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以“见证信任的力量”为主题的2021年信任互联大会在北京圆满召开。本次大会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北京市密码管理局指导,北京数字认证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数据保护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是国内首届聚焦网络信任领域的盛会,希望通过本次会议集业界合力,构造出一个符合时代特征的网络信任体系,营造出“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大学数据保护研究中心主任荆继武教授主持开场
致力打造网络信任新格局
中央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 高林
中央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高林在致辞中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围绕网络强国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的论述,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总书记深刻指出网络安全牵一发动全身,深刻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各个领域安全,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89亿,构成了全球最大的数字社会。网络可信体系建设对于维护网络安全,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智慧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高林还指出,为了做好网络可信体系建设,需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工作的“四个坚持”重要指示思想,希望通过大会平台让产业界各方分享新理念,交流新技术,引领新应用,打造新业态,为网络强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国家密码管理局副局长 何良生
国家密码管理局副局长何良生在致辞中谈到,信任是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基本要素,是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润滑剂,是良好社会持续建立的基石,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社会公共资源。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网络空间时代,在网络空间建立和传递信任,是维护网络空间持续保障数字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关键性环节。建立网络信任已经成为各类信息网络和行为主体的共同价值追求,构建具有良好生态的网络空间信任体系,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何良生希望政产学研用测各方能够通力协作,积极开展基于密码的数字信任基础研究,尤其高度关注复杂网络与业务架构下的跨域信任密码问题和信任度评估密码问题,充分激发密码在现代数字信任体系构建中的创新应用。此外,他认为本次会议十分有意义,并相信一定会积极促进我国网络空间信任体系的构建,赋能国家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建设,助力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密码管理局副局长 王站立
北京市密码管理局副局长王站立在致辞时强调,密码是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北京市密码管理部门一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依托全市资源优势,努力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网络安全和密码产业体系。王站立还表示,北京市密码管理部门正在积极推动密码应用和创新发展,推动密码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主要在三方面开展工作:一是聚焦密码生态建设,引导从业单位在产学研用等方面协同发力,培育建设有活力的密码生态;二是加速密码技术创新和融合,促使密码与5G通信、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应用、通用处理器等领域协同发展,助力产业升级;三是加强监管,为网络信任体系提供政策指导与保障。
专家共话网络信任新征程
中国科学院院士 冯登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冯登国在演讲中谈到,网络信任体系是以密码技术为基础,以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以解决网络应用中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为目的的完整体系。网络信任体系主要包括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可信环境和数字身份五大要素。其中数字身份是所有网络业务安全与管控源头,是构建网络信任体系的核心。网络空间存在着自然人,设备、软件、组织、服务、数据、智能代理等海量实体,实体建立信任关系就离不开数字身份服务。数字身份服务是网络空间信任体系的关键基础,为实体身份活动监管提供手段,是维护高度网络化社会正常运转的必备基础设施。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 毛群安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在演讲中表示,信息化在辅助新冠肺炎疫情研判、精准防控疫情、创新诊疗模式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日渐凸显。以大数据分析支撑疫情研判,以在线政务服务助力群防群控,以互联网诊疗缓解线下压力,以人工智能辅助疾病诊断,以远程医疗服务驰援海外抗“疫”都是智能健康与医疗的新模式、新业态。在信息化发展的同时,强化网络安全保障不容忽视。加强隐私保护,确保医疗质量和数据安全应从执行网络安全法和密码法、落实安全责任制、强化安全检查、加强保护力度、顺应新技术发展加强商用密码推广应用五个重点方向,全面落实网络安全保障建设。
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十八处处长 祝国邦
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十八处处长祝国邦认为,信任体系建设并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从法律政策、标准等方面统筹推进。尤其信任体系建设相关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必须确保安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切实提高网络安全保护能力,强化相关技术、产品和服务安全,加强信任体系生态建设,为信任体系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处长 张鹏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处长张鹏在演讲中表示,教育信息化正在向建设集约化、应用智能化方向迈进,在此过程中离不开密码技术安全保障体系的保驾护航。张鹏强调,下一阶段教育行业密码体系建设重点工作有三个方向:一是构建基于国密算法的密码基础支撑体系;二是加强教育数据安全保障能力,重点保护师生家长隐私信息;三是以电子证照为切入点全面深化密码技术应用。张鹏还希望国内密码行业的优质企业积极参与到教育密码的事业当中,为教育密码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 何宝宏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表示,网络基础设施,尤其新型基础设施必然是开放的;开放的前提是信任,链接也需要信任,但是信任不能仅仅依靠管理、政策,还需要新的技术手段。随着5G等新基建的加速建设,密码学也需要推出更多创新性应用如结合区块链、隐私计算,而不能仅停留在身份鉴权和认证、保密通信等传统应用上。何宝宏还强调,互联需要信任,信任需要互联,希望业界彼此信任、相互协作,共同推动我国信任产业的发展。
数字认证总经理 林雪焰
作为2021年信任互联大会的主办方之一,数字认证总经理林雪焰表示,数字信任是网络空间建设的基石,也是各行各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实现自身业务价值创新的驱动力。同时希望和业界同行一起搭建一个安全的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搭建一个安全的信任桥梁,树立信任信息,共建可信任的数字世界。
产学研用推动信任互联新发展
密码是网络空间安全的根本性核心技术,也是赋能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基础支撑。想要打造健康成长的密码生态,就需要积极推动密码应用和创新发展,这其中离不开产学研用各个环节的协作与努力。
产学研合作签约仪式
本次大会的与会嘉宾共同见证了一次产学研深度合作又一典范——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信通院云大所、数字认证四方共同签署网络信任体系共建合作协议。在合作协议框架内,数字认证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数据保护研究中心”,与武汉大学成立“数字信任联合实验室”, 还同中国信通院云大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不难预见,未来四方将继续围绕网络信任前沿应用领域深入开展创新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工作,合力构建一个覆盖理论、算法、技术、产品、服务、人才的网络信任完整链条,从容助力国家密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郑州市大数据管理局副局长盛铎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靳萍
重庆大学信息化办公室数据中心主管刘春泳
万翼科技合伙人吴致远
本届大会还邀请了郑州市大数据管理局副局长盛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靳萍、重庆大学信息化办公室数据中心主管刘春泳、万翼科技合伙人吴致远等来自政务、金融、医疗、教育、企业多个领域的行业专家到场,分享他们如何基于网络信任及密码技术实现数字化成功转型,为更多同行提速数字化转型提供借鉴参考。此外,数字认证的多位技术专家还从技术的角度,与众人分享了统一密码服务平台、智慧医院全业务全场景密码应用解决方案、密评、车联网、电子合同、零信任安全解决方案。这些前沿产品和解决方案为行业用户提供信任服务,并且在实践部署中得到了众多用户的信赖。
2021年信任互联大会现场
语言种类多少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 世界语言十分复杂,专家估计大要有5000-7000种。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各国的学者所统计的结论是相差悬殊的,其说法也极不一致。 根据德国语言学家在1979年的统计,当时世界上已经查明的语言有5651种;有个学者说“我的印象中感觉有几千种,具体多少也说不清,就去查资料,还真说不清。 一般大概说当今世界拥有6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五六千种语言”。 法国科学院推定为2,796种;国际辅助语协会估计有2,500至3,500种语言。 世界上究竞有种多少语言?美国杂志《纽约客》统计后说有“成百上千”种;《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称有“近千种”;世界最畅销书籍《圣经》的外语译本截止1997年就达2197种,语言种类多余文字种类,《圣经》至少证明世界语言种类应多于2197种。 迄今比较精确的统计数字来自人类学家,他们通过民族研究发现世界语言有6809种。 其中,亚洲是世界语言种类最多的地区,达2197种,非洲其次,2058种,太平洋诸岛1311种,美洲1013种,欧洲则只有230种。 就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发展中国家,共有80余种民族语言,30余种文字。 这6809种语言的统计数字,真有这么精确吗?很多研究者并不这么认为,“你数得清世界上有多少种面包吗?数字每天都在变。 ”宾西法尼亚斯沃斯摩尔学院的大卫·哈瑞森和德国迈克斯·普兰克研究院的克兰克·安德森的最新调查发现,世界语言的数量瞬息万变,确切的数字只能描述为“比上个月少”。 大卫认为,世界上现存语言大约有6000多种,现状大多不容乐观。 首先,语言种类分布不均,比如法国人口六千万左右,所用语言16种,而瓦努阿图人口仅是法国的0.3%,所用语言种类却是前者的63倍。 其次,语言使用者数量不均衡,多如汉语普通话使用者近9亿,少如俄罗斯一种叫他法的方言,不足百人。 6000多种语言中的大部分面临着没有相应文字记载、没有进入官方语言、使用者受歧视等困境,只有不足10%的语言才可以称为“安全语言”,即有文字记载、被官方正式使用、代代相传。 “有些语种已经没有小孩子愿意去学,无以为继的语言必定会消失”,大卫说,“一个老人死去,一种语言也就随之逝去,怎么留也留不住了。 ” 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世界语言的多样性。 有专家测算,今天人类语言种类的消亡速度是哺乳动物濒临灭绝速度的两倍,是鸟类濒临灭绝速度的四倍。 据估计,目前世界尚存的五六千种语言,在21世纪将有一半消亡,200年后,80%的语言将不复存在。 如果那些使用者越来越少的语言死去,又如何?克兰克说,那意味着语言环境、该语种使用者的认知系统、语言涵盖的文化遗产都将失去,“强势语言的使用者永远也不能体会这种悲伤。 当我站在俄罗斯的一个小山村里,看到那些老人,说着已经没有多少人可以听懂的话时,我亲眼目睹了失去历史的痛苦。 ”对于这些濒危语言,学术界目前已经形成共识:在它们还未消失前,去认识和记录它们。 “没有人知道,这些即将丢失的语言、语音、文化对今后五百年的人会不会有用”,克兰克说,“在谁都无法确定的情况下,争论毫无意义,首要是尽可能多的保存。 ” 从目前来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持世界语言的多样性面临着严峻挑战。 不用说那些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就是那些使用人口较多的语言也面临着激烈竞争。 目前英语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是强势的,随着英语的传播和使用,英语文化承载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向全世界扩展。 现在互联网上的信息85%是用英语传播的,在联合国各种场合中使用的语言95%是英语,而国际经贸活动中几乎100%使用英语,经济全球化对英语的传播更是推波助澜。 由于英语的挤压,不少语言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这样的情况引起了所有关心文化多样性问题的人士的关注与焦虑。 保护世界的弱势语言,积极推进世界各种语言的发展,其本身就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语言多样性就像生物多样性一样至关重要。 一种语言的消亡,其后果决不亚于一个物种的灭绝。 语言消亡了,通过该语言代代相传的文化、知识就会消失。 人类多样性文化的生存、延续和发展依赖于语言的多样性。 语言学家巴尔斯兰.肯特(Bergsland,Knutl998)对巴巴拉·格莱姆斯(Barbara Grimes)和约瑟夫·格莱姆斯(Joseph Grimes)所作的两次世界语言统计数据进行对照,可以看到使用人数最少的。 一千多种语言还在以很快的速度失去其使用人数。 (1999年数据见Grimes,B.F.1999;2001年数据由Joseph& Barbara Grimes提供):各语言的 语言种数 使用人数1999年2月 2001年4月 999人-100人 1075种 1080种 99人-10人 302种 306种 9人-1人 181种 217种 1人 51种 56种 再从语言的分类来看(对语言的种类数也多少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一般采用两种方法:第一是类型分类法,也称“形态分类法”。 根据语言语法的特点,将世界语言分为若干类型。 如以词的构造为主要标准,将人类语言分为词根语、粘着语、屈折语和多式综合语等;或按语法意义的主要表达方式分成分析语、综合语等。 这种分类有助于了解语言的结构,但不能概括世界语言的多样性,也没有和语言的历史比较起来研究。 第二是谱系分类法,也称“发生学分类法”。 按语言的共同来源,按语言亲属关系的远近,把世界的语言分为不同的语系、语族和语支。 印欧语系分布在欧洲、亚洲、美洲等地。 包括印度语、伊朗语、斯拉夫语、波罗的海语、日耳曼语、罗马语、克尔特语、希腊语、阿尔巴尼亚语、亚美尼亚语等。 闪含语系分布在阿拉伯半岛、非洲东部和北部一带。 包括阿拉伯语、古希伯莱语、豪萨语、古埃及语等。 芬兰乌戈尔语系分布在芬兰、苏联、挪威、匈牙利等地。 包括芬兰语、爱沙尼亚语、匈牙利语等。 阿尔泰语系主要分布在中国、土耳其、蒙古、苏联、伊朗、阿富汗。 包括阿塞拜疆语、土库曼语、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土耳其语、日语、朝鲜语等(也有将日语、朝鲜语列为特殊语言)。 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分布在高加索一带。 包括高加索语、格鲁吉亚语等。 汉藏语系主要分布在中国和越南、老挝、泰国、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等国境内。 包括汉语、泰语、缅甸语、越南语、藏语等。 达罗毗荼语系分布于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北部、巴基斯坦等地。 包括泰米尔语、马拉雅拉语、坎纳拉语、泰卢固语和布拉灰语等。 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也叫“南岛语系”,分布在北自夏威夷,南至新西兰,西自马达加斯加,东至马克萨斯群岛的广大地区。 包括高山语、马来语、印度尼西亚语、爪哇语等。 班图语系分布在非洲苏丹以南的广大地区,所属语言中,最通行的是斯瓦希里语。 此外,还有美洲的印第安语言。 据统计,世界上使用语言人数最多的是汉语,约占世界人口的23%;其次是英语(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约占世界人口的8%多;第三是俄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约占世界人口的6%;第四是西班牙语(属印欧语系罗马语族),约占世界人口的5%。 世界语言十分复杂,专家估计大要有5000-7000种。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各国的学者所统计的结论是相差悬殊的,其说法也极不一致。 根据德国语言学家在1979年的统计,当时世界上已经查明的语言有5651种
山东淄博家用制氧机专业销售门店?
什么是家庭氧疗 家庭氧疗认为是最能影响COPD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新的氧疗技术的产生和氧疗方法的不断改进,不仅提高了氧疗效果,也给患者的使用带来了极大方便,使长期氧疗的应用更加广泛。 长期氧疗在欧美和发达国家开展较为普遍,在亚洲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开展较少。 我国关于COPD患者应用长期氧疗的情况,尚无确切统计数字。 美国开展长期氧疗最为普遍,居世界领先地位,每10万COPD患者有241人应用长期氧疗。 在美国家庭氧疗的费用1993年度为11亿美元,1994年度为14亿美元。 虽然氧疗费用增加,但统计结果表明,如果不采用氧疗,这些患者总的社会负担将由于病死率增加、生活质量下降以及个体生产效率减低而更加明显增加。 家庭氧疗认为是最能影响COPD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新的氧疗技术的产生和氧疗方法的不断改进,不仅提高了氧疗效果,也给患者的使用带来了极大方便,使长期氧疗的应用更加广泛。 长期氧疗在欧美和发达国家开展较为普遍,在亚洲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开展较少。 我国关于COPD患者应用长期氧疗的情况,尚无确切统计数字。 美国开展长期氧疗最为普遍,居世界领先地位,每10万COPD患者有241人应用长期氧疗。 在美国家庭氧疗的费用1993年度为11亿美元,1994年度为14亿美元。 虽然氧疗费用增加,但统计结果表明,如果不采用氧疗,这些患者总的社会负担将由于病死率增加、生活质量下降以及个体生产效率减低而更加明显增加。 中进制氧机是目前家用制氧机里面最好的,淄博市唯一的一家专卖店在张店区中心医院北门向西100米路北绿色的广告牌(医疗器械)品牌全、专业服务,免费保修3年,值得一看
贸易平衡及顺差与逆差有什么区别
说白了顺差是赢利,逆差是亏损 平衡 就是收支平衡贸易顺差、逆差与贸易平衡研究一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主要借助于政府定期公布的对外贸易平衡表。 一般而言,平衡表比较系统地载有表明出口和进口的数字统计,大体可反映一国在特定时期内对外贸易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一国对外贸易按出口大于、小于或等于进口等情况,分别构成贸易顺差、贸易逆差或贸易平衡。 1 .贸易顺差( 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 所谓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 “ 出超 ”.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 贸易顺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国在特定年份对外贸易活动状况。 通常情况下,一国不宜长期大量出现对外贸易顺差,因为此举很容易引起与有关贸易伙伴国的摩擦。 例如,美、日两国双边关系市场发生波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长期处于巨额顺差状况。 与此同时,大量外汇盈余通常会致使一国市场上本币投放量随之增长,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贸易逆差( Un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 所谓贸易逆差是指一国在特定年度内进口贸易总值大于出口总值,俗称 “ 入超 ”,反映该国当年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同样,一国政府当局应当设法避免长期出现贸易逆差,因为大量逆差将致使国内资源外流,对外债务增加。 这种状况同样会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3 .贸易平衡( Balance of Trade )。 贸易平衡是指一国在特定年度内外贸进、出口总额基本上趋于平衡。 纵观世界各国 ( 地区 ) 政府的外贸政策实践,这种现象并不多。 一般来说,一国政府在对外贸易中应设法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略有结余,此举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