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蓝牙移植-实现Linux平台的蓝牙移植 (linux蓝屏)

教程大全 2025-07-18 20:00:50 浏览

随着蓝牙技术的迅速发展,Linux嵌入式开发可以使用蓝牙技术来实现互联网连接。

本文旨在提供在Linux平台上实现蓝牙移植的详细步骤。

首先,嵌入式软件开发人员需要确定蓝牙的类型和版本,以便选择正确的蓝牙驱动。

其次,在Linux节点上下载和安装蓝牙驱动。Linux distrubitons上有多种可以支持的蓝牙驱动,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一个支持系统所使用蓝牙版本的驱动。

第三步就是在所有要参与蓝牙通信的节点上激活蓝牙芯片,确保芯片在Linux子系统中可以被识别。在此之后,可以使用bluez库实现对本地设备的扫描,以便找到其他可供连接的设备。

第四步就是建立蓝牙连接。可以借助bluez库的_socket API来实现Linux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的连接,例如:

socket_fd=socket(AF_BLUETOOTH, SOCK_STREAM,BTPROTO_RFCOMM); //建立Socket,连接其他节点 addr.RC_family=AF_BLUETOOTH; addr.RC_channel=(u_int8)channel_id; connect(socket_fd,(struct_sockaddr)&addr,sizeof(addr)); 

在建立连接之后,还需设定带宽和传输速率,以便实现更高级别的蓝牙通讯,比如:

ioctl(socket_fd,HCI_CMD_SET_BANDWIDTH,&bw); //设置带宽 ioctl(socket_fd,HCI_CMD_SET_TRANSMIT_SPEED,&ts); //设置传输速率

最后,需要通过设备上配置密钥,就可以确保更安全地执行移植实验。可以通过使用hciconfig软件来实现一致性配置,并且改变设备的默认属性,如:

hciconfig hci0 up auth encrypt //将设备的状态改为up,并设置带宽 hciconfighci0pair12:34:56:78:90:ef //向设备12:34:56:78:90:ef发发出配对请求

通过以上步骤,嵌入式开发人员就可以在Linux子系统中完成蓝牙移植,并实现蓝牙连接。蓝牙技术能满足我们对低功耗通信的要求,因此,在Linux的嵌入式开发中应用蓝牙技术更加方便和有效。

香港服务器首选树叶云,2H2G首月10元开通。树叶云(shuyeidc.com)提供简单好用,价格厚道的香港/美国云 服务器 和独立服务器。IDC+ISP+ICP资质。ARIN和APNIC会员。成熟技术团队15年行业经验。


简述基因工程基本过程

是基因工程吧基因工程简介我们常常说基因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蓝图”,这是因为生物体可以通过基因的特异性表达,来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例如,青霉菌能够产生出对人类有用的抗生素——青霉素;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家蚕能够吐出丝……那么,人们能不能通过改造生物体的基因,定向地改变生物的遗传特性呢?比如,通过对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让禾本科的植物也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让细菌“吐出”蚕丝,让微生物生产出人的胰岛素、干扰素等珍贵的药物。 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一种能够定向改造生物的新技术——基因工程。 那么,什么是基因工程呢?基因工程又是怎样改变生物遗传特性的呢?一 基因工程的基本内容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 这种技术是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 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主观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施工的。 DNA分子的直径只有2.0nm(粗细只有头发丝的十万分之一),其长度也是极其短小的。 如流感嗜血杆菌的DNA,长度只有0.83?m,即使是较大的大肠杆菌,其长度也只有1.36?m。 要在如此微小的DNA分子上进行剪切和拼接,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作,必须要有专门的工具。 基因操作的工具用什么样的工具才能准确无误地对基因进行剪切和拼接呢?这是从事基因工程研究的科学家首先遇到的难题。 例如,通过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棉时,就需要将抗虫的基因从某种生物(如苏云金芽孢杆菌)中提取出来,“放入”棉的细胞中,与棉细胞中的DNA结合起来,在棉中发挥作用。 这里遇到的难题主要有两个:首先是苏云金芽孢杆菌的一个DNA分子有许多基因,怎样从它的DNA分子的长链上辨别出所需要的基因,并且把它切割下来。 其次是如何将切割下来的抗虫基因与棉的DNA“缝合”起来。 为了突破这些难关,科学家进行了许多试验,最后他们发现了一种“基因剪刀”和“基因针线”,可以用来完成基因的剪切和拼接。 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 基因的剪刀指的是DNA限制性内切酶(以下简称限制酶)。 限制酶主要存在于微生物中。 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能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如图)。 例如,从大肠杆菌中发现的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GAATTC序列,并在G和A之间将这段序列切开。 目前已经发现了二百多种限制酶,它们的切点各不相同。 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抗虫基因,就能被某种限制酶切割下来。 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从图中可以看出,被限制酶切开的DNA两条单链的切口,带有几个伸出的核苷酸,它们之间正好互补配对,这样的切口叫做黏性末端。 可以设想,如果把两种来源不同的DNA用同一种限制酶来切割,然后让两者的黏性末端黏合起来,似乎就可以合成重组的DNA分子了。 但是,实际上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互补的碱基处虽然连接起来,但是这种连接只相当于把断成两截的梯子中间的踏板连接起来,两边的扶手的断口处还没有连接起来(如图)。 要把扶手的断口处连接起来,也就是把两条DNA末端之间的缝隙“缝合”起来,还要靠另一种极其重要的工具——DNA连接酶。 基因的运输工具——运载体 要将一个外源基因,如上面所说的抗虫基因,送入受体细胞,如棉细胞,还需要有运输工具,这就是运载体。 作为运载体的物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 目前,符合上述条件并经常使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等。 质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运载体,它广泛地存在于细菌中,是细菌染色体外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大小只有普通细菌染色体DNA的百分之一(如图)。 质粒能够“友好”地“借居”在宿主细胞中。 一般来说,质粒的存在与否对宿主细胞生存没有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质粒的复制则只能在宿主细胞内完成。 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等细菌中都有质粒。 因为土壤农杆菌很容易感染植物细胞,所以科学家培育转基因植物时,常常用土壤农杆菌中的质粒做运载体。 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进行基因操作一般要经历四个基本步骤,也就是基因操作的“四步曲”。 提取目的基因 基因操作的第一步,是取得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基因,也就是目的基因(如图)。 如前面提到的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抗虫基因,还有植物的抗病(抗病毒、抗细菌)基因、种子的贮藏蛋白的基因,以及人的胰岛素基因、干扰素基因等,都是目的基因。 要从浩瀚的“基因海洋”中获得特定的目的基因,犹如大海捞针,是十分不易的。 科学家们经过不懈地探索,想出了许多办法,概括地说,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从供体细胞的DNA中直接分离基因;另一条是人工合成基因。 直接分离基因最常用的方法是“鸟枪法”,又叫“散弹射击法”。 这种方法犹如用猎枪发射的散弹打鸟,无论哪一颗弹粒击中目标,都能把鸟打下来。 鸟枪法的具体做法是:用限制酶将供体细胞中的DNA切成许多片段,将这些片段分别载入运载体,然后通过运载体分别转入不同的受体细胞,让供体细胞所提供的DNA(外源DNA)的所有片段分别在各个受体细胞中大量复制(在遗传学中叫做扩增),从中找出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再用一定的方法把带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分离出来。 如许多抗虫、抗病毒的基因都可以用上述方法获得。 用“鸟枪法”获取目的基因的缺点是工作量大,具有一定的盲目胜。 又由于真核细胞的基因含有不表达的DNA片段,不能直接用于基因的扩增和表达,因此,在获取真核细胞中的目的基因时,一般是用人工合成基因的方法。 目前人工合成基因的方法主要有两条途径。 一条途径是以目的基因转录成的信使RNA为模板,反转录成互补的单链DNA,然后在酶的作用下合成双链DNA,从而获得所需要的基因。 另一条途径是根据已知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推测出相应的信使RNA序列,然后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测出它的结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再通过化学的方法,以单核苷酸为原料合成目的基因(如图)。 如人的血红蛋白基因、胰岛素基因等就可以通过人工合成基因的方法获得。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DNA核苷酸序列分析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通过DNA序列自动测序仪(见本章题图左上照片)对提取出来的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并且通过一种扩增DNA的新技术(也叫PCR技术),使目的基因片段在短时间内成百万倍地扩增。 上述新技术的出现大大简化了基因工程的操作技术。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来源的DNA重新组合的过程。 如果以质粒作为运载体,首先要用一定的限制酶切割质粒,使质粒出现一个切口,露出黏性末端。 然后用同一种限制酶切断目的基因,使其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 将切下的目的基因的片段插入到质粒的切口处,再加入适量的DNA连接酶,质粒的黏性末端与目的基因DNA片段的黏性末端就会因碱基互补配对而结合,形成了一个重组DNA分子(如图)。 如人的胰岛素基因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与大肠杆菌中的质粒DNA分子结合,形成重组DNA分子(也叫重组质粒)的。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目的基因的片段与运载体在生物体外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后,下一步是将重组DNA分子引入受体细胞中进行扩增(如图)。 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受体细胞有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和动植物细胞等。 用人工的方法使体外重组的DNA分子转移到受体细胞,主要是借鉴细菌或病毒侵染细胞的途径。 例如,如果运载体是质粒,受体细胞是细菌,一般是将细菌用氯化钙处理,以增大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进入受体细胞。 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就可以随着受体细胞的繁殖而复制,由于细菌繁殖的速度非常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获得大量的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以上步骤完成以后,在全部受体细胞中,真正能够摄入重组DNA 分子的受体细胞是很少的。 因此,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对受体细胞中是否导入了目的基因进行检测。 检测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大肠杆菌的某种质粒具有青霉素抗性基因,当这种质粒与外源DNA组合在一起形成重组质粒,并被转入受体细胞后,就可以根据受体细胞是否具有青霉素抗性来判断受体细胞是否获得了目的基因。 重组的DNA分子进入受体细胞后,受体细胞必须表现出特定的性状,才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 例如,科学家最初做抗虫棉试验时,虽然已经检测出棉的植株中含有抗虫的基因,但让棉铃虫食用棉的叶片时,棉铃虫并没有被杀死,这说明抗虫基因还不能在高等植物中表达。 科学家在研究的基础上,又一次对棉植株中的抗虫基因进行了修饰,然后再让棉铃虫食用棉的叶片,结果食用的第二天棉铃虫就中毒死亡了。 这说明抗虫基因在棉植株中得到了表达

linux蓝屏

linux系统死机应该如何处理?reisub用过了,不管用。

Linux系统死机的解决办法Linux系统死机了怎么办?怎样让系统在死机以后如何安全的让他摆脱死机状态,本文讲述如何从 linux 的死机状态中挣脱出来。 Linux 死机有很多种情况,最常见的是系统负载过高导致的。 如上次介绍的 fork 炸弹就是这个原理,此外还可以运行内存耗用极大的程序(如虚拟机),也会迅速提升系统负载。 由于系统负载过高导致的卡死,一定是解决的越快越好!此时必须 记住的是,不能再试图依赖任何图形界面的东西,如 Gnome 的系统监视器(这是我从 windows 遗留下来的愚昧习惯……),这只会继续加重这种卡死的局面。 那怎么办?不要怕,Linux 最初就是不需要图形界面的,因为有一个很强大的文字界面。 按 Ctrl-Alt-F1(F1-F6 一般来说都可以),然后等一会儿,就会切换到 tty,也就是所谓的文字界面。 这个时候需要用用户名密码登入。 注意,可能键盘输入的速度比较慢,不过应该还是可以忍受的。 下面在提示符后面输入 top 回车,这时会看到一张动态的表,上面列出了耗用资源最多的进程。 观察它刷新一两次,按q退出,然后输入 kill ,其中的 PID 你可以在 top 里面看到。 这个时候应该会快了不少,如果你发现没有成功结束掉,就再输入 kill -KILL ,这次基本上就没问题了。 除了上面这种情况外,一些底层软件的 bug 也可能导致一些奇怪的死机问题。 我某位同学近日就因为莫名其妙的死机强制重启把 ext4 的分区给伤了。 (最后是 sysreccd 修复了,貌似是分区表部分损坏)据其说,死机是键鼠均无反应。 一般来说,系统负载高导致的死机,在可怕键盘也会有反应,有人说如果死机到键盘无响应“负载 都无限大了”,亦有人说这可能是 X Server 与驱动配合有问题导致的。 不过我们考虑一下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OK,这是今天才学到的方法,叫做 reisub,这个方法可以在各种情况下安全地重启计算机。 大家在键盘上找,可以找到一个叫做“Sys Rq”的键,在台机的键盘上通常与 Prt Sc 共键,在笔记本可能在其他位置,如 delete。 以台机为例,要使用这种方法需要按住 Alt-Print(Sys Rq),然后依次按下 reisub 这几个键,按完 b 系统就会重启。 下面解释一下这个方法:其实 Sys Rq 是一种叫做系统请求的东西,按住 Alt-Print 的时候就相当于按住了 Sys Rq 键,这个时候输入的一切都会直接由 Linux 内核来处理,它可以进行许多低级操作。 这个时候 reisub 中的每一个字母都是一个独立操作,他们分别表示:unRaw将键盘控制从X Server那里抢回来tErminate 给所有进程发送 SIGTERM 信号,让他们自己解决善后kIll给所有进程发送 SIGKILL 信号,强制他们马上关闭Sync将所有数据同步至磁盘Unmount将所有分区挂载为只读模式reBoot重启这6个字母的顺序是不可以记错的。 那怎么记呢?这里提供一个个人认为比较好的方法:单词 busier(busy 的比较级,更忙)倒过来就是了。 基本上就这样了,Linux 的死机本来就不多见,现在见了也可以安全解决。

linux系统中怎样卸载软件?

第一篇: Linux下软件的安装与卸载在WINDOWS下安装软件时,只需运行软件的安装程序(setup、install等)或者用zip等解压缩软件解开即可安装,运行反安装程序(uninstall、unware、“卸载”等)就能将软件清除干净,完全图形化的操作界面,简单到只要用鼠标一直点击“下一步”就可以了。 而Linux好象就不一样了,很多的初学者都抱怨在Linux下安装和卸载软件非常地困难,没有像使用Windows时那么直观。 其实在Linux下安装和卸载软件也非常简单,同样也有安装向导或解压安装的方式,不相同的只不过是除了二进制形式的软件分发外,还有许许多多以源代码形式分发的软件包,下面就来详细地讲一讲这些软件的安装与卸载:一、二进制分发软件包的安装与卸载Linux软件的二进制分发是指事先已经编译好二进制形式的软件包的发布形式,其优点是安装使用容易,缺点则是缺乏灵活性,如果该软件包是为特定的硬件/操作系统平台编译的,那它就不能在另外的平台或环境下正确执行。 1、*形式的二进制软件包安装:rpm -ivh *卸载:rpm -e packgename说明:RPM(RedHat Packge Manager)是RedHat公司出的软件包管理器,使用它可以很容易地对rpm形式的软件包进行安装、升级、卸载、验证、查询等操作,安装简单,而卸载时也可以将软件安装在多处目录中的文件删除干净,因此推荐初学者尽可能使用rpm形式的软件包。 rpm的参数中-i是安装,-v是校验,-h是用散列符显示安装进度,*是软件包的文件名(这里的*特指*以外的以rpm为后缀的文件);参数-e是删除软件包,packgename是软件包名,与软件包的文件名有所区别,它往往是文件名中位于版本号前面的字符串,例如和是软件包文件名,它们的软件包名称分别是apache和apache-devel。 更多的rpm参数请自行参看手册页:man rpm。 如果你不喜欢在字符界面下安装或卸载这些软件包,完全可以在X-Window下使用图形界面的软件包管理程序,如glint、xrpm这样的图形接口,或者是KDE的kpackge等,这样对软件包的安装、升级、卸载、验证和查询就可以通过点击鼠标来轻松完成。 2、*/*、*2形式的二进制软件包安装:tar zxvf * 或 tar yxvf *2卸载:手动删除说明:*/*2形式的二进制软件包是用tar工具来打包、用gzip/bzip2压缩的,安装时直接解包即可。 对于解压后只有单一目录的软件,卸载时用命令“rm -rf 软件目录名”;如果解压后文件分散在多处目录中,则必须一一手动删除(稍麻烦),想知道解压时向系统中安装了哪些文件,可以用命令“tar ztvf *”/“tar ytvf *2”获取清单。 tar的参数z是调用gzip解压,x是解包,v是校验,f是显示结果,y是调用bzip2解压,t是列出包的文件清单。 更多的参数请参看手册页:man tar。 如果你更喜欢图形界面的操作,可以在X-Window下使用KDE的ArK压缩档案管理工具。 3、提供安装程序的软件包这类软件包已经提供了安装脚本或二进制的安装向导程序(setup、install、等),只需运行它就可以完成软件的安装;而卸载时也相应地提供了反安装的脚本或程序。 例如SUN公司的StarOffice办公软件套件就使用名为setup的安装程序,而且在软件安装后提供反安装的功能,目前这种类型的软件包还比较少,因其安装与卸载的方式与Windows软件一样,所以就无需多讲了。 二、源代码分发软件包的安装与卸载Linux软件的源代码分发是指提供了该软件所有程序源代码的发布形式,需要用户自己编译成可执行的二进制代码并进行安装,其优点是配置灵活,可以随意去掉或保留某些功能/模块,适应多种硬件/操作系统平台及编译环境,缺点是难度较大,一般不适合初学者使用。 1、*形式的源代码软件包安装:rpm -rebuild * /usr/src/dist/RPMSrpm -ivh *卸载:rpm -e packgename说明:rpm --rebuild *命令将源代码编译并在/usr/src/dist/RPMS下生成二进制的rpm包,然后再安装该二进制包即可。 packgename如前所述。 2、*/*、*2形式的源代码软件包安装:tar zxvf * 或 tar yxvf *2 先解压然后进入解压后的目录:./configure 配置make 编译make install 安装卸载:make uninstall 或 手动删除说明:建议解压后先阅读说明文件,可以了解安装有哪些需求,有必要时还需改动编译配置。 有些软件包的源代码在编译安装后可以用make install命令来进行卸载,如果不提供此功能,则软件的卸载必须手动删除。 由于软件可能将文件分散地安装在系统的多个目录中,往往很难把它删除干净,那你应该在编译前进行配置,指定软件将要安装到目标路径:./configure --prefix=目录名,这样可以使用“rm -rf 软件目录名”命令来进行干净彻底的卸载。 与其它安装方式相比,需要用户自己编译安装是最难的,它适合于使用Linux已有一定经验的人,一般不推荐初学者使用。 关于Linux下软件的安装与卸载lanche已经讲了这么多,但可能还会有人问怎么知道一个/bz2包是二进制文件包呢还是源代码包?如果你用过压缩工具就会明白,压缩包未必就是软件,它也可能是备份的许多图片,也可能是打包在一起的普通资料,要分辨它到底是什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查看包里的文件清单,使用命令tar ztvf * / tar ytvf *2或者在X-Window下使用图形化的ArK压缩档案管理工具都可以,源代码包里的文件往往会含有种种源代码文件,头文件*.h、c代码源文件*.c、C++代码源文件*/*等;而二进制包里的文件则会有可执行文件(与软件同名的往往是主执行文件),标志是其所在路径含有名为bin的目录(仅有少数例外)。 原来这么简单呀,还不快点自己试试!linux下安装与删除软件现在linuxx下的软件大都是rpm,deb、和2格式。 格式的软件。 安装:rpm -ivh ***,如出现软件包倚赖性问题,按照提示先安装那些被倚赖的软件包。 删除:rpm -e 软件包名。 执行man rpm,可以获得更多有关rpm命令的信息。 在redhat8下,已经提供了图形化安装和删除软件的工具。 从开始菜单----系统设置----软件包。 格式的软件。 这种格式是Debian GNU/Linux下软件常用的格式。 安装:dpkg -i ***删除:dpkg -e软件包名在Redhat8下安装deb格式的软件,可用alien软件将deb格式转变为rpm格式,然后再用rpm命令安装;或者安装dpkg软件包,使用dpkg命令(这个我没有试过)和2格式的软件这两种格式是以源代码发布的,先用tar将软件打包,再用gzip或bzip2压缩.安装:a.先解开软件包,tar zxvf ****或者tar jxvf ****2b.进入解开的目录里,执行./configure .( 用./configure --help,可以获得编译配置的选项)c. maked. make install.删除:一般软件默认安装在/usr/local目录,可执行文件在bin或sbin目录,配置文件在etc目录,库文件在 lib目录,数据文件在share目录,开发程序用的头文件在include,软件说明文件在man目录。 删除时,只要删除以软件名命名的所有目录及其下的文件和bin、sbin目录里的可执行文件即可。 如果编译时指定了安装目录(如./configure --prefix=/ussr/local/aaa),则只需要简单删除aaa目录即可。 总得来说,rpm和deb格式的软件安装简单,快速,易于管理;和2格式的软件安装时有更大的自由度,更灵活,但也更费时间(编译一个十几M的软件就要花我1个多小时).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