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云里雾里,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云原生
2021-01-12 14:21:09这两年,云原生的火热程度一点都不亚于2014年的3D打印、2018年的区块链,有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既视感。为此,笔者想借着这股“东风”,来谈一谈云原生。由于云原生概念并没有明确,笔者理解可能有失偏颇,行文中若有偏差,敬请各位斧正。
这两年,云原生的火热程度一点都不亚于2014年的3D打印、2018年的区块链,有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既视感。为此,笔者想借着这股“东风”,来谈一谈云原生。由于云原生概念并没有明确,笔者理解可能有失偏颇,行文中若有偏差,敬请各位斧正。
其实,云原生的英文全称为“CloudNative”,可以将这个单词拆分为Cloud、Native两个单词:Cloud意即云,表示应用程序在云上,不是在传统的数据中心、 服务器 ;Native意即原生的、土著的、当地的、土生土长,表示应用程序专门为云环境设计。可以想象,“云原生”的汉语名称并没有采用云土著、云当地、云土生土长,而采用了一个非常优美的名字——云原生。
因此,云原生一种构建和运行应用程序的技术体系和方法论,这套技术体系从设计之初即考虑到云的环境,充分利用和发挥云平台的弹性和分布式优势。华为曾对符合云原生架构的应用程序如是描述:采用开源堆栈(K8S+Docker)进行容器化,基于微服务架构提高灵活性和可维护性,借助敏捷方法、DevOps支持持续迭代和运维自动化,利用云平台设施实现弹性伸缩、动态调度、优化资源利用率。
通过华为的这段描述,可以看出云原生的四个要素:容器化、微服务、DevOps、持续交付,这是现在公认的,也是Pivotal概括的4个主要要素,对此,不同的云计算厂商在原有的4要素之上有所延伸,有着自己的见解。
2013年,Pivotal公司的Matt Stine首次提出云原生(CloudNative)概念。
2015年,《迁移到云原生架构》定义了云原生架构的特征:12因素、微服务、自敏捷架构、基于API协作、扛脆弱性。
同年,云原生计算基金会(CNCF)成立,并将云计算定义为容器化封装+自动化管理+面向微服务。
2017年,Matt Stine将云原生架构归纳为模块化、可观察、可部署、可测试、可替换、可处理6特质。
彼时,Pivotal将云原生概括为DevOps+持续交付+微服务+容器。
2018年,CNCF更新了云原生的定义,将服务网格(Service Mesh)和声明式API加进来。
从云原生诞生到发展的脉络来看,云原生的定义不断完善,并存在概念混乱、不统一的现状,不过目前,大多数云计算企业习惯使用DevOps+持续交付+微服务+容器来定义云原生。下面,我们来简单理解一下云原生的4个主要要素。
1、微服务
微服务是一个独立发布的应用服务,可以作为独立组件升级、灰度或复用等,每个服务可以由专门的组织来单独完成,依赖方只要定好输入和输出口即可完全开发,甚至整个团队的组织架构更精简,沟通成本低、效率高。
DevOps字面上是组合词——Dev、Ops,即开发人员、运维人员。实际上,DevOps是一组过程、方法与系统的统称,DevOps强调高效组织团队之间如何通过自动化的工具协作和沟通来完成软件的声明周期管理,从而更快、更频繁地交付更稳定的软件。
3、持续交付
敏捷开发要求持续交付,因为敏捷开发要求随时有一个版本可以上到大群环境,所以要持续交付。持续交付目的的快速应对客户的需求变化,要求发布非常频繁,所以会存在多个版本同时提供服务的情况,因此需要支持灰度发布/金丝雀发布等。
4、容器化
Docker是软件行业最受欢迎的软件容器项目,Docker起到应用隔离作用,为微服务及其所需的所有配置、依赖关系和环境变量移动到全新、无差别的运行环境,移植性强。但是docker对于分布式应用的部署和编排没有考虑,在网络和存储方式都没有提出比较好的方式,包括docker-compose。
此外,与原生与本地部署有着什么样的区别?
1、编程语言
据悉,本地部署的传统应用采用C/C++、企业级java编写;云原生应用需要用以网络为中心的go、node.js等新兴语言编写。
2、持续交付
本地部署的传统应用需要停机更新;云原生应用应该始终是最新的,需要支持频繁变更,持续交付,蓝绿部署。
3、动弹扩展

本地部署的传统应用无法动态扩展,往往需要冗余资源以抵抗流量高峰,而云原生应用利用云的弹性自动伸缩,通过共享降本增效。
4、网络限制
本地部署的传统应用对网络资源,比如ip、端口等有依赖,甚至是硬编码,而云原生应用对网络和存储都没有这种限制。
5、自动化
本地部署的传统应用通常人肉部署手工运维,而云原生应用这一切都是自动化的。
6、移植性
本地部署的传统应用通常依赖系统环境,而云原生应用不会硬连接到任何系统环境,而是依赖抽象的基础架构,从而获得良好移植性。
7、服务架构
本地部署的传统应用有些是单体(巨石)应用,或者强依赖,而基于微服务架构的云原生应用,纵向划分服务,模块化更合理。
企业文化包括哪些?
文化,即文明演化。 很显然,文化是个历史概念。 文明又是什么呢?文明是反映人类认知自然、解放自身、改良社会、协谐环境的尺度。 从这里看出,文明是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伴随着又衡量着人类历史演进过程的。 企业又是什么呢?是个体的人的企望组织,是基于明确的发展目标而将既有资源(包括人力)分布与整合的利益组织。 既然企业是人群组织,而文化又是因人而生发,因人而进步,因民族认识和习惯的不同而各异。 而文化更是从深层次,以精神和意识层面反映着人类(以民族而区分)乃至个体的人的差异性,从而表现出气质和风格。 企业又是以既定的发展目标将个体的人统一起来的组织。 自然而然地,企业这个人文群体理应具备一定的气质和风格。 这种气质和风格与个人相比,是经过碰撞、激荡、磨合,调谐和优化过的,是代表集体个性的,它并不是由个人意识来主导,却需要用个人言行和意识来传递和表达这种集体的、组织的个性和风格。 这便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不是企业+文化,更不是附庸风雅借以装饰企业的文化,而是企业的精神主宰。 这里,企业的内含是组织,因此也可以称作组织文化。 文化修养从深层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性特征。 文化对组织的意义和影响更是这样。 就象个人的能动和创造力不可求极一样,组织的潜力更是无穷无极的,而文化对组织成员的精神培养,对组织机体运行秩序的维系、对组织协作力的巩固和凝聚,对组织创新能力的提升都将是不可替代的。 其形式也好,内容也好也都是极其细致而实际的。 空洞的口号、铺排的文字、华丽的说辞不是企业文化,而是企业组织精神空乏时附庸风雅借以掩怯的幌子。 那样的文化不仅组织成员听了云里雾里不知所从,其实就连倡扬这种文化者本身也不知其所以然。 难怪企业文化如此乏弱,企业如此没有点精神和个性,也难怪我们的企业可以生死同路! 企业文化是一种潜在的力量。 这种潜在力量的表现和开发是以组织成员为载体达成两种沟通。 其一是内沟通,也是企业文化产生价值的第一个层次,即企业组织内部成员间的沟通,包括上下级,平行级,点、线、面体全方位的沟通。 企业领导者可以提出沟通议题也可以不必提议而由成员们就最关心的问题发表见解,最后由企业代表(组织首脑)将这些见解集纳归整、加工处理。 内沟通的主题可以是这样的目标:①企业是干什么的;②员工是干什么的;③领导为什么要用我?④我为什么要到这个组织?⑤我在组织中是什么角色?作用是否不可取代?我发挥的作用是否为积极的并且为这个组织知晓等等。 其二是外沟通,这里先要明确一下,沟通的内涵并不仅限于面对面地用语言对话。 事实上,凡是达到信息传递目的,都可谓之沟通。 组织成员的外沟通就是代表了这种内涵,除了向外面的人解释和回答提问,成员的言行举止,仪容仪表,待人接物,品质修养,关注外界,要求自身等诸多方面,无一不在无声地告诉别人:自己是干什么工作的,干什么层次的工作,工作满意不满意。 这些信息传递使得外界不是从广告而是从更直接、真实、更可靠的方面解知了该企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状况。 而同样地,组织成员无从关心组织生存,建议和意见没有人理采,只能当机器人一样不假思索地完成任务而无需有什么想法,凡此种种,乃企业发展之败笔,企业文化建树之败笔。
关于昆虫记精彩片段的赏析及感言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 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为性观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一书以忠实于法文原着整体风貌及表达特色为选择原则, 让中国读者首次领略《昆虫记》的真实面目。
初一第一次月考 总结
只能说在“自欺其人”。 我无法将幻想与现实很好的结合,所以我在新年编导的第一部课本剧大获失败,当时的我觉得很不公平,为什么我付出了那么那么多,得到的却只是白眼和嘲笑?为什么我努力的要将课本剧排好可是偏偏演员们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我曾为此郁闷了很长一段时间。 后来,我慢慢的发现,其实那并不是“不公平”,因为我的剧本里净是些亢长无力的空话,演员读都读不下来,观众们看着更是云里雾里,我所拥有的一切完美的构想在现实中都那么脆弱。 于是,我明白,再美好的设想也要顺应现实,不是光靠想的多么多么的完美,而是要真正做到完美。 我曾一度苦恼与自己不知道如何合理安排好时间,每每课间总是有一大堆的事情等着我完成,但总是忙得焦头烂额还是无法做好。 所以每次列计划时总是把“学会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放在第一位。 我开始努力地为自己订计划,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把重要次序先后一排,有条不紊的一件件完成,减少了很多出错的可能性。 有人把初一的学习比作在平地上奔跑,我们学到的所有新知识只是为将来做铺垫,所以一旦落下,快走几步就赶得上,可是如果错过了打基础的时候,很可能在向上攀登的时候因为基础薄弱而被远远的落下。 所以在初一时期,打好基础,也是为初二、初三奠定一块好的基石。 初一,像一道大门,我们还是刚刚跨入门槛,门里是什么,好奇的我们还不知道,但我们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初二,我一度热衷于做幻灯片,喜欢在双休日下午花上大把大把的时间做好一个漂亮的幻灯片。 那时候成绩也有下降趋势,可是我始终不明白,只有放弃爱好才能够换来成绩吗?也许,是我不懂得如何安排好爱好与学习所占用的时间吧。 初二新增了物理,所有人都对这一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也不例外。 当然,我们所要做的绝对不仅仅是听课,写作业。 更多的是要学会复习预习,学会分析,学会及时地改错,让这门新知识有一个好的开始比什么都重要。 再说,初三的时候还要有化学呢,没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如何面对接下来一连串的挑战?也许初二的暑假也将是一次“热身”,为即将到来的初三做准备。 我们从来没有过如此之多的作业,听到作业的那瞬间眼前都是黑漆漆的。 难道我们要度过一个黑色的夏天了吗?于是我突然恐惧起初三的到来,难道初三真的“苦不堪言”吗?在充满着金色阳光的下午,我们拼命的奔跑,汗如雨下,但是每当听到9班被表扬,大家都会很用力的鼓掌,我们知道,在为自己加油的同时也鼓舞了身边的同学,在最最危急的时刻,一丝软弱就可以让一个人退缩,可是一道掌声就可以让所有人振作,9班是一个整体,只有互相搀扶互相加油才可以一起走向胜利。 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的“最后一次”,即将迈入初三,初三的我们再也不能上二课堂,再也不能参加合唱比赛,再也不能……于是我们格外珍惜“最后一次”,英语节合唱比赛,女生们捧来一个金光闪闪的第一名,谁也忘不了在钢琴边艰苦奋斗的日子;篮球比赛,男生们屡战屡胜,一路杀到了总决赛,谁也忘不了炎炎烈日下他们刻苦练习的身影;话剧比赛,演员们努力地练习,还有人准备道具,准备音乐……谁也忘不了演出那一刻每个人脸上由衷的微笑;9班承办的英语节演讲比赛,更是大获成功。 一年以后,已经毕业了的我们回忆起初二的点点滴滴,一定可以感到由衷的自豪,因为我们的努力,可以创造奇迹!我曾将9班想象成为一个充满阳光的向日葵园,有辛勤的园丁,有茁壮成长的向日葵。 花儿在阳光下坚定地微笑,不论风吹雨打,始终顽强地面向太阳,微笑着坚持着心中的理想。 这其中,少不了阳光雨露,少不了风雨飘摇,少不了园丁日夜照顾,更多的是对于光明、梦想的坚持与渴望,在阳光下,我们快乐地生长着。 初二的我们,已经迈进了门槛,面前是一段长长的阶梯,我们不停的攀登,摔倒了爬起来,大家互相搀扶着前进。 虽然不知道阶梯的尽头有什么在等着我们,但是我们始终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而那个美好的结局,是不断的摔打和历练造就的。 当然,这其中,有汗水,有快乐,有友情,有责任和信念,还有美好的希望。 每个人都有不同颜色的初三,红色、黄色,抑或灰色、黑色,不同的颜色取决于每个人心中对初三报有的不同态度。 对于乐观的人来说,初三是快乐的;对于悲观的人来说,初三给他们带来的只有痛苦。 因为面对同一次摔倒,乐观的人爬起来,悲观的人宁肯永远趴在地上也不愿迎接挑战。 不同的心态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感受,你会选择哪一种? 请相信,未来的颜色由你自己掌握。 初三,对于初一的我们来说,太遥远。 对于初二的我们来说,太模糊。 谁也不知道初三将会是一个怎样的时期,我们将会在这样一个时期里发生怎样的变化。 不过,让我们微笑着迎接未知的初三,就像田野里顽强成长的向日葵那样,不管未来有多少艰难险阻,始终微笑着迎接每一天的阳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