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设置串口通信中的数据写入格式 (如何正确设置倒车时后视镜自动下翻的角度)

教程大全 2025-07-18 12:51:17 浏览
串口通信 写入数据格式通常包括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

串口通信写入数据格式详解

串口通信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方式,通过串行接口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在串口通信中,数据的写入格式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数据的正确传输和解析,本文将详细介绍串口通信写入数据格式的相关内容,包括 数据帧结构 校验方式 、波特率设置等。

数据帧结构

在串口通信中,数据通常以帧的形式进行传输,一个典型的数据帧包括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起始位用于标识数据帧的开始,数据位用于传输实际的数据内容,校验位用于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错误,停止位用于标识数据帧的结束。

1、起始位:通常为低电平(0),表示数据帧的开始。

2、数据位:根据需要传输的数据量,可以设置为5位、6位、7位或8位,如果要传输一个字节的数据,可以将数据位设置为8位。

3、校验位:用于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错误,常见的校验方式有奇偶校验和CRC校验,奇偶校验是通过在数据位后面添加一位奇偶校验位来实现的,而CRC校验则是通过对整个数据帧进行多项式运算来生成校验码。

4、停止位:通常为高电平(1),表示数据帧的结束,停止位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一般为1位或2位。

校验方式

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串口通信中通常会使用校验方式来检测错误,常见的校验方式有奇偶校验和CRC校验。

1、奇偶校验:通过在数据位后面添加一位奇偶校验位来实现,如果数据中1的个数为偶数,则校验位为0;如果数据中1的个数为奇数,则校验位为1,接收方在接收到数据后,会检查校验位是否正确,从而判断数据是否出错。

2、CRC校验:通过对整个数据帧进行多项式运算来生成校验码,发送方在发送数据时,会将校验码附加在数据帧的末尾,接收方在接收到数据后,会重新计算校验码并与接收到的校验码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数据是否出错。

波特率设置

波特率是指每秒传输的比特数,是衡量串口通信速度的重要参数,波特率的设置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硬件设备的性能来确定,波特率越高,数据传输速度越快,但同时也会增加误码率,在选择波特率时需要权衡速度和准确性。

常见问题与解答

问题1:如何选择合适的波特率?

答:选择合适的波特率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要确保硬件设备能够支持所选的波特率;要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确定所需的数据传输速度;要考虑误码率对系统的影响,可以选择9600bps、19200bps、38400bps等常用的波特率。

校验方式

问题2:如何处理串口通信中的校验错误?

答:当接收方检测到校验错误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可以尝试重新发送数据;可以通知发送方进行重传;如果多次尝试仍然失败,可以考虑更换硬件设备或者调整通信参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 串口通信写入数据格式 ”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几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朋友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


modbus协议传输方式假如RTU模式传输数据为0x102写成ascii模式怎么写?

就是数据转化为ASCII码啊,例如某个16位数据原本要传输0x0102,在RTU模式下发送的是 01 02,在ASCII模式下发送的就是 30 31 30 32。 另外你要注意,ASCII模式的帧格式与RTU的帧格式有较大区别,帧头要加 :,错误校验算法为LRC,帧尾要加 CR LF。

计算机中系统缓存指的是什么?

缓存(Cache memory)是硬盘控制器上的一块内存芯片,具有极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盘内部存储和外界接口之间的缓冲器。 由于硬盘的内部数据传输速度和外界介面传输速度不同,缓存在其中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 缓存的大小与速度是直接关系到硬盘的传输速度的重要因素,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硬盘整体性能。 当硬盘存取零碎数据时需要不断地在硬盘与内存之间交换数据,如果有大缓存,则可以将那些零碎数据暂存在缓存中,减小外系统的负荷,也提高了数据的传输速度。 硬盘的缓存主要起三种作用:一是预读取。 当硬盘受到CPU指令控制开始读取数据时,硬盘上的控制芯片会控制磁头把正在读取的簇的下一个或者几个簇中的数据读到缓存中(由于硬盘上数据存储时是比较连续的,所以读取命中率较高),当需要读取下一个或者几个簇中的数据的时候,硬盘则不需要再次读取数据,直接把缓存中的数据传输到内存中就可以了,由于缓存的速度远远高于磁头读写的速度,所以能够达到明显改善性能的目的;二是对写入动作进行缓存。 当硬盘接到写入数据的指令之后,并不会马上将数据写入到盘片上,而是先暂时存储在缓存里,然后发送一个“数据已写入”的信号给系统,这时系统就会认为数据已经写入,并继续执行下面的工作,而硬盘则在空闲(不进行读取或写入的时候)时再将缓存中的数据写入到盘片上。 虽然对于写入数据的性能有一定提升,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安全隐患——如果数据还在缓存里的时候突然掉电,那么这些数据就会丢失。 对于这个问题,硬盘厂商们自然也有解决办法:掉电时,磁头会借助惯性将缓存中的数据写入零磁道以外的暂存区域,等到下次启动时再将这些数据写入目的地;第三个作用就是临时存储最近访问过的数据。 有时候,某些数据是会经常需要访问的,硬盘内部的缓存会将读取比较频繁的一些数据存储在缓存中,再次读取时就可以直接从缓存中直接传输。 缓存容量的大小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产品各不相同,早期的硬盘缓存基本都很小,只有几百KB,已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2MB和8MB缓存是现今主流硬盘所采用,而在服务器或特殊应用领域中还有缓存容量更大的产品,甚至达到了16MB、64MB等。 大容量的缓存虽然可以在硬盘进行读写工作状态下,让更多的数据存储在缓存中,以提高硬盘的访问速度,但并不意味着缓存越大就越出众。 缓存的应用存在一个算法的问题,即便缓存容量很大,而没有一个高效率的算法,那将导致应用中缓存数据的命中率偏低,无法有效发挥出大容量缓存的优势。 算法是和缓存容量相辅相成,大容量的缓存需要更为有效率的算法,否则性能会大大折扣,从技术角度上说,高容量缓存的算法是直接影响到硬盘性能发挥的重要因素。 更大容量缓存是未来硬盘发展的必然趋势。

串口通信程序

根据你的要求,写了几个简单的子函数。

#include#define N 6 //方便修改密码的长度

sbit key=P1^0; //确定发送密码,发送完后将密码清0unsigned char i,a[N]; //定义数组来存放密码

void serial_init()//串口初始化{TMOD=0x20;//设置定时器1为工作方式2TH1=0xfd; //波特率为9600,标准波特率TL1=0xfd;TR1=1; //启动定时器1PCON&=0x7f;//SMOD=0,这里不需要倍频SCON=0x40; //设置串口为工作方式1}

void serial_send()//串口发送函数{for(i=0;i

void keyScan()//键盘扫描{if(!key) //用独立键盘简单举例,按下为低电平{delay(10);//延时10毫秒,去抖。delay()函数省略if(!key){

while(!key); //松手监测serial_send();//发送密码for(i=0;i

void main()

serial_send();

keyscan();

大概就是这个思路,你可以把密码键盘的值都写在keyscan()函数里,可以加删除键(密码输错可以退格),最好加个显示,密码虽然不能显示出来,但还是要显示输入的个数吧。 还有个要提醒你的,就是上位机软件的编写,下位机发送的格式要与上位机接收的格式对应(字符或者数字)。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