十台以至数百台计算机。 实现它们互连的局部网随即兴起,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应用系统从集中式系统向分布式系统的发展。 在电子管计算机时期,一些计算机配置了汇编语言和子程序库,科学计算用的高级语言FORTRAN初露头角。 在晶体管计算机阶段,事务处理的COBOL语言、科学计算机用的ALGOL语言,和符号处理用的LISP等高级语言开始进入实用阶段。 操作系统初步成型,使计算机的使用方式由手工操作改变为自动作业管理。 进入集成电路计算机发展时期以后,在计算机中形成了相当规模的软件子系统,高级语言种类进一步增加,操作系统日趋完善,具备批量处理、分时处理、实时处理等多种功能。 数据库管理系统、通信处理程序、网络软件等也不断增添到软件子系统中。 软件子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明显地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属性,使用效率显著提高。 在现代计算机中,外围设备的价值一般已超过计算机硬件子系统的一半以上,其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计算机的技术面貌。 外围设备技术的综合性很强,既依赖于电子学、机械学、光学、磁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又取决于精密机械工艺、电气和电子加工工艺以及计量的技术和工艺水平等。 外围设备包括辅助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两大类。 辅助存储器包括磁盘、磁鼓、磁带、激光存储器、海量存储器和缩微存储器等;输入输出设备又分为输入、输出、转换、、模式信息处理设备和终端设备。 在这些品种繁多的设备中,对计算机技术面貌影响最大的是磁盘、终端设备、模式信息处理设备和转换设备等。 新一代计算机是把信息采集存储处理、通信和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的智能计算机系统。 它不仅能进行一般信息处理,而且能面向知识处理,具有形式化推理、联想、学习和解释的能力,将能帮助人类开拓未知的领域和获得新的知识。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