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混合多云才是上云的正确通道?

2021-04-13 10:33:20云计算的扩展性和灵活性一直为人称道,企业往往会根据所需选择不同的部署模式。对于零售、娱乐、电商等周期性行业而言,流量瞬时峰值的激增是对计算资源的巨大考验。
通常来说,企业会在私有云或数据中心运行应用,如果出现计算需求突然增长才会调用公有云的资源,但另一方面,更多的客户不仅需要弹性扩展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还需要考虑业务的可靠和安全性,并且不能被同一家云服务商“绑定”。
随着全球企业迈进混合IT时代,通过云计算重构传统IT环境是大家都在尝试的手段。不过在谈论云部署之前,有必要冷静下来,想想行业客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以制造型企业为例,工业互联网所产生的数据量比传统信息化要多数千倍甚至数万倍,并且是实时采集、高频度、高密度的,动态数据模型随时可变,这么大规模且复杂的数据上传到公有云,能够给出恰当处理办法和合理价格的云服务商并不多。此时,或许选择私有云或者混合云是较为适宜的。
要想让应用环境兼容,必须保证本地数据中心或私有云的 服务器 虚拟化、存储、网络等模块与公有云环境完全匹配。同时,不同业务属性在合规、隐私等方面的要求差异也对应用迁移造成了阻碍。成本层面,数据存储密集型的应用同样不适宜,毕竟大量数据迁移时所占用的网络带宽消耗和云存储空间是不菲的开销。此外,不用环境之间的迁移管理工具也存在受限的可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云服务商和虚拟化厂商开发了特定工具将任务负载上传到云,并且整合到混合管理环境。
事实上,已经有证据表明企业客户正在从私有云和公有云的某一种方案,向混合云平台迁移,而公有云和私有云中的成熟技术则是混合云环境的核心支撑。Gartner预计,到2020年90%的组织将利用混合云管理基础设施。从AWS到GCP,再到阿里云,各大云服务商都在抢占这一市场。而那些服务传统客户时间长久的厂商,显然要更加理解客户需求。
根据Gartner的研究 ,“云普及的格局是采用混合云或多云。到2020年,75%的组织机构将部署某种多云或混合云模式。”红帽认为,这表明在企业采用各种云计算模式过程中,如下共同基础是企业的关键需求:它能够以一致的方式处理各种工作负载,无论这些负载是运行在裸机中或是运行在公有云实例中。
对于许多IT部门而言,IT安全性仍然是一项持续的关键挑战,而且在复杂的混合云和多云环境中,这项挑战并不会容易处理。为了更好地满足这些IT安全需求,红帽企业Linux 7.6引入了可信平台模块2.0硬件模块,作为网络绑定磁盘加密的一部分。
不过在面对混合多云环境时,企业面临技术人员短缺,技能匮乏,缺乏实践经验等困难,选择一个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合作伙伴肯定会事半功倍,让云计算之旅变得简便可行。在IBM看来,这些企业需要四个方面的服务:
第一,在规划方面,IBM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规划,还可以将企业业务战略融入其中。包括哪些应用需要上云,哪些应用需要托管到公有云中,哪些应用需要留在企业内部的私有云环境。通过将上云战略与业务战略紧密结合,帮助企业制定云计算之旅的总体架构路线图,优化现有IT环境,同时设计出能够增强混合基础架构安全性与合规性的最佳战略,为企业的关键工作流程和成套应用系统提供合适的云解决方案。
第二,在构建与开发方面,IBM可以为企业实施云环境的搭建,同时满足企业的创新型应用与体验。包括构建云原生应用,创建现代云应用套件,全力支持企业构建全新的数字和认知工作流程等。此外,还能帮助企业实施新一代企业应用,构建以容器为中心的未来虚拟环境等一站式交钥匙服务。
第三,在迁移方面,在这一步IBM可以为企业制定迁移转型服务,通过将关键任务工作流程和应用迁移到合适的云计算环境,为基础架构迁移提供附加支持,帮助客户实现敏捷的业务运营。同时借助 IBM Services广泛的云计算、API、微服务和容器技术,对企业进行现代化改造,在确保业务安全的同时,为其提供灵活开放的环境。
第四,在管理方面,企业构建新的多云环境,平均要使用几个云以及数百个Kubernetes集群,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时间和资金进行管理,而云管理服务可以帮助企业管理、治理和优化混合多云环境。IBM可带来DevOps与应用管理、企业应用管理、多云服务平台、多云托管服务、托管基础架构即服务、云安全与弹性,帮助企业实现多个云平台之间统一标准化的云管理和自动化。IBM多云管理既兼顾企业传统应用环境中的云管理,也可以实现原生的多云管理。
从客户一侧来看,以西门子为例,西门子数字化工业软件将采用基于红帽OpenShift构建的IBM开放混合云,以增强MindSphere(西门子工业物联网即服务解决方案)的部署灵活性。这样,客户能够在本地运行MindSphere,以提高工厂和车间运营的速度和灵活性,并通过云实现无缝的产品支持、更新和企业连接能力。
事实上,当前很多企业都采用了MindSphere对来自产品、工厂、系统和机器的实时传感器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使用户能够优化整个价值链中的产品、生产资产和制造流程,从而实时构建数字化双胞胎。通过将企业Kubernetes平台——红帽OpenShift作为首选的本地架构,客户可以灵活地在本地私有云环境中运行MindSphere解决方案,或者通过混合多云模式在未来应用中运行MindSphere解决方案,并实现从领域到企业的全方位洞察。西门子和IBM通过这一功能助力其客户掌握对数据的全面控制,以更好地满足法规要求和数据隐私政策。
可以说,混合多云已成为多数客户尤其是传统客户的首选,其核心在于贴合客户实际需求的部署和交付方式,配合云计算的敏捷性,才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商业价值和可靠性。
风、雪、雨、云是怎样形成的
云是怎样形成的人们常常看到天空有时碧空无云,有时白云朵朵,有时又是乌云密布。 为什么天上有时有云,有时又没有云呢?云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它又是由有什么组成的?漂浮在天空中的云彩是由许多细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有的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混合在一起组成的。 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及冰、雪粒,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并有一定厚度。 云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结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从地面向上十几公里这层大气中,越*近地面,温度越高,空气也越稠密;越往高空,温度越低,空气也越稀薄。 另一方面,江河湖海的水面,以及土壤和动、植物的水分,随时蒸发到空中变成水汽。 水汽进入大气后,成云致雨,或凝聚为霜露,然后又返回地面,渗入土壤或流入江河湖海。 以后又再蒸发(升华),再凝结(凝华)下降。 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水汽从蒸发表面进入低层大气后,这里的温度高,所容纳的水汽较多,如果这些湿热的空气被抬升,温度就会逐渐降低,到了一定高度,空气中的水汽就会达到饱和。 如果空气继续被抬升,就会有多余的水汽析出。 如果那里的温度高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小水滴;如果温度低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化为小冰晶。 在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就是云了。 雨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已经知道,云是由许多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雨滴和雪花就是由它们增长变大而成的。 那么,小水滴和小冰晶在云内是怎样增长变大的呢?在水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 它们主要是*继续凝结和互相碰撞并合而增大的。 因此,在水云里,云滴要增大到雨滴的大小,首先需要云很厚,云滴浓密,含水量多,这样,它才能继续凝结增长;其次,在水云内还需要存在较强的垂直运动,这样才能增加多次碰撞并合的机会。 而在比较薄的和比较稳定的水云中,云滴没有足够的凝结和并合增长的机会,只能引起多云、阴天,不大会下雨。 在各种不同的云内,其云滴大小的分布是各不相同的,造成云滴大小不均的原因就是周围空气中水汽的转移以及云滴的蒸发。 使云滴增长的因素是凝结过程和碰撞并和过程,在只有凝结作用的情况下,云滴的大小是均匀的,但由于水汽的补充,使某些云滴有所增长,再加上并和作用的结果,就使较大的云滴继续增长变大成为雨滴。 雨滴受地心引力的作用而下降,当有上升气流时,就会有一个向上的力加在雨滴上,使其下降的速度变慢,并且一些小雨滴还可能被带上去。 只有当雨滴增大到一定的程度时,才能下降到地面,形成降雨。 雪是怎样形成的我们都知道,云是由许多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雨滴和雪花是由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增长变大而成的。 那么,雪是怎么形成的呢?在水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 它们主要是*继续凝结和互相碰撞并合而增大成为雨滴的。 冰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 这些小冰晶在相互碰撞时,冰晶表面会增热而有些融化,并且会互相沾合又重新冻结起来。 这样重复多次,冰晶便增大了。 另外,在云内也有水汽,所以冰晶也能*凝华继续增长。 但是,冰云一般都很高,而且也不厚,在那里水汽不多,凝华增长很慢,相互碰撞的机会也不多,所以不能增长到很大而形成降水。 即使引起了降水,也往往在下降途中被蒸发掉,很少能落到地面。 最有利于云滴增长的是混合云。 混合云是由小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同组成的。 当一团空气对于冰晶说来已经达到饱和的时候,对于水滴说来却还没有达到饱和。 这时云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华,而过冷却水滴却在蒸发,这时就产生了冰晶从过冷却水滴上吸附水汽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冰晶增长得很快。 另外,过冷却水是很不稳定的。 一碰它,它就要冻结起来。 所以,在混合云里,当过冷却水滴和冰晶相碰撞的时候,就会冻结沾附在冰晶表面上,使它迅速增大。 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在初春和秋末,*近地面的空气在0℃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很高,会使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 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 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雨: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冰晶熔化成的小水滴落到地面成为雨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云是地面的气体蒸发后上升形成的,雨是冷暖空气流动相遇形成的。 雪是暖气上升过程到达一定高空遇冷形成的,
雷是怎么来的 雨是怎么来的
雨的形成由液态水滴(包括过冷却水滴)所组成的云体称为水成云。 水成云内如果具备了云滴增大为雨滴的条件,并使雨滴具有一定的下降速度,这时降落下来的就是雨或毛毛雨。 由冰晶组成的云体称为冰成云,而由水滴(主要是过冷却水滴)和冰晶共同组成的云称为混合云。 从冰成云或混合云中降下的冰晶或雪花,下落到0℃以上的气层内,融化以后也成为雨滴下落到地面,形成降雨。 在雨的形成过程中,大水滴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水滴半径增大到2—3mm时,水分子间的引力难以维持这样大的水滴,在降落途中,就很容易受气流的冲击而分裂,通过“连锁反应”。 使大水滴下降,小水滴继续存在,形成新的大水滴。 这是上升气流较强的水成云和混合云中形成雨的重要原因凡是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气象学称这种天气现象为雾。 一般来说,秋冬早晨雾特别多,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就达到了饱和。 而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多。 1立方米的空气,气温在4℃时,最多能容纳的水汽量是6.36克;而气温是20℃时,1立方米的空气中最多可以含水汽量是17.30克。 如果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量,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当足够多的水分了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在一起,同时水分子本身也会相互粘结,就变成小水滴或冰晶。 空气中的水汽超过饱和量,凝结成水滴,这主要是气温降低造成的。 如果地面热量散失,温度下降,空气又相当潮湿,那么当它冷却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这就是雾。 它和云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 白天温度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 但是到了夜间,温度下降了,空气中能容纳的水汽的能力减少了,因此,一部分水汽会凝结成为雾。 特别在秋冬季节,由于夜长,而且出现无云风小的机会较多,地面散热较夏天更迅速,以致使地面温度急剧下降,这样就使得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在后半夜到早晨达到饱和而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雾。 秋冬的清晨气温最低,便是雾最浓的时刻。 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 这是由辐射冷却形成的,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气象上叫辐射雾;另一种是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气象上叫平流雾;有时兼有两种原因形成的雾叫混合雾。 可以看出,具备这些条件的就是深秋初冬,尤其是深秋初冬的早晨。 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蒸发雾。 即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如果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则因水面蒸发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气便发生水汽凝结成雾。 这时雾层上往往有逆温层存在, 否则对流会使雾消散。 所以蒸发雾范围小,强度弱,一般发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围。 城市中的烟雾是另一种原因所造成的,那就是人类的活动。 早晨和晚上正是供暖锅炉的高峰期,大量排放的烟尘悬浮物和汽车尾气等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不易扩散,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比较容易形成烟尘(雾),而这种烟尘(雾)持续时间往往较长。 雾消散的原因,一是由于下垫面的增温,雾滴蒸发;二是风速增大,将雾吹散或抬升成云;再有就是湍流混合,水汽上传,热量下递,近地层雾滴蒸发。 雾的持续时间长短,主要和当地气候干湿有关:一般来说,干旱地区多短雾,多在1小时以内消散,潮湿地区则以长雾最多见,可持续6小时左右。 雷是天空中带不同电的云,相互接近时,产生的一种大规模的放电现象,在放电时会发生火花和声音,火花就是闪电,产生的声音就是雷声。
雾是怎么形成的。
先说什么是“雾”: 凡是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气象学称这种天气现象为雾。 雾形成的条件: 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 雾的种类: 1、辐射雾: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 2、平流雾: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气象上叫平流雾。 3、混合雾:有时兼以上有两种原因形成的雾叫混合雾。 4、蒸发雾:即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如果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则因水面蒸发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气便发生水汽凝结成雾。 这时雾层上往往有逆温层存在,否则对流会使雾消散。 所以蒸发雾范围小,强度弱,一般发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围。 5、烟雾:城市中的烟雾是另一种原因所造成的,那就是人类的活动。 早晨和晚上正是供暖锅炉的高峰期,大量排放的烟尘悬浮物和汽车尾气等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不易扩散,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比较容易形成烟尘(雾),而这种烟尘(雾)持续时间往往较长。 一般来说,秋冬早晨雾特别多,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就达到了饱和。 而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多。 1立方米的空气,气温在4℃时,最多能容纳的水汽量是6.36克;而气温是20℃时,1立方米的空气中最多可以含水汽量是17.30克。 如果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量,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当足够多的水分了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在一起,同时水分子本身也会相互粘结,就变成小水滴或冰晶。 空气中的水汽超过饱和量,凝结成水滴,这主要是气温降低造成的。 如果地面热量散失,温度下降,空气又相当潮湿,那么当它冷却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这就是雾。 它和云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 这样说来,雾既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自地而出?是空气中凝结的水汽。 不过他与天上和地面的温度、湿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靠近地面的大气中,空气里飘浮着无数直径约千分之几毫米的小水珠,使天地间白蒙蒙的一片,能见距离较小,这种天气现象称之为雾。 那么,雾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知道,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是有一定限度的,达到最大限度时,就称为水汽饱和。 气温越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越多。 例如,在气温为4℃时,每立方米的空气中,最多能容纳的水汽量是6.36克;而气温是20℃时,每立方米的空气中的水汽饱和量为17.30克。 如果,空气中所含有的水汽多于某一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量时,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小水滴或冰晶,所以,空气中的水汽超过饱和量,就要凝结成水滴,这主要是随着气温的降低而造成的。 地面热量的散失,会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会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 如果地面附近的空气相当潮湿,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空气中的部分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靠近地面的空间里。 如果靠近地面的空气层里的小水滴多了,能见度低了,这就形成了雾。 雾和云都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只是雾生成在大气的近地面层中,而云生成在大气的较高层而已。 雾既然是水汽凝结物,因此应从造成水汽凝结的条件中寻找它的成因。 大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的原因不外两个:一是由于蒸发,增加了大气中的水汽;另一是由于空气自身的冷却。 对于雾来说冷却更重要。 当空气中有凝结核时,饱和空气如继续有水汽增加或继续冶却,便会发生凝结。 凝结的水滴如使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内时,雾就形成了。 另外,过大的风速和强烈的扰动不利于雾的生成。 因此,凡是在有利于空气低层冷却的地区,如果水汽充分,风力微和,大气层结稳定,并有大量的凝结核存在,便最容易生成雾。 一般在工业区和城市中心形成雾的机会更多,因为那里有丰富的凝结核存在。 一早出门,一片烟雾飘渺总是给人些许遐想。 那么雾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知道,空气里有一定量的水汽,气温高水汽多,气温低水汽少。 按照这个道理,温度较高的白天里,空气中存在着水汽,在等到夜晚温度下降之后,空气冷却,就凝结成了小水滴或者是冰晶,浮游在接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 凌晨时分气温最低,所以大雾经常出现在早晨,而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小水滴或是冰晶又变成了水汽,雾也就渐渐消散了。 至于雾有哪些类型,我们提到了陆地上最常见的,主要发生在晴朗、微风而且水汽比较充沛的夜间或是早晨的辐射雾;还有我国春夏季在沿海一带经常出现的海雾,我们也叫它平流雾;以及大多出现在高纬度北极地区的蒸汽雾;另外还有上坡雾和锋面雾。 它们形成的原理和其他种类大同小异,都是冷暖气流互相作用形成的。 当然,雾是有不少危害的。 这当中除了我们都知道的对交通出行的严重影响外,因为它具有的较强吸附性,所以含了大量污染物的雾滴,还会加剧人们罹患鼻炎、咽炎、支气管炎和肺癌的危险,那在这儿,我们也顺便建议您,在有雾的天气,应该暂停到室外运动;另外,雾滴当中的化学成分还会对金属有很强的腐蚀作用;雾滴落在农作物上,也会造成农作物的减产。 那我们又该怎么来对付它呢?通常情况下,我们把雾分成暖雾和冷雾两种,温度高于0度就是暖雾、低于0度就是冷雾。 消除暖雾有三种办法,一是加热法,这是对小范围区域比如机场跑道采用的方法,就是加热空气让雾滴蒸发而消失;二是吸湿法,就是撒一些盐或是尿素等等吸湿物质来做催化剂,让雾气蒸发;第三种叫做人工扰动合成法,就是用直升机在雾区上空缓缓飞行,把雾顶的干燥空气驱赶下来和雾里的空气混合,以让雾气蒸发消失。 而人工消冷雾的方法是把碘化银、干冰和液化丙烷这些催化剂撒到雾中,产生大量的冰晶,这些冰晶会吸收雾里的水汽而不断长大,之后降落到地面,雾也就随之而消失了。 这种方法效果显著。 人类想了这么多方法来消除雾,其实也不能就这么否定它,因为,在很多时候,雾也是有它可爱之处的。 比如说,雾里含有的水分能够滋润土地,滋养农作物,在一些干旱地区,人们常常收集雾水去灌溉农作物,海边住的人还收集雾水来喝。 不仅如此,冬天的雾还能起到保温的作用,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发,让农作物不至于受冻,这个对农作物过冬特别有好处。 而那些喜欢温暖和水的植物,比如茶叶、咖啡和药材等,都是在多雾的地方生长的十分茂盛。 而在很多的旅游胜地,也都是因为有雾,别具一番景致。 比如我国湖北省的神农架就是一个云雾缭绕的人间仙境,不仅有很浓厚的神秘感,还盛产许多的名贵中药材;还比如烟波浩淼的鄱阳湖环绕中的庐山,也是因了无数的雾滴,隐隐现现,让我们总是很难一睹它的真面目。 这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大雾,可是在上周好好的“风光”了一把。 不过,讨厌的霾也悄悄地溜出来走了一遭。 变化无常的霾,形成的环境与沙尘暴有所不同。 沙尘暴大多形成在极为干燥的地区,霾常常形成在湿空气当中。 霾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通常是由于地面沙尘吹起,或者是大气中排放大量的干粒子污染物如烟气粒子等,使大气中漂浮着气溶胶粒子,它们对阳光进行散射而产生大气浑浊现象。 气溶胶粒子对阳光的散射规律,至今尚未弄清楚,由于这种复杂的散射使人感到大气不怎么透明,透过霾层看远处时,如果背景明亮,则远处本来光亮的物体就呈现微黄色或者红色,如果背景发暗,远处原本比较暗的物体就会呈现浅蓝色。 和霾一样,烟雾也是一种在冬天里经常能看到的天气现象。 它主要是由城市、工矿区或森林火灾等排出的大量烟粒弥漫在空中形成的。 在逆温层存在的情况下,它会更明显和严重。 这个逆温层就是指发生了空气逆温,不能自动净化的大气层。 烟雾出现的时候,天空会变成黑色、灰色或者是褐色。 如果是日出或黄昏的时候出现了烟雾,那我们看到的太阳则会变成红色。 和霾不同的是,烟雾在白天是比较少见的,它经常会出现在早晚。 您瞧瞧,这一会儿黑,一会儿灰的,还不如我们一起去看看发生在日本北海道的美丽极光呢。 极光就好比是一位千面女郎,不仅奇丽多姿,而且变化莫测。 有的极光刚出现不久就会马上消失得无影无踪,有的则可以在天空中保持几个小时;有的十分明亮,甚至掩盖了星月的光辉,有的则极为清淡,就像一丝淡淡的云彩。 这些美丽的极光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大磁场,强大的太阳风带电粒子流会猛烈地冲向它,在穿过地球大气层的时候,粒子流和大气中不同的气体分子相互碰撞,于是便激发出了这些色彩绚丽的极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