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产业链最核心环节
2021-04-06 09:22:47目前在国内市场,云计算厂商、互联网巨头为每年IDC增量市场的需求主力,IDC行业未来将继续受益数据量增长及云计算需求提升,并伴随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加速部署,需求持续旺盛,整体增速将保持在25%以上,由此带来的资本开支料将对IDC形成正向支撑。
随5G商用进程的推进,万物互联时代开启,5G与各行各业融合发展,赋能市场经济增长。产业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带来数据量几何式爆炸增长。
据中国移动预测,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将达到300亿个,全球数据量将成倍增长。

而云计算作为应对海量数据的最佳处理方案,市场需求量迅速上升,IDC作为云计算产业链中关键环节,景气度随之提升。
IDC产业链上游包括IDC机房建设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包括土地房屋、电力电源设备、网络、IT设备、制冷设备、监控设备等。前期需投入土建、配套工程等支出,后期有电力、运维和带宽租赁等支出。
上游支出中,IT设备一般占比最大,但因价格透明,云计算服务厂商出于对 服务器 、存储的成本控制,大厂商走定制化的道路,价格竞争激烈。
上游中的一线城市土地及电力资源的稀缺通常是制约一线城市IDC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IDC行业逐渐向一线城市周边发展。
中游是IDC服务和解决方案提供商,是数据中心产业建设的主力军,对上游的资源进行整合,提供稳定高效的IDC服务和整体结局方案。
下游主要为需要使用IDC服务的企业,主要包括互联网企业、金融企业、制造及软件企业、政府机关央企、传统行业等客户。
目前三大运营商在我国IDC市场占据了63%的市场份额。其他企业包括金融、能源等众多行业、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
随着相关产业的不断升级转换,在技术发展、环境节能、适用性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市场应用的深度及广度将不断扩展。
在企业竞争方面,中国的三家运营商目前拥有充裕的IDC资源,目前合计市场份额在50%左右;第三方IDC市场的竞争较为充分,根据机柜数测算,排名前三的公司为万国数据、秦淮数据、世纪互联。
从IDC市场竞争格局来看,2019年我国IDC企业竞争格局中,中国的三家运营商目前拥有充裕的IDC资源,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的市场份额占比位列前三,分别为30.6%、19.1%和12.6%;电信运营商在IDC上的业务相对单一,以托管、机房资源和带宽资源租赁服务为主。为保持在IDC高速发展市场中的优势,正不断改变传统IDC业务结构,进行新一代数据中心的建设布局。
第三方IDC市场的竞争较为充分,根据机柜数测算,排名前三的公司为万国数据、秦淮数据、世纪互联。
目前在国内市场,云计算厂商、互联网巨头为每年IDC增量市场的需求主力,IDC行业未来将继续受益数据量增长及云计算需求提升,并伴随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加速部署,需求持续旺盛,整体增速将保持在25%以上,由此带来的资本开支料将对IDC形成正向支撑。
根据科智咨询的数据,预计中国IDC市场规模在2022年将达到3200.5亿元。
Android系统和WM系统什么不同?
系统方面首先要用过google在线服务的人会更有感觉,android是用于google的网络数据的便携处理,是google云计算应用系统中的一个客户端了,所以android更多的方面是应用在联网及商务处理,在网络中由服务器来处理数据,比如google的gmail、google在线文档、google picasaweb及图片处理、google map、在线阅读等等(google把自己的触手伸向了各方面),也就是把各应用文件搬到了网上,而自己手中机器本身更多只承担了传输的作用。 相对来说android的配置要求没有wm高,当然也有为了配合自己开发的android系统面板及软件而采用高配置的机型,比如G3及x3等等,但未来更多的是低配置机型,特别在山寨市场中。 相信等google的自己的台式机操作系统出来后,android会更好,更有效率的配合使用。 扩展方面现在还是wm更有优势,无论机能、软件的应用及界面的特效,只是在线处理数据方面暂时还是android整合得更好。 追求高性能、效果及配置就选wm追求简便、不用多动脑就选塞班有开发倾向,并时常使用google在线应用的就选android。 。 。 就跟买电脑笔记本一样,是买高配置、高性能、携带性差还是买中端性能但便携性适中,还是买低配置,便携性好的。
人工智能的前景怎么样?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大量的人工智能公司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国际的大型IT企业在不断收购新建立的公司,网络行业内的顶尖人才试图抢占行业制高点。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过程中催生了许多新兴行业的出现,比如智能机器人、手势控制、自然语言处理、虚拟私人助理等。 2016年,国际著名的咨询公司对全球超过900家人工智能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1世纪,人工智能行业已经成为各国重要的创业及投资点,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总融资金额超过48亿美元。
在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市场对于人工智能产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不少科技公司都陆续开始在人工智能领域实施战略布局,由于人工智能人才相对比较短缺,所以人才的争夺也比较激烈。 另外,由于相关人才的数量比较少,而且培养周期比较长,所以人工智能人才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依然会有一定的缺口。
未来人工智能的就业和发展前景都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智能化是未来的重要趋势之一。
1、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相关技术会陆续普及应用,在这个大背景下,智能化必然是发展趋势之一。
2、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将首先在互联网行业开始应用,然后陆续普及到其他行业。 所以,从大的发展前景来看,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
二是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必然会带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1、互联网当前正在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发展,产业互联网将综合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来赋能广大传统行业。
2、人工智能作为重要的技术之一,必然会在产业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就业岗位。
三是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职场人的必备技能之一。
1、随着智能体逐渐走进生产环境,未来职场人在工作过程中将会频繁的与大量的智能体进行交流和合作,这对于职场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2、未来需要掌握人工智能的相关技术。 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相关技能的教育市场也会迎来巨大的发展机会。
四是人工智能取代人力,对全球的经济产生影响
1、说到人工智能,大多数人都是比较期待的,当然也有少数人会怀着担忧的心态看到它,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的高效和服从。
2、在未来,当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阶段,它是不是就能够取代现在一些行业所需要的人工劳动呢?如果是的话,那么将会有大面积的失业问题出现。
3、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量产,这样就会有很多人下岗,对全球的经济和社会来说,影响都是巨大的。
安全防御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网络安全市场的发展和ICT市场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网络安全的成熟度也随着ICT市场发展逐渐成熟。 全球权威咨询机构IDC在2007年提出以云计算、大数据、社交和移动四大支柱技术为依托的“第三平台” 概念,以第三平台为基础,将全球ICT市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试点创新、倍增创新、智能创新。
今天,第三平台技术已经进入到倍增创新的阶段,成为企业IT系统的基础。 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被行业所关注,并且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于各行各业。 未来,进入“智能创新”阶段,在超复杂性规模化环境中,人工智能的成熟度将呈现指数级增长,人工智能在网络安全的领域也将会产生更多的创新。
在过去的两年里,伴随着ICT的高速发展,全球的恶意移动软件攻击的数量增加了将近一倍;在我国,漏洞的数量也逐年递增。 究其原因,其主要在于数字化转型带来了IT资产价值的大幅提升,导致黑产为获利而加大各种网络攻击行为。 根据IDC在亚太地区的一项调研,当网络攻击发生时,只有17%企业可以使用自动化工具,实时的进行威胁处理,而其他的绝大多数的企业难以高效处理网络攻击事件。 因此,未来企业需要的是自动化的处理、快速的检测、快速的响应,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将会在此间发挥巨大的作用。
新技术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也会为黑产所利用。 近些年来,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得这些技术和基础设施可以作为企业业务系统的资源,极大的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但是,它们也为黑产进行网络攻击提供了技术支撑,例如,云计算的大量运算能力可能会被用来发起DDoS攻击;会有一定比例的海量物联网终端可能被黑客控制做为“肉鸡”;人工智能技术也可能被用于自动化攻击工具的开发,形成AI黑客机器人。 在这种情况下,依赖人工去处理大量的攻击事件是不现实的。 因此,未来网络安全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制造AI防御机器人对抗AI黑客机器人进行防御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20年前,由于IT架构极简,企业进行网络安全建设往往是简单选择一些合规产品,如防火墙、入侵检测、日志分析等。 今天,企业的IT系统已经广泛的部署在云计算环境中,基础设施环境越发复杂,仅仅依靠这些产品已经不足以识别、发现、处置复杂的安全风险。 根据IDC研究,未来,企业所选择的网络安全技术将向大数据分析、AI、认知方向发展,具体包括:自动响应、开发安全计划、调查、探索、威胁诱捕等等新的安全技术。
根据IDC的调研,全球网络安全市场需求仍然不断快速增长。 IDC预测,到2022年,60%的安全运营中心的初级分析师,将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持续提高其工作效率,并提升其运营的安全水平。 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安全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紧密结合,互相处促进,逐渐成熟。 人工智能也将成为网络安全产业未来发展必备的关键技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