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缘计算对数据中心管理的影响
2023-04-12 16:38:31边缘计算定义为一种分布式信息技术(IT)架构,在该架构中,客户端数据在网络外围进行处理,尽可能靠近原始源。如今,这意味着将IT设备连接到传感器。然而,团队将越来越多地通过物联网设备和传感器,将IT与运营技术(OT)连接起来,以自动化工厂和站点网络的流程,从而开创智能工厂、智能电网应用和智能城市的时代。
边缘计算已经席卷了IT行业。在疫情期间,各企业迅速扩展了边缘网络,将新的计算能力放在了用户附近。边缘站点使企业能够仅部署他们需要的容量、在本地处理数据和进行实时分析,减少延迟,并提供个性化的数字体验。

Gartner预测,到2025年,超过50%的企业管理数据将在数据中心或云之外创建和处理。
边缘计算定义为一种分布式信息技术(IT)架构,在该架构中,客户端数据在网络外围进行处理,尽可能靠近原始源。如今,这意味着将IT设备连接到传感器。然而,团队将越来越多地通过物联网设备和传感器,将IT与运营技术(OT)连接起来,以自动化工厂和站点网络的流程,从而开创智能工厂、智能电网应用和智能城市的时代。
边缘计算利用分布式架构来处理数据,并使服务在物理上尽可能靠近用户,从而支持无法承受延迟的新应用。这与集中处理数据的传统本地数据中心形成鲜明的对比。
边缘站点管理与数据中心管理有何不同
数据中心和边缘站点管理都在转向远程模式。让IT和网络团队能够远程工作,使领导者能够减少房地产持有量和运营成本,同时确保核心到边缘网络的服务连续性。
IT和安全团队使用串行和键盘、视频和鼠标(KVM)设备以及管理平台连接到他们在异地管理的设备。他们还利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DCIM)解决方案,提供强大的数据中心可视化工具、自动生成机架图、提供详细的设备信息,并帮助优化电源管理。
然而,数据中心通常仍有工作人员在现场,他们可以对设备进行物理监控并对警报做出响应。边缘站点通常偏远且通常很暗,需要昂贵的上门服务。因此,能够解决问题并重启设备以使其联机,对于维持边缘IT系统正常运行时间和应用性能至关重要。
将DCIM与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集成的团队可以自动发现所有硬件、软件和虚拟化资产,并获得对其状况和应用程序依赖性的宝贵见解。然后,他们可以使用此信息来识别和减轻任何问题的根本原因,以防止它们再次发生。
边缘站点在24个月内平均经历了5.39次停机,超过了数据中心的4.81次停机。因此,需要做一些工作来提高边缘站点的正常运行时间和可靠性。
构建边缘网络的优势
那么,为什么企业要如此迅速地构建边缘站点?为什么分析师预测边缘站点将从核心数据中心、云网络中抢占份额?
与核心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相比,边缘计算具有众多优势。这些好处包括:
据Gartner预测,到2024年,40%的企业将在生产中拥有边缘用例。

边缘计算对数据中心行业的影响
凭借如此多的优势,数据中心所有者和运营商选择边缘站点而不是新建设施也就不足为奇了。
边缘站点的优势还在于,与通常需要18到24个月才能部署的传统棒式设施相比,部署速度要快得多。一种经常用于边缘站点的模型,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PMDC),采用标准流程和技术构建。因此,它们的部署速度可以比传统设施快30%,成本也可以降低30%。
此外,边缘位置适合使用。团队可以在构建块中部署新的容量,例如0.5至1.0兆瓦的电力容量。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可以简单地增加更多容量。
这使数据中心所有者能够保留重要资本,避免过度建设设施和购买不必要的设备,并降低运营成本。边缘站点的供电和冷却成本通常较低,因为它们体积较小,使用现代系统,容量符合实际需求。然而,与任何站点或系统一样,需要仔细规划和构建边缘站点,以实现电力使用效率(PUE)和其他目标。
由于边缘计算能够提供本地数据处理和服务,它可能会继续从核心计算和云计算中获得份额;降低数据丢失或延迟的风险;以及部署的速度和成本。
边缘站点的典型用例
边缘站点有许多不同的用例。各企业已经在利用一些资源,例如预防性维护。在其他情况下,企业需要创建智能系统,将内部数据和流程与外部能力和基础设施相集成,以实现智能电网和城市。用例包括:
扩展边缘网络的挑战
那么,与构建边缘网络相关的挑战有哪些?
因此,团队正在寻求标准化部署和管理流程。他们可以使用参考设计、匹配边缘站点设计和技术来满足特定用例要求。他们还可以使用PMDC等标准化解决方案来应对更多用例的挑战。
但是,通过适当的加密和访问控制,可以加强边缘站点的安全性并减少应用的攻击面。此外,DCIM和CMDB数据提供了重要的洞察力,安全团队可以利用这些洞察力来识别设备风险并确定其优先级,例如位置、条件和配置状态。
团队希望在连接更多IT和运营技术(OT)之前加强安全性,例如在制造工厂、公用事业等。他们希望保护OT不被攻击者篡改,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企业希望将11%到20%的边缘投资用于安全性。
Gartner预测,随着企业继续融合IT和OT,到2025年,25%的边缘网络将被突破,而2021这一比例不到1%。
更深入地了解边缘站点设备和性能
凭借其众多的业务和技术优势,很明显,边缘计算将继续存在。企业能够部署满足其独特需求的最佳计算模型,例如核心、云或边缘而受益。
为了充分利用边缘计算功能,IT和安全团队需要全面了解各个站点的设备类型和条件,对其进行适当的监控和维护,优化性能,并补救安全风险。
单核和双核的区别
双核就是2个核心 核心(Die)又称为内核,是CPU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CPU中心那块隆起的芯片就是核心,是由单晶硅以一定的生产工艺制造出来的,CPU所有的计算、接受/存储命令、处理数据都由核心执行。 各种CPU核心都具有固定的逻辑结构,一级缓存、二级缓存、执行单元、指令级单元和总线接口等逻辑单元都会有科学的布局。 从双核技术本身来看,到底什么是双内核?毫无疑问双内核应该具备两个物理上的运算内核,而这两个内核的设计应用方式却大有文章可作。 据现有的资料显示,AMD Opteron 处理器从一开始设计时就考虑到了添加第二个内核,两个CPU内核使用相同的系统请求接口SRI、HyperTransport技术和内存控制器,兼容90纳米单内核处理器所使用的940引脚接口。 而英特尔的双核心却仅仅是使用两个完整的CPU封装在一起,连接到同一个前端总线上。 可以说,AMD的解决方案是真正的“双核”,而英特尔的解决方案则是“双芯”。 可以设想,这样的两个核心必然会产生总线争抢,影响性能。 不仅如此,还对于未来更多核心的集成埋下了隐患,因为会加剧处理器争用前端总线带宽,成为提升系统性能的瓶颈,而这是由架构决定的。 因此可以说,AMD的技术架构为实现双核和多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AMD直连架构(也就是通过超传输技术让CPU内核直接跟外部I/O相连,不通过前端总线)和集成内存控制器技术,使得每个内核都自己的高速缓存可资遣用,都有自己的专用车道直通I/O,没有资源争抢的问题,实现双核和多核更容易。 而Intel是多个核心共享二级缓存、共同使用前端总线的,当内核增多,核心的处理能力增强时,就像现在北京郊区开发的大型社区一样,多个社区利用同一条城市快速路,肯定要遇到堵车的问题。 HT技术是超线程技术,是造就了PENTIUM 4的一个辉煌时代的武器,尽管它被评为失败的技术,但是却对P4起一定推广作用,双核心处理器是全新推出的处理器类别;HT技术是在处理器实现2个逻辑处理器,是充分利用处理器资源,双核心处理器是集成2个物理核心,是实际意义上的双核心处理器。 其实引用《现代计算机》杂志所比喻的HT技术好比是一个能用双手同时炒菜的厨师,并且一次一次把一碟菜放到桌面;而双核心处理器好比2个厨师炒两个菜,并同时把两个菜送到桌面。 很显然双核心处理器性能要更优越。 按照技术角度PENTIUM D 8XX系列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双核心处理器,只是两个处理器集成,但是PENTIUM D 9XX就是实际意义上双核心处理器,而K8从一开始就是实际意义上双核心处理器。 双核处理器(Dual Core Processor): 双核处理器是指在一个处理器上集成两个运算核心,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双核”的概念最早是由IBM、HP、Sun等支持RISC架构的高端服务器厂商提出的,不过由于RISC架构的服务器价格高、应用面窄,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 最近逐渐热起来的“双核”概念,主要是指基于X86开放架构的双核技术。 在这方面,起领导地位的厂商主要有AMD和Intel两家。 其中,两家的思路又有不同。 AMD从一开始设计时就考虑到了对多核心的支持。 所有组件都直接连接到CPU,消除系统架构方面的挑战和瓶颈。 两个处理器核心直接连接到同一个内核上,核心之间以芯片速度通信,进一步降低了处理器之间的延迟。 而Intel采用多个核心共享前端总线的方式。 专家认为,AMD的架构对于更容易实现双核以至多核,Intel的架构会遇到多个内核争用总线资源的瓶颈问题。 双核与双芯(Dual Core Vs. Dual CPU): AMD和Intel的双核技术在物理结构上也有很大不同之处。 AMD将两个内核做在一个Die(晶元)上,通过直连架构连接起来,集成度更高。 Intel则是将放在不同Die(晶元)上的两个内核封装在一起,因此有人将Intel的方案称为“双芯”,认为AMD的方案才是真正的“双核”。 从用户端的角度来看,AMD的方案能够使双核CPU的管脚、功耗等指标跟单核CPU保持一致,从单核升级到双核,不需要更换电源、芯片组、散热系统和主板,只需要刷新BIOS软件即可,这对于主板厂商、计算机厂商和最终用户的投资保护是非常有利的。 客户可以利用其现有的90纳米基础设施,通过BIOS更改移植到基于双核心的系统。 计算机厂商可以轻松地提供同一硬件的单核心与双核心版本,使那些既想提高性能又想保持IT环境稳定性的客户能够在不中断业务的情况下升级到双核心。 在一个机架密度较高的环境中,通过在保持电源与基础设施投资不变的情况下移植到双核心,客户的系统性能将得到巨大的提升。 在同样的系统占地空间上,通过使用双核心处理器,客户将获得更高水平的计算能力和性能
阿里软件是一家软件制作公司吗?
不是!阿里软件是一家致力于为中国4000多万中小企业提供买得起、用得上、用得爽的在线软件服务。 阿里软件集阿里巴巴8年电子商务经验结晶,通过与全球软件巨头微软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充分整合利用互联网、通讯和软件的聚合优势,站在软件行业的技术尖端,以“让天下没有难管的生意”为使命,将电子商务与在线软件服务融为一体,彻底颠覆中国传统软件靠卖产品为中心的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最方便、最灵活、最简洁和最便宜”的一站式在线软件工具,涵盖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工具、企业管理工具、企业通讯工具和办公自动化工具。 阿里软件具体经营国际最新的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基于SaaS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让中小企业用户对软件做到先尝试后购买,用多少付多少,无须安装,即插即用,低成本在线软件。 同时,还可根据行业、区域轻松为用户做大规模需求定制,用更为实惠的软件服务形式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管理软件使用门槛,让他们轻松拥有和大中型企业同台竞争的武器。 阿里软件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路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XPlatform平台,满足SaaS模式运营下的多租户、高性能、高扩展、高容量、高安全的需求;亚洲一流的互联网监控中心为百万企业同时在线保驾护航;依靠阿里巴巴网络运营经验,阿里软件可轻松实现高效、安全、快捷的在线管理软件服务。 阿里软件拥有全亚洲一流的监控中心,该监控中心能同时监控3000多台服务器,2万多个监控点,能让用户享受银行级别的数据安全保障,保证99.99%级别的安全。 阿里软件拥有全球一流的服务器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存储备份系统、网络运行安全系统等,为用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安全提供产品各项功能。 成立于2007年1月8日,是阿里巴巴集团继“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雅虎”后,的第5家子公司公司总裁是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阿里软件总裁王涛
嵌入式系统学什么?
首先你得清楚嵌入式系统的概念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且软硬件可裁剪,适用于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可能你还是不理解,那我举一些我们生活中的例子你就知道他有多么神奇!MP3、手机、GameBoy(一种掌上游戏机)是嵌入式系统;你们宿舍上网用的集线器或者是交换机是嵌入式系统;食堂刷卡用的机器、商店收款用的机器是嵌入式系统;还有打印机、扫描仪、自动洗衣机等等等等都是嵌入式系统,他们早已进入你的生活,只是你不知道的总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