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全球云计算去向何方?
2021-08-10 06:39:21随着全球疫情形势趋缓,在2020年巧逢机遇的云计算赛道,后续还能延续它的荣光吗?后疫情时代,全球云计算行业又该往何处发展呢?
回顾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线上娱乐、消费、学习、办公、协作等业务需求迅速增加,企业上云进程加速,推动云计算行业实现快速发展。然而,随着全球疫情形势趋缓,在2020年巧逢机遇的云计算赛道,后续还能延续它的荣光吗?后疫情时代,全球云计算行业又该往何处发展呢?
看概念趋势:云计算内涵增添新视角
云计算可以看作是云服务供应商通过云操作系统将物理 服务器 资源(cpu、内存、硬盘、网卡等)虚拟化为计算、存储、网络三大类可配置的资源池,用户通过网络按需自助付费获取资源池相应的资源,以最小化的管理成本和与服务供应商的互动实现资源的迅速供给和释放。服务模式方面,云计算基础的服务模式包含三种: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和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在此基础之上,随着技术创新和业务需求的发展,又出现桌面即服务(Desktop as a service,DaaS)、数据即服务(Data as a service,DaaS)以及存储即服务(Storage as a Service,STaaS)等新型服务模式。部署方式方面,云计算包含三种常规部署模式: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部署。为满足特定业务和场景需求,行业云、专有云和边缘云等发展成为新型部署方式。

图1 云计算基本概念
看整体规模:全球公有云市场稳中有增
全球公有云市场增速稳定,市场发展前景向好。从市场整体规模看,2019-2024年期间全球公有云市场将以17.4%的复合增长率保持稳定增长,预计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突破5千亿美元。从细分领域看,全球SaaS市场依然是价值聚焦环节,市场份额占比最大;IaaS和PaaS市场份额合计占比与SaaS差距逐步缩小,到2024年,IaaS和PaaS市场占比接近一半,预计达46%。
图2 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
看区域市场:北美公有云市场份额领跑全球
2020年北美仍是全球第一大公有云市场,中国仅次于西欧,位列全球第三。从全球区域公有云市场规模看,北美依然占据全球最大的公有云市场份额,2020年市场规模达1473亿美元,占比高达56.1%。西欧位于第二位,2020年市场规模达528亿美元,占比为20.1%。中国仅次于西欧,位列全球第三,2020年公有云市场规模达196亿美元,占比为7.5%。亚太、拉美、东欧、中东和北非等地区的公有云市场呈稳定增长态势;撒哈拉以南非洲、俄罗斯等地区市场份额不足1%。
看技术趋势
趋势一:多云策略依然是企业上云首选
在全球疫情和业务需求的双重推动之下,企业上云成为众多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突破口,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上云,迈出“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据Flexera最新报告显示,企业多云策略选择占比逐年上升,从2019年的84%上升到2021的92%,其中混合云已成为企业上云策略首选,2021年占比达82%。由此可见,混合云已成为企业上云策略主流之选。
图4 全球企业上云策略选择
趋势二:云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容器技术受到广泛关注
早期,虚拟化技术凭借较高的可用性、灵活性、扩展性等优势受关注度较高。然而,基于传统技术栈构建的应用包含了太多开发需求,云端强大的服务能力红利还并没有完全得到释放。近年来,以容器、微服务、DevOps为代表的云原生技术,可以为企业提供更高的敏捷性、弹性和云间的可移植性,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容器技术受到开发者的广泛关注。2020年,后端开发人员使用容器技术的占比高达60%,未来仍具较大增长空间。
图5 云计算技术发展趋势
趋势三:边缘侧需求催生分布式云新形态
为了满足视频直播、AR/VR、工业互联网等场景下,更广连接、更低时延、更好控制等需求,云计算在向一种更加全局化的分布式组合模式进阶。分布式云是云计算从单一数据中心部署向不同物理位置多数据中心部署、从中心化架构向分布式架构扩展的新模式。在分布式云中,中心管理平台负责大规模整理数据分析,深度学习训练,大数据存储,对分布式云节点进行管理;分布式云节点负责小规模局部数据轻量处理,小数据存储,数据采集与实时控制;数据生产终端主要是生产数据,执行决策。
图6 分布式云架构图
趋势四:云原生采纳率持续攀升
云原生是以容器技术、微服务、DevOps等技术为基础建立的一套云技术产品体系。云原生极大的释放了云的红利,充分继承云的设计思想,未来应用将更多基于云上进行本土应用开发,云原生应用更加适合云的架构,而云计算也为云原生应用提供较好的基础支撑,如资源隔离、分布式、高可用等,云原生最大程度发挥了云的优势。近年来,云原生采纳率持续攀升。从全球整体来看,容器使用率远高于无服务架构以及容器编排工具和管理平台,且呈逐渐增长趋势。从细分区域看,云原生技术成为欧洲和北美地区后端开发人员的主流之选,一半以上的后端开发人员采用容器,管理容器的编排技术同样较受欢迎(25%以上的使用率);而中东非、亚洲地区云原生技术使用率相对较低。
图7 全球云原生技术采用率
云计算好像开始流行了,有什么发展前景吗?
云计算时代已经来临,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但现在还在云落地过程中,像京东现在在模仿国外的亚马逊,如果转型成功的话,就可以像亚马逊、谷歌、微软这类 IT巨头,通过现有的平台承载着海量的业务,还有技术和基础设施资源构建起强大的公有云,为广大用户提供各类云服务,更重要的京东云的成功可以为中国电商行业未来发展指引方向。
学习大数据需要哪些基础
一般需要了解一些算法基础,还需要有一定的语言基础,最好是JAVA语言的基础.
不过这些基础还是需要建立在你勤奋学习上的,不是有了这些基础你就能学好.
所以你想学一门东西的时候,持之以恒才是最重要的.
世界科技化的几大趋包括哪些
世界科技化的八大趋势:一、科技发展呈现交叉融合的态势。 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人口增长以及能源与粮食安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需要跨学科协作才能解决,而且不仅需要依靠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更需要从民生和社会角度着手,这种变化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不断走向综合,使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内部的交叉融合变得更加紧密。 二、大数据的科学方法正在为众多行业所应用。 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无线革命被认为是能够改变21世纪科技发展趋势的三大动力。 大数据浪潮、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融合,以及能源、材料、生物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将催生新的产业,引发产业革命性变革。 三、以智能制造为特征的信息网络领域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云计算、物联网、宽带等技术的兴起促使信息技术的渗透方式和应用模式正在发生变革。 人-机-物融合的新趋势,将使消费者在更大程度上参与设计和制造过程,甚至会成为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无线革命中,信息技术失去的只是缆线。 未来无线装置将完全看不见,其芯片将内置于日常物品内部。 这样的芯片以及链接它们的网络,将成为最强有力的无线装置。 未来10年,无线充电和无线传输技术将成为支撑无线革命的关键技术。 无线充电已在实验室获得成功,该技术的实用化对电动汽车的普及意义重大。 无线电力传输将为人类带来“无线电源”,9年前,人们就已成功利用无线电力传输装置,点亮了约2米以外的60W灯泡。 将来,无线电力传输技术将有效解决物联网中各种传感器的供电问题,摆脱大量电池更换的烦恼。 四、能源与资源领域正在发生转型。 近年全球能源领域在能源输送效率、安全性和智能化等诸多方面取得进展,多种能源形式将实现互补与系统融合,特别是信息技术与新能源的结合将产生新型工业模式。 同时,目前迅猛发展的新型制造技术将极大地改变传统集约式的生产模式和传统的规模经济效应,还将改变现有的商业模式和生产关系。 换言之,新型制造技术的发展将促使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分布化,这种变化给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化利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建设分布化可再生能源供给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保证个体能够生产和分享能源,如同当今人类在互联网上生产和分享信息一样方便。 五、材料与制造领域的绿色和智能化趋势明显。 近年来全球材料设计与性能预测科技发展迅速,环境协调和低成本合成制备技术倍受重视,材料制造工艺以及结构与性能关系方面的研发取得进展,材料更加绿色、节能、可循环利用。 六、绿色化学(又称绿色技术、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的兴起是上述领域的重要进展。 绿色化学是更高层次的化学,其主要特点是“原子经济性”,即在获得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因此既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又不产生污染。 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可以看作是化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绿色化学利用生物质代替当前广泛使用的石油,将废生物质转化成动物饲料、工业化学品和燃料,是保护环境的一个长远的发展方向。 七、农业和人口健康领域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正在推动农业基础科学快速发展,表现在,一是农业生物组学和动植物分子设计育种已成为农业科技的前沿和热点,农产品供给日益丰富,食品和粮食安全倍受重视;二是人类基因组及其在生命过程中的功能调控,特别是细胞命运调控机制等基本问题面临重大理论突破,传统医学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健康医学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八、空间与海洋领域向纵深发展。 空间探测向更深更遥远的宇宙迈进,持续探索宇宙起源、演化、暗物质暗能量的本质;国际空间站主体建造完成,将不断产生新的科学认知和效益;围绕国家安全与海洋权益、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深海探索三大方向,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的近海管理体系和走向深海大洋,多功能水下缆控机器人、高精度水下自航器、深海海底观测系统、深海空间站等海洋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将为深海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核心支撑,催生新型蓝色经济的兴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