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日新月异,数字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里,地理信息系统(GIS)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全国地形数据库的发布也代表着中国开启了数字化时代的新篇章。
全国地形数据库是一个全国性的数字化数据库,包含了中国全境的地形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包括高程数据,还包括地形、坡度、坡向、流域等一系列相关数据信息。这些数据对于地理学、地球物理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都非常有用。
全国地形数据库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地形信息,这样它就能够满足更多的应用需求。这样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学术领域,甚至能够为、地方以及大型企业提供更多定制化的服务。
全国地形数据库的发布是中国大力推进数字化时代的一大举措。该数据库可以提供大量的地形信息,这对于保护国土,优化自然资源的分配和协调,实现自然生态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健康idc.com/xtywjcwz/20615.html" target="_blank">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它还为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很大帮助。
虽然全国地形数据库的发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展,但是它需要逐步完善。当前,全国地形数据库每 1:25,000比例尺分辨率限制在灰度和深度为8位、分辨率25毫米的储存和传输,因此在进一步使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数据源的维护。在开发和使用全国地形数据库过程中,要注重数据源的维护,及时更新数据,提高数据品质,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与科学数据制定的标准是密不可分的。
二是数据采用的方式。在正确采用全国地形数据库数据前,应该对数据进行预处理、质量检查和外推等,以便准确地采用数据。
三是因为数据的精细度是有限的,因此使用全国地形数据库时需要注意数据的范围和使用方法,以适应特定需求。
综上所述,全国地形数据库的发布标志着中国数字化时代的开启,在数字化和科技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就。虽然该数据库仍有许多缺陷需要改进,但是相信我们可以不断完善数据源和采用方式,持续提高数据质量,以此来推动更多数字化创新的发展,让中国数字化时代更加全面、完善、助力国家全面发展。
相关问题拓展阅读:
数字地形资料准备
根据区域地质调查的任务和有关规孝晌范的要求,选择和购买合适比例尺的地形数据,如1:25万数字填图需备齐9幅1:10万数字地形腔慎埋图数据及1:25万数字地形图数据,1:5万填图需备齐4幅1:2.5万数字地形图数据及1:5万数字地形图数据。如果没有地形数据,可购买纸介质地形图,通过扫描后用MpaGIS进行矢量化,并赋于等高线属性值(高程值)形成数字地形图。而后对MapGIS形成的点、线、面数据,按照“数字填图系统”的要求进行投影转换形成背景图层,作为数字填图中背景图层所需的数值化地理底图及以后地质图所需的地理底图。
对MapGIS形成的点、线、面数据,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投影转换。推荐的1:10万地形数据转换参数:比例尺分母为100000,单位为米,坐标系类型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投影类型为高斯-克吕格(横切椭圆柱等角)投影,椭球参数为北京54/克拉索夫斯基(1940)椭球。
在安装MapGIS的基础上对数字填图软件(RGMpaGIS)进行安装,并修改系统目录。在硬盘上建立RGMaping目录,将作为背景图层的地理地图直接拷贝到所在图幅目录下,形成图幅地形数据库。伍蚂
关于全国1 25万地形数据库说明 pdf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香港服务器首选树叶云,2H2G首月10元开通。树叶云(shuyeidc.com)提供简单好用,价格厚道的香港/美国云 服务器 和独立服务器。IDC+ISP+ICP资质。ARIN和APNIC会员。成熟技术团队15年行业经验。
地理小博士论文怎么写?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 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 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 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 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 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 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 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 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 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2.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 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 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 4.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 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灾减灾高水平科技人才匮乏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中,基层防灾减灾机构普遍缺少技术应用人才,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重点结合不密切,特别缺乏防灾减灾领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应用人才。 另外,研究经费、待遇等方面条件较差,影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够 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三、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1.建立统一综合的防灾减灾组织保障体系 设置统一的具有危机管理性质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大政方针做出决策,逐步实现从部门为主的单一灾种管理体制向政府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 加强科技主管部门与涉灾管理部门的协同,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协同管理职能和机制。 成立集合各灾种、各专业及相关管理部门专家的顾问团体;建立防灾减灾决策的专家咨询系统,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2. 完善防灾减灾科技进步政策与创新机制 制定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办法与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培养选拔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工作计划,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级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科技投入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与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推广应用。 3. 多渠道增加对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 将防灾减灾发展所需投入纳入每年科技经费预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开发工作、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参加国际交流等。 并使防灾减灾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科技经费增长的总体水平。 建立社会防灾减灾基金,吸收企业、社会团体、公民及海外人士对防灾减灾的捐赠,按比例将部分基金用于科技投入。 用给予引导资金的方式,促进地方政府增加防灾减灾科技投入,引导技术开发机构与企业投资防灾减灾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4. 促进防灾减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借助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整合全国各灾害管理部门的分类灾害信息资源,全天候运转监测网;以网络技术为纽带,积极推广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控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建设覆盖至全国各乡村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综合集成防灾减灾各单位上报的灾情信息,构建包括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分析、灾害救援决策、救援信息反馈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技术及信息资源平台。 5.加强防灾减灾科技能力与科技队伍建设 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和现代院所制度建设,进行课题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和科研经费预算等防灾减灾科技机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鼓励科研与地方防灾减灾需要紧密结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和治理;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防灾减灾技术和装备,实现产业化;与管理部门合作,尝试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方法,探索区域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模式;参与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 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一线工作的防灾减灾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科研项目、激励措施、分配制度、考核选拔等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培育有竞争力的研究群体,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防灾减灾后备人才,逐步在我国高校中开办防灾减灾专业教育。 6. 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 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 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人教版五下《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作业本答案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1. 认一认,连一连。 2. 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 1 )折花 ( 2 )比邻 ( 3 )利于病 利于行 3. 默读“阅读材料” ,填一填。 时代 信息传递的方式 我的感受 古代 烽火、徒步、漂流瓶 信息传递越来越方便、快捷。 近代 依靠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 现代 电报、电话、互联网 4. 默读短文,完成练习。 在自己的手腕上办公 或许再过个 10 年、 15 年,你工作的办公室不必禁锢在闹市深处狭窄的房间内了,你将 自由地在任何地方工作。 那时人类已进入“永恒办公室”时代, 24 小时内,无论在什么地 方都可得到赖以工作的信息。 “你就是你的办公室” , 这句在今天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口号将标 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到那时,你佩戴的电子袖口将包会了 ZI 世纪移动式办公室最关键的部分,嵌在 4 厘米 袖口镶边内的是一个位置作感器, 借助它导航网可始终跟踪着你。 传感器不断从导航卫星上 读出有关你的资料,不断地修正你所在位置和各方面信息情况。 你的电话和电话号码簿也在手腕上, ① 这种蜂房式电话机是声控的,声控使微型化成 为可能, 电话机简直就是一只装在袖口上的薄片扬声器。 需要电话号码吗?告诉电话簿为你 查找。 袖口电话机为你拨通电话, 完成译码后, 按你当时所在位置接通最近线路——电话费 也就是最便宜。 声音信使首先到达你的手腕上, 借助于导航网络, 来电先转送到你所在地区, 然后再传 递给你,最后贮存在袖口里的永久储存器中。 “播放文电”能发出一系列数字化的声音:提 醒你客人到来的时间,向你提供信息或让你回电话。 电子太阳镜不仅能为眼睛遮蔽阳光, 还能显示来自刚开启的袖珍个人计算机的文字、 数 字和图像。 ② 袖珍个人计算机差不多有掌心大小,厚度不及两张信用卡。 ③ 推开后呈现出 一个黑色屏面,屏面一侧排着 6 个符号按键。 可展现多种图像,每一种图像代表一种文件。 如接下其中一个符号,会出现一张信纸, 当你口述时,文字便在信纸上形成。 按下另一个符 号, 信纸内容即储存在记忆系统中。 当你咯嗒一声关上个人计算机, 电话机接通微波通信网, 把信以电波形式送往目的地。 你可在任何地方工作,因为通信遍布整个世界。 信息、电信传递、 蜂房式电话以光速把 你与办公室联系起来。 ( 1 )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①答:不能删去。 “ 几乎 ” 表示接近完全,若删去就改变了原意。 ②答:不能删去。 “ 始终 ” 表示一直存在,若删去就不能充分表现其作用。 ( 2 )文中划横线的三个句子分别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将正确的答案写在括号里。 ①(打比方) ②(作比较) ③(列数字) ( 3 )读了第 2 —— 5 段,你知道在“永恒办公室”里办公需要具有哪四项主要的设备? 答: 在 “永恒办公室” 里办公需要传感器、 蜂房式电话、 电子太阳镜和袖珍个人计算机。 ( 4 )如果能“在自己的手腕上办公” ,将给我们带来哪些便利? 答:若在手腕上办公,我们就实现了在任何地方办公。 5. 做一次家庭信息调查,完成下面的表格。 家庭信息调查表 调查人: 张粒 调查时间: 2013 年 4 月 25 日 家庭成员 获得的信息 获得信息的渠道 结果分析 爸爸 中国男足 0:3 负于韩 国队 电视 信息获取方式呈现多 样、快捷、方便的特 点 优酷和土豆合并 互联网 妈妈 明天将有雨 手机 杭州西湖边万人品茶 报纸 我 戴山街路面上出现大 坑 看到 维生素 C 和螃蟹不能 同吃 科学课 6. 就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的问题,写一份发言稿。 我的发言稿 发言的题目 善用网络,与时俱进 主要的观点 1. 善于利用互联网,使它成为我们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好途径。 2. 不浏览不健康的信息,不沉迷于网络游戏。 搜集的信息 1. 湖州某校生物小组利用互联网自学环保知识,研究成果获奖。 2. 成都一名青年持续 20 小时玩网络游戏猝死。
核电站是怎样运作的?
1.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是秦山核电站,位于浙江省海盐县杭州湾口岸,第一期工程发电能力为30万千瓦。 2.大亚湾核电站位于中国广东省,是中国大陆建成的第二座核电站,也是大陆首座使用国外技术和资金建设的核电站。 此后,在大亚湾核电站之侧又建设了岭澳核电站,两者共同组成一个大型核电基地。 3.岭澳核电项目是继大亚湾核电站投产后国家在广东地区建造的第二座大型商用核电站,距正在运行的大亚湾核电站约1.2公里。 人们习惯把这两座堆型相同、规模相似的核电站称为一核和二核。 4. 秦山二期核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秦山二期核电站(2台60万千瓦)1号机组主回路于2001年1月25日交付调试,2月25日实现升压.5.秦山三期核电站是中国和加拿大合作建造的我国第一座重水堆核电站,装有两台72.8万千瓦核电机组。 它于1998年6月8日开工建设。 1号机组于2002年11月19日实现首次并网,2002年12月31日提前43天投入商业运行。 2号机组也于今年6月12日提前91天并网发电。 6.田湾核电站是从俄罗斯引进的2×10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位于江苏连云港市。 核电站采用了全数字化仪控系统和双层安全壳,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能。 它于1999年10月20日开工建设,两套机组分别在2004年和2005年投入商业运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