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惠普云计算四步走-混合交付是基石 (惠普云计算)

教程大全 2025-07-13 14:39:18 浏览

解构惠普云计算四步走 混合交付是基石

混合交付是基石

原创2011-06-27 13:09:54惠普CEO李艾科发布惠普新战略时提到,“信息技术构成了全球社会的经纬。数据是世界最具价值的原材料,信息是最有价值的商品。通过时刻互联的模式来创造、消费及交付。惠普信息优化解决方案,希望确保在一个正确的时间,向正确的人传送正确的信息。”这也是“瞬捷”企业的愿景,云计算以迅速、灵活的服务交付方式,成为实现“瞬捷”企业愿景的重要手段。

【51CTO专访报道】惠普CEO李艾科发布惠普新战略时提到,“信息技术构成了全球社会的经纬。数据是世界***价值的原材料,信息是最有价值的商品。通过时刻互联的模式来创造、消费及交付。惠普信息优化解决方案,希望确保在一个正确的时间,向正确的人传送正确的信息。”这也是“瞬捷”企业的愿景,云计算以迅速、灵活的服务交付方式,成为实现“瞬捷”企业愿景的重要手段。6月中旬,在北京举办的云世界峰会上,惠普公布了在中国实现云计算的企业路线图。

云计算策略的四步走

惠普的云计算策略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消费:灵活的获取公有云资源;二、构建:针对不同的IT资源环境打造资源池;三、转型:将原有的IT投入按照云计算的标准加以改造;四、管理与安全:提高IT基础架构的投资回报,降低风险。在这四个环节中,惠普认为无论企业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都可以找到适合的起点开始云计算之旅。

应用变革、融合基础架构、企业安全、信息优化和混合交付是实现“瞬捷”企业的环节,混合交付是其中的基石。它是传统IT基础设施与私有云和公共云之间应用的结合,通过灵活的交付模式,提高企业的敏捷性,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剖析企业级云服务的混合交付解决方案

混合交付解决方案跨越私有云、公共云和混合云环境,是建立和管理云服务最全面和完整的开放平台。惠普云计算技术与架构总监曹玮祺博士在接受51CTO记者专访时谈到:“这里包含有“双突发”的方式,帮助企业应对IT基础架构资源在波峰波谷是不同的需求。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企业通过公共云供应商付费给私有云环境的资源动态调节。”

在异构环境中实现自动化管理和安全应用,是企业在选择进入云计算的重要评估。混合交付的服务中扩展了为企业界定初始私有云服务、内部成本核算和计费,并保障客户当前的安全与备份策略。针对企业私有云中的应用部署、法规遵从监控以及补丁管理进行了自动化处理,令企业在更短的时间内发挥在云计算投入上的全部潜力。

混合交付云环境可以无缝式管理公共云、私有云的交付。“从IT部门的角度来看,可以对服务资源进行网络的管理或者是应用的打包,然后通过代理的方式,对不同的服务资源进行代理” ,惠普技术服务事业部解决方案顾问陈建勋向记者描述了混合交付的应用场景:“通过企业中的应用,使得用户对一定数量的应用程序和服务进行定制化的付费形式的复用,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商业模式的IT支持部门,IT部门不再是单纯的支持部门,将会成为主动的服务部门。

开放的云计算

“我们会提供自己的云计算服务,也会有很多友商和第三方厂家提供的云服务,惠普希望打造的是一个开放的云市场,让所有的云都在一个平台上运作”,中国惠普软件事业部北方区技术经理魏喜勇谈到:“惠普还会提供云的开发平台服务,让开发者可以更方便和开发自己的云平台或者云应用,整个过程从建构、开发、部署到测试都会变得更加系统和快速。”

同时,要实现混合交付模式下,云计算与企业中现有的IT基础架构进行很好的匹配,在单一的屏幕上集中展示所有的服务,并实现自动化管理,开放也是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开放的背景也会助力在混合交付的云基础设施层面。不管是 服务器 还是小机存储、工业标准服务器,都可以提供统一平台的交付使用甚至是计费系统。加强对云管理和云安全的掌控,才能够把所有的数据变成统一的信息,在云中打造一个开放的平台。

惠普估计2013年全球云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430亿美元。惠普全球CEO宣布通过惠普金融服务投入20亿美金的经费进行云计算相关的项目。2015年的云计算愿景是各种设备互通、前端和后端的互通,自动化以及客户端的感知能力和自适应的能力。通过IT内部传统的资源、公共云和私有云的融合,惠普希望从IT组织框架的内部到消费者市场、中小型企业、和开发商都全面进入云计算的时代。


bios在电脑主板是什么?

BIOS是英文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的缩略语,直译过来后中文名称就是基本输入输出系统。 它的全称应该是ROM-BIOS,意思是只读存储器基本输入输出系统。 其实,它是一组固化到计算机内主板上一个ROM芯片上的程序,它保存着计算机最重要的基本输入输出的程序、系统设置信息、开机上电自检程序和系统启动自举程序。 有人认为既然BIOS是程序,那它就应该是属于软件,感觉就像自己常用的Word或Excel。 但也很多人不这么认为,因为它与一般的软件还是有一些区别,而且它与硬件的联系也是相当地紧密。 形象地说,BIOS应该是连接软件程序与硬件设备的一座桥梁,负责解决硬件的即时要求。 一块主板性能优越与否,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BIOS程序的管理功能是否合理、先进。 主板上的BIOS芯片或许是主板上唯一贴有标签的芯片,一般它是一块32针的双列直插式的集成电路,上面印有BIOS字样。 586以前的BIOS多为可重写EPROM芯片,上面的标签起着保护BIOS内容的作用(紫外线照射会使EPROM内容丢失),不能随便撕下。 586以后的ROM BIOS多采用EEPROM(电可擦写只读ROM),通过跳线开关和系统配带的驱动程序盘,可以对EEPROM进行重写,方便地实现BIOS升级。 常见的BIOS芯片有Award、AMI、Phoenix、MR等,在芯片上都能见到厂商的标记。 BIOS的主要作用有三点1.自检及初始化:开机后BIOS最先被启动,然后它会对电脑的硬件设备进行完全彻底的检验和测试。 如果发现问题,分两种情况处理:严重故障停机,不给出任何提示或信号;非严重故障则给出屏幕提示或声音报警信号,等待用户处理。 如果未发现问题,则将硬件设置为备用状态,然后启动操作系统,把对电脑的控制权交给用户。 2.程序服务:BIOS直接与计算机的I/O(Input/Output,即输入/输出)设备打交道,通过特定的数据端口发出命令,传送或接收各种外部设备的数据,实现软件程序对硬件的直接操作。 3.设定中断:开机时,BIOS会告诉CPU各硬件设备的中断号,当用户发出使用某个设备的指令后,CPU就根据中断号使用相应的硬件完成工作,再根据中断号跳回原来的工作。 BIOS对整机性能的影响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BIOS可以算是计算机启动和操作的基石,一块主板或者说一台计算机性能优越与否,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板上的BIOS管理功能是否先进。 大家在使用Windows 95/98中常会碰到很多奇怪的问题,诸如安装一半死机或使用中经常死机;Windows 95/98只能工作在安全模式;声卡解压卡显示卡发生冲突;CD-ROM挂不上;不能正常运行一些在DOS、Windows 3.x下运行得很好的程序等等。 事实上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BIOS设置密切相关。 换句话说,你的BIOS根本无法识别某些新硬件或对现行操作系统的支持不够完善。 在这种情况下,就只有重新设置BIOS或者对BIOS进行升级才能解决问题。 另外,如果你想提高启动速度,也需要对BIOS进行一些调整才能达到目的,比如调整硬件启动顺序、减少启动时的检测项目等等。 BIOS和CMOS相同吗?BIOS是一组设置硬件的电脑程序,保存在主板上的一块ROM芯片中。 而CMOS通常读作C-mo-se(中文发音“瑟模室”),是电脑主板上的一块可读写的RAM芯片,用来保存当前系统的硬件配置情况和用户对某些参数的设定。 CMOS芯片由主板上的充电电池供电,即使系统断电,参数也不会丢失。 CMOS芯片只有保存数据的功能,而对CMOS中各项参数的修改要通过BIOS的设定程序来实现。

F-22战斗机的发动机是谁制造下的?

全称F119-PW-100,是为F-22A研制的双转子小涵道比加力涡扇发动机,采用可上下偏转的二维矢量喷管,上下偏转角度为20度,推力和矢量由数字电子系统控制。 F119主要参数:长4.826米,最大直径1.13米,重1360千克,最大推力156千牛,推重比11.7。 F119-PW-100在2002年9月获得美国空军颁发的初始使用批准ISR,标志着该发动机即将投入现役使用。 在4000多小时的飞行试验中,F119-PW-100发动机没有发生过一起空中停车或发动机失速的故障,这一极高可靠性的表现是航空发动机历史上前所未有。 普·惠公司成功进行了F119的全面的部件和整机试验,其中包括相当于美国空军6年的服役期的耐久试验。 严格的试验项目证实了该发动机热端部件的全寿命期能力和其他所有部件的基地维修间隔寿命。 所有的试验结果都证实了该发动机满足维修性、性能、操作性和结构完整性的要求。 美空军表示:F119发动在整个飞行试验评估中工作良好,满足或超过所有要求,期望F119在实际使用环境条件下仍保持优良的性能。 目前,F119正在进行加速成熟计划AMP的试验,这一计划是F119部件改进计划的一部分。 AMP将模拟F/A-22武器系统6到8年的运行时间以及其他恶劣的工作条件。 例如,提高了最高涡轮前温度的工作时间,增加加力燃烧室点火器的数目和喷管矢量循环数以及加大发动机的不平衡量使之超出正常预计值。 即使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F119发动机仍具备较好的性能、可操作性、可靠性和耐久性。 迄今为止,普·惠公司已交付36台生产型F119发动机。

软件开发的薪金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查看文章软件工程未来发展趋势2009-07-16 10:22本文的意图是讨论软件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但是软件工程的发展不可能是孤立的,所以我们首先需要思考一下计算模型和软件开发本身的变化和趋势,再由此推测软件工程的发展趋势。 从计算模型而言,应该来讲,传统的冯.诺依曼仍然被沿用;但从计算能力上来将,我们注意到了三个变化: ●CPU的运算能力按摩尔定律快速提升;但提升单颗CPU的计算能力已经越来越困难; ●并行运算技术以及多核多线程技术使服务器的处理能力飞速提升;服务器的处理能力不再是瓶颈,从而造成计算能力大量向服务器端迁移,C/S结构被无情抛弃,薄客户端(B/S结构)成为大势所趋; ●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使得云计算成为可能,通过互联网相连的服务器集群在服务器端提供了更强大的计算能力; 基于上述计算能力的变化,从软件开发模式而言,我们注意到以下六个相关的趋势: ●由于计算能力向服务器端的快速集中,提供高并行计算能力和可用性的中间件技术被广泛采用,甚至已经成为构建大型软件系统的必选项; ● 因为采用了中间件技术,软件开发团队可以更集中关注于业务逻辑,而可以将许多细节交给中间件来管理,从而大大减少了需要编写的代码行数,也直接导致了软件开发团队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小,但角色变得越来越专业化(如了解行业的需求分析员,了解中间件技术和领域构架的架构师等); ●计算能力的增强,使软件越来越易用,从而使软件变得无处不在,需要的软件开发人员数量急剧增长(组织形态是大量的小规模开发团队);在这一因素以及降低成本的压力下,开发外包变得非常普及; ●为了使分布在互联网上系统能够互相协作,SOA成为一个热点; ●互联网的普及,将原来分散开发人员聚合在一起,只要有一个合适的基础和好的框架,他们就可以开发出产品级的工具软件(以Eclipse,JBoss,MySQL,Subversion为例),从而开源成为了一种趋势; ●B/S结构的系统非常容易升级,这使得软件交付和升级的速度大大加快了(从以年月为单位,到以周天为单位); 软件开发网 回到正题,那么在这些大的趋势的作用下,软件工程会如何发展呢?我觉得在未来几年我们会看到如下的趋势: ●需求工程,渐成热点: 专业化的角色,日益复杂的业务创新,全球分布的团队以及互联网级的交付速度,这些都对需求获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预计需求工程的研究和 实施会成为近期的热点,其中Use Case技术会被更广泛而正确的应用,而相关工具的研发也会成为热点(如IBM Rational Requirements composer,,Ravenflow等。 用例的优势在于它天生是黑盒的,它用自然语言抽象了用户和目标系统的交互,避免了混入分析、设计和实现细节,以保证用例可以被不懂具体技术的业务及测试人 员所真正理解。 同时,需求分析员又可以方便地通过用例分析(use case analysis)(即用分析类来试图在理想方式下实现用例),将需求体系精华成分析模型。 在这一过程中,需求分析员可以更进一步地完善基于用例的需求体 系,而不必担心分析模型会污染需求,从而实现需求与分析的分离及有效互动。 ●DSSA和MDD,老树新花(基 于领域的构架(DSSA)与模型驱动的开发(MDD)):随着软件应用的日益普及,软件已经超出了将手动流程自动化的范畴,而开始成为业务创新的主要推动 力。 因此,引入捕获特定领域内最先进需求及其实现架构的DSSA成为行业客户的热点之一。 而且,DSSA的引入将MDD门槛大大降低了,也使基于DSSA 的MDD支撑工具成为可能,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开发效率并保证软件质量(例如,Telelogic的Rhapsody就是一个成功的基于实时嵌入式系统构 架的MDD工具)。 ●迭代/敏捷,渐成标准:随着软件交付周期的日益加快,迭代化开发 已经成为大多数软件开发团队的必选项。 但是迭代对整个团队的需求、架构、协同及测试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许多开发团队都在试图导入迭代化开发的过 程中,敏捷可是被看成迭代化开发的一种导入方式,这不过敏捷的范围其实比迭代化开发更大一些。 敏捷的三个要素是迭代开发、坦诚合作和自适应性。 坦诚合作其实才是敏捷的精髓,如Ivar所说,敏捷其实是有关Social Engineering的。 敏捷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更多地思考了如何去激发开发人员的工作热情,这是在软件工程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相对被忽略的领域。 ●持续集成,蓄势待发:持 续集成是保证迭代化开发质量的主要方式,通过持续集成可以利用自动化的方式来尽量自动地、尽早保证代码质量。 随着迭代和敏捷的流行,持续集成相关的工具成 为现在市场上的新热点(如持续集成框架IBM Rational BuildForge, 开源软件CruiseControl,代码静态分析工具Klocwork Insight,IBM Rational Software Analyzer等)。 持续集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组织需要首先将现有的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工具与Build环境紧密集成并完成自动化Build过程,在根据企业/项目/产 品的现状,定义如何自动化地检测软件质量(代码静态分析、单元测试或冒烟测试),并定义需要自动化生成的管理报表。 ●基于实践的过程框架,方兴未艾:开 发角色的专业化的和分布的全球化都要求软件开发过程更加规范,而敏捷又要求过程必须紧密贴合项目的实际需要,因此传统的大一统的过程无法符合这一需求。 新 一代的过程将是以实践为核心的,项目可以通过组装所需的不同实践来获得贴近项目要求的过程。 IJI(Ivar Jacobson International)的EssWork和IBM Rational的RMC都是新一代的基于实践的过程框架。 依据过程专家长时间的经验,他(她)们很小心、很仔细地将一个完整的开发过程组件化,从开发过程抽象出一个个可以被单独导入又可以被组装到一起的实践,从 而使逐步求精式的过程改进成为可能。 对于一个软件组织而言,如果已经建立一个比较成熟的软件开发流程,但觉得这一流程并不适合所有项目的实际需要,那么目 前可以考虑的是用实践的方式去重新梳理现有流程,以使项目组能够以实践为单位来组装出切合项目实际的流程;另外,该组织也可以将适用于本组织的业界流行的 实践导入到现有流程当中,IJI公司的专家从业界最佳经验中抽取了八个实践,有关信息可访问(/ngp/)。 ●配置管理,昨日黄花:随着开发团 队规模的日益减小,配置管理的复杂性大大降低了,我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用户转向使用开源的配置管理工具(如 Subeverison,JIRA,hosted-projects等等);未来的配置管理工具更多的以一种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Application Lifecycle Management)的方式出现,弱化了单项的配置管理能力而强调了全流程的整合(如Microsoft VisualStudio Team System和IBM Rational Team Concert等)。 即便配置管理的复杂性降低了,但它仍然是开发项目管理的最重要的支撑平台之一。 目前的重点应该是加强对项目经理进行有关配置管理知识的培训,让他(她)们 理解到配置管理能力(如并行开发、基线回退等等)能够如何帮助项目开发过程的,从而使配置管理工具/环境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作为结语,软件工程对软件开发的重要性我无须赘言了。 虽然,我上面列出了一些软件工程的热点,但读者一定要仔细分析组织自身特点以确定软件工程的改进步骤,扎扎实实的逐步改进,而不应该盲目地追求热点!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