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零信任的六个误区 (零信任的重点是什么)

教程大全 2025-07-21 00:34:17 浏览

如果企业已经陷入了一些误区,可能需要重新考虑零信任策略。

根据IDG公司发布的一份名为《2020年安全优先研究》的调查报告,人们对零信任的兴趣正在飙升,4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正在积极研究零信任技术,而在2019年只有11%,18%的企业表示他们已经有了零信任解决方案,是2018年8%的两倍多。另有23%的受访者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实现零信任。

Forrester公司的分析师Steve Turner指出,在他最近与一些企业客户的沟通和交流中,发现50%~70%的人完全误解了零信任的基本概念和原则,这主要因为市场炒作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他补充道:“当我们告诉他们有关零信任有五个误区和误解时,他们需要意识到所拥有的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安全。”

以下是一些与零信任有关的常见误区:

误区1:零信任能够解决技术问题

事实上,零信任不能解决技术问题,只是解决业务问题。Turner说:“企业的第一步需要了解试图解决的业务问题是什么。”

Forrester公司前分析师John Kindervag创建了零信任模型,他也强调关注业务结果的必要性,建议企业的首席信息安全官让业务团队参与进来。他说,“如果不知道自己的业务需求,就会面临失败。”

误区2:零信任是一种产品或一组产品

关于零信任的一个常见误解是,如果企业部署了身份管理、访问控制和网络分段措施,那么就成功地实现了零信任。托管安全服务提供商ON2IT公司的网络安全策略高级副总裁Kindervag解释说,零信任并不是一套产品或一套策略。他说,“这是一项旨在阻止数据泄露的战略举措。”Burkhardt将其描述为一套用于构建安全技术环境的原则。

埃森哲公司首席信息官Kris Burkhardt补充说:“没有人能够为你提供零信任的解决方案。如果你希望购买一种产品以获得零信任,那你就问错了问题。”

Turner说,他一直在与一些客户沟通,这些客户在购买一款产品时需要厂商承诺它是零信任的,但他们没有改变任何做法,例如没有对数据进行分类,仍然有拥有特权的员工、供应商和承包商,也没有识别关键资产或改变网络流量。

误区3:零信任意味着不信任自己的员工

Kindervag解释说,零信任方法的目的不是使系统可信;这是关于从IT系统中消除信任的概念。他说,“信任是一种在数据泄露时被利用的漏洞。我们不想让IT系统受到信任。”

这有时会被误解为企业不信任员工。首席信息官需要解释这不是针对个人的行为,这与员工需要采用门禁卡才能进入大楼一样。最终目标是防止数据泄露,这将影响到企业的每个人。

误区4:零信任很难实现

Kindervag驳斥了零信任很难实现的想法。他指出,“这是那些不希望你这么做的人创造的误区,因为这会摧毁他们的深度防御模式。”零信任并不复杂,当然也不会比企业已经采取的措施代价更高昂,这甚至还没有考虑到数据泄露的成本。

Turner认为,现在实现零信任要容易得多:工具本身已经得到了改进,供应商现在正在跨产品线合作。他补充说,“如今在没有那么多投资的情况下,完成工作要容易得多。”

误区5:开始零信任之旅只有一种正确的方法

Turner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两种开始零信任之旅的方法:安全方面和身份管理方面。一些企业从身份管理开始,迅速部署多因素身份验证,从而获得最简单、最快速的胜利。

Turner说,其他企业采取以网络为中心的安全方法,首先解决微分段问题,这可能更具挑战性。

误区6:部署SASE意味着没有信任

安全访问服务边缘(SASE)最近成为了一种走向零信任之旅的流行方式,因为它是一种将安全控制放在云中的服务。然而,Turner指出,在新冠疫情初期带来的混乱中,许多企业采用安全访问服务边缘(SASE)技术,以解决员工在家工作的紧迫问题。

安全访问服务边缘(SASE)解决了边缘地带的零信任问题,但随着一些员工重返办公室,企业意识到他们仍在使用传统的外围安全概念。Turner 说:“SASE解决方案并不适用于混合工作模式。现在企业需要重新开始,并将零信任作为一种企业范围的战略。”


为什么人总是看起没有精神,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现代社会有许多人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于不明白心理的规律。 河北衡水市心理咨询中心的一修老师,以前患过10来年的心理障碍。 后来在试用各种方法,阅读各种资料后,自已领悟到了心理的规律。 也帮助了很多的人走出了心理的误区。 这些心理规律即使对正常的人的心理也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心理也被作为一种事物来研究。 但心理不同于一般的物理现象。 所以好多人对于心理问题走进了误区,机械地看心理问题,现实中的物质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很明确,很机械,但心理就不一样,它变化多端。 所以如果医院用药物治疗心理障碍作为主要手段,就是错误的。 心理的问题主要就是心理的原因,只要思想变好了,问题就解决了,跟体质没多大关系,除非是心理影响伤害到了身体,需要对身体治疗。 弗洛伊徳的潜意识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虽然在科学上有重要意义,但还是很不完善的。 而且在我们心理的实际应用上没多大作用,比如你如果对汽车的各部分都相当了解,但是你驾车技术不好的话,你车也是开不到好的,而如有一人对汽车各部分都不了解,但他驾车技术好,他就可以把车开的更好。 心理也是一样,我们的心理驾驶技术决定了我们的心理运行的好不好。 弗洛伊德晚年的研究使他自己陷入了完全的悲观,不但对心理治疗感到完全的悲观,甚至对整个人类也感到了完全的悲观。 弗洛伊德本人并没有实际治愈过一例典型的心理障碍患者,而且弗洛伊德本人也承认这一点。 怎样让我们的心理变的更好呢?从古到今,有着对此各种各样的讨论。 其实我们可以从古代的老子,庄子,佛教的禅宗中得到很多有有益的启示。 但是一提到宗教,很多人可能就想到那些迷信的东西,当然,想通过神,鬼 等使心理变好,那是肯定错误的,即使佛教都说佛不能直接救你,要你自己开悟。 但是这些古人的思想中确有一些真正的可取之处。 那就是关于心理方面的一些知识方法,也可以说是技巧。 比如佛教的禅宗,提倡顿悟。 其实这个开悟就是对心理规律的技巧方法的掌握,但它不当当是个知识,它是一种体验,它要你自已去真实感受它,要实际运用它,觉得好了,你就会知道了。 就比如你没吃过一样东西,不管别人怎么说它的味道,你还是不会知道它真正的味道,只有你亲自吃了后,你就立刻知道。 当然,我们也不要把悟当成是什么成佛成仙的事,没有那么神的。 我们只把它当成是对自已心理的一种领悟。 这是个什么方法呢?其实它是太简单,简单到你可能不会认为它是个好方法,它才会从我们眼前溜走。 我们喜欢把问题复杂化,我们的本能使我们认为简单的东西更不正确。 所以才有禅宗里的棒喝,就是师父拿着根木棒要逼徒弟领悟,就是说这么简单的东西你还不知道。 这个方法就是“接纳”。 就是诚心接纳你所有的感觉,感受,想法,行为,痛苦,害怕,高兴等等一切。 就这么简单。 要注意是一切,不管再怎么痛苦,再怎么难受,再怎么不合理,都接受它,接纳了,你就会好。 在接纳的同时,你也可以观察自已的心理到底在想什么,去感觉自已的感受,就好象看另外一个人一样。 这就好象佛教里的俗语,“观照”和“觉知”。 当然,你没去想怎样接纳,你也可以是在接纳。 这个方法对于正常人,对于有心理障碍的人都是一样有用的。 其实所谓正常人和不正常人的区分界限是不大的,甚至就在一念之间。 我们可以用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做为例子,这样更容易理解。 比如,有个有心理障碍的人,他每天总在睡前要看一下门关了没有,即使他已经知道门关好了,他还是要去重关一下,如不去,他就不舒服,而且几乎每次门都是已经关好的。 他意识到这是个病,为此很烦。 如果运用接纳的方法就是,你就接纳有这种想法,有这种行为,接纳自已为此而产生的烦恼。 那你就会变好。 其实我们有古怪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有这种想法呢,为什么不那样想就是正常的,我们如果把有那种想法和没那种想法都看着是正常的,那我们胸怀就更宽广。 就比如庄子的家人死了,他一点都不伤心,反而敲乐器,别人觉得不正常 ,就问他为什么不难过,他说,人死了就是难过的事吗,人死了,与天地同眠,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 那个总关门的人,就是为有这样的想法而烦,所以他就努力压制这样的想法,但是心理就是这样,你越压制,他越对抗。 这样相互对抗,冲突就会越来越大。 这是愚蠢的做法。 如果他去接纳这种想法,接纳这种行为,那么渐渐的反而就会变好。 当然,这是个渐变的过程,这点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蜕变,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变好。 就象我们在睡觉时,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睡着的,你从不会知道是哪一刻睡着的。 当然这个蜕变的时长因人而异,有些人很快,只需一会儿,有些人则要几天或者几十天。 当接纳时,我们的心理反而慢慢不再对抗了,这时我和我们的心理成为一体了,就象“无我”那样。 有一个典故,有人问佛,我为什么烦恼呢,佛跟他解释后,他立即顿悟了,佛大概的意思就说,是你自已在烦,是你自已一直在纠缠你的心,本来你是不烦的,你为什么要去纠缠它呢,也就是说你接纳你的烦恼,你就不会烦了。 所以也有个典故,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就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惠能得到了师父的衣钵。 勤拂拭正是自已没有必要的纠缠。 所以佛教常常以小故事来启发人们。 那个关门的人其实更多的是为有那种想法而烦,当他接纳后,他可以常去关门,甚至还可以喜欢上关门,但他也可以不去关门,如果不关门有不舒服就接受不舒服。 这样渐渐地,关不关门对他就无所谓了。 心理也没什么障碍不障碍了。 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我们话语有时难以表达清楚,但只要去体验就容易明白的,而且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实际体验。 另外我们也要相信接纳就会好,信则有,不信则无,这虽然很主观,但心理就是这样的,你不信的话,你连体验它正不正确的机会都没有了。 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客观的心理科学。 禅宗的悟也是客观的心理科学。 再比如有些人会失眠。 对于失眠,药物治疗是没什么用的。 完全是心理原因。 当失眠时,你就这样想,我就让它失眠,一直醒着到天亮我也真的接受,有烦恼有担心我也接受,当然你闭上眼睛,摆好了睡觉的姿势。 你要相信接纳就会好的。 而的确实际上就是会好的,慢慢地,不知不觉你肯定会进入梦中。 这个过程也是很微妙的。 总之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都大同小异。 解决的方法也差不多。 有心理障碍也不一定是坏事,正所谓没有迷哪来的悟,没有悟也就没有迷。 其实我们还可以由这种体验领悟到很多道理。 还有象老庄的“无为而无不为”,我们的工作是工作,如果我们不工作时,就是在玩吗?不工作时,我们的身体在运行,嘴巴在呼吸,在一定意义上不可以说是工作吗。 所以你即使一事无成,和做成大事,在一定意义上是一样的,这就是你的思想要有包容性。 有时候世俗的思想是片面的。 还有老庄思想的柔弱能胜强硬等等,都是很有道理的。 当我们接纳了自已时,我们还可以体验到更多的感受,有时候即使你一个人静坐时也能感受到无比的愉悦,你也会知道快乐和痛苦是相对的,一波又一波,而且不受我们想法控制。 很多时侯你的思考变的根本不重要了,你只需去体验,你没去想接纳,但你是在接纳,而且接纳的更好。 我们的思考有时反而束缚了我们,丢开了可笑的思想,我们会变的更自由,更精彩。 我们的心是很大的,我们体验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 我们的世界是复杂的。 有太多的问题我们不明白。 好多人喜欢问为什么,有时对于一些问题,你不要去想为什么,不要去钻牛角尖,你想也想不明白,一句话,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 我们的脑子的思考力实在是很渺小。 我们的世界也是很矛盾的,真理和错误都是相对的,真理在一定意义下是错的,错误在某种意义下又可能是对的。 有时我们的言语很难表达出好多事情,言语表达也有许多不完整性,所以争辩也是没有多少意义,你争赢了也不一定是对的,争输了也不一定是错的。 只要我们体会到其中的真正的意思也就足了。 如果你觉得好,则一定多帮别人回答这类问题

的重点是什么

标准的就餐时间是几点?

现在的人就餐没有一定的规律,这和你的工作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你能按自己的规律去吃好三餐,那就是最标准的就餐时间。

多大得孩子可以断奶,什么季节,断奶期母亲和孩子的饮食。

一般宝宝在8-10月可以断奶,但断奶需慢慢来 ,宝宝的健康成长需要各种营养物质的补充,因此,逐步添加辅食直至顺利过渡到正常普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但在断奶时机的把握上,年轻的妈妈们常常操之过急,仓猝断奶,反而造成宝宝食欲的锐减。 我们知道:婴儿的味觉是很敏锐而且对饮食是非常挑剔的,尤其是习惯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常常拒绝其它奶类的诱惑。 因此,宝宝的断奶,应尽可能顺其自然逐步减少,即便是到了断奶的年龄,也应为他创造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千万不可强求其难。 正确的方法是:适当延长断奶的时间,酌情减少喂奶的次数,并逐步增加辅食的品种和数量,只要年轻的妈妈们对宝宝的喂养调整得当,相信宝宝们都能顺利通过“断奶”这一难关的。 什么时候断奶好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母乳所供给的各种营养成分已不能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一般在9至12个月时可以断奶,在奶制品或其他代乳品缺乏的地区,断奶可适当延迟至1岁半左右。 但断奶的月龄没有硬性规定,如果母亲奶多可多喂一段时间,一般到1 岁左右断奶。 母乳少,但小儿愿意同时吃牛奶或其他食品,也可多吃一段时间,如果母乳少,而小儿又不愿吃奶制品及其他食品的,则应早一点断奶,可提前到6个月就断奶了。 错误的断奶方法 (1)往奶头上涂墨汁、辣椒水、万金油之类的刺激物。 对宝宝而言,这简直是残忍的“酷刑”。 妈妈以为宝宝会因此对母乳产生反感而放弃母乳,效果却适得其反,宝宝不吓坏才怪呢,而且还会因恐惧而拒绝吃东西,从而影响了身体的健康。 这下可好,母乳没断,倒把其他该吃的食物给断了。 (2)突然断奶,把宝宝送到娘家或婆家,几天甚至好久不见宝宝。 断奶不需要母子分离,对宝宝的情感来说,妈妈的奶没有了,可不能没有妈妈呀!长时间的母子分离,会让宝宝缺乏安全感,特别是对母乳依赖较强的宝宝,因看不到妈妈而产生焦虑情绪,不愿吃东西,不愿与人交往、烦躁不安,哭闹剧烈,睡眠不好,甚至还会生病,消瘦。 奶没断好,还影响了宝宝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实在得不偿失。 (3)有的妈妈不喝汤水,还用毛巾勒住胸部,用胶布封住乳头,想将奶水憋回去。 这些所谓的“速效断奶法”,显然违背了生理规律,而且很容易引起乳房胀痛。 如果妈妈的奶太多,一时退不掉,可以口服些回奶药,如乙烯雄酚每次5毫克,每日3次口服(乙烯雌酚1毫克1片,一次要吃5片),若吃后感到恶心,可加服维生素B6,断奶后妈妈若有不同程度的奶胀,可用吸奶器或人工将奶吸出,同时用生麦芽60克、生山楂30克水煎当茶饮,3-4天即可回奶,切忌热敷或按摩。 正确的奶断方法 断奶不仅仅是妈妈和宝宝的事,在这个过程中,爸爸也将起着关键的作用。 以下的建议供你参考: (1)循序渐进,自然过渡。 断奶的时间和方式取决于很多因素,每个妈妈和宝宝对断奶的感受各不相同,选择的方式也因人而异。 快速断奶:如果你已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你和宝宝也都可以适应,断奶的时机便已成熟,你可以很快给宝宝断掉母乳。 特别是加上客观因素,如果妈妈一定要出差一段时间,那么很可能几天就完全断奶了。 如果妈妈上班后不再吸奶,那么白天的奶也很快就会断掉。 逐渐断奶:如果宝宝对母乳依赖很强,快速断奶可能会让宝宝不适,如果你非常重视哺乳,又天天和宝宝在一起,突然断奶可能有失落感,因此你可以采取逐渐断奶的方法。 从每天喂母乳6次,先减少到每天5次,等妈妈和宝宝都适应后,再逐渐减少,直到完全断掉母乳。 (2)少吃母乳,多吃牛奶。 开始断奶时,可以每天都给宝宝喝一些配方奶,也可以喝新鲜的全脂牛奶。 需要注意的是,尽量鼓励宝宝多喝牛奶,但只要他想吃母乳,妈妈不该拒绝他。 (3)断掉临睡前和夜里的奶。 大多数的宝宝都有半夜里吃奶和晚上睡觉前吃奶的习惯。 宝宝白天活动量很大,不喂奶还比较容易。 最难断掉的,恐怕就是临睡前和半夜里的喂奶了,可以先断掉夜里的奶,再断临睡前的奶。 这时候 ,需要爸爸或家人的积极配合,宝宝睡觉时,可以改由爸爸或家人哄宝宝睡觉,妈妈避开一会儿。 宝宝见不到妈妈,刚开始肯定要哭闹一番,但是没有了想头,稍微哄一哄也就睡前了。 断奶刚开始会折腾几天,直到宝宝一次比一次闹的程度轻,直到有一天,宝宝睡觉前没怎么闹就乖乖躺下睡了,半夜里也不醒了,好了,恭喜你,断奶初战告捷。 (4)减少对妈妈的依赖,爸爸的作用不容忽视。 断奶前,要有意识地减少妈妈与宝宝相处的时间,增加爸爸照料宝宝的时间,给宝宝一个心理上的适应过程。 刚断奶的一段时间里,宝宝会对妈妈比较粘,这个时候,爸爸可以多陪宝宝玩一玩。 刚开始宝宝可能会不满,后来就习以为常了。 让宝宝明白爸爸一样会照顾他,而妈妈也一定会回来的。 对爸爸的信任,会使宝宝减少对妈妈的依赖。 (5)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断奶前后,妈妈因为心理上的内疚,容易对宝宝纵容,要抱就抱,要啥给啥,不管宝宝的要求是否合理。 但要知道越纵容,宝宝的脾气越大。 在断奶前后,妈妈适当多抱一抱宝宝,多给他一些爱抚是必要的,但是对于宝宝的无理要求,却不要轻易迁就,不能因为断奶而养成了宝宝的坏习惯。 这时,需要爸爸的理智对妈妈的情感感起一点平衡作用,当宝宝大哭大闹时,由爸爸出面来协调,宝宝比较容易听从。 注意:断奶期间宝宝不良的饮食习惯是断奶方式不当造成的,可不是宝宝的过错。 断奶期间依然要让宝宝学习用杯子喝水和饮果汁,学习自己用小勺吃东西,这能锻炼宝宝独立生活能力。 宝宝断奶后的饮食 ●断奶与辅食添加平行进行。 不是因为断奶才开始吃辅食,而是在断奶前辅食已经吃得很好了,所以断奶前后辅食添加并没有明显变化,断奶也不该影响宝宝正常地辅食。 ●断奶后宝宝喝什么?和平时一样,白天除了给宝宝喝奶外,可以给宝宝喝少量1:1的稀释鲜果汁和白开水。 如果是在一岁以前断奶,应当喝婴儿配方奶粉,一岁以后的宝宝喝母乳的量逐渐减少,要逐渐增加喝牛奶的量,但每天的总量基本不变(一岁至两岁幼儿应当每日600毫升左右) ●断奶后宝宝吃什么?一岁宝宝全天的饮食安排:一日五餐,早、中、晚三顿正餐,二顿点心,强调平衡膳食和粗细、米面、荤素搭配,以碎、软、烂为原则。 完全断奶(母乳)了,饮食也大部分固定为早、中、晚三餐,并由稀饭过渡到稠粥、软饭,由肉泥过渡到碎肉,由菜泥过渡到碎菜,到快一岁时,可训练宝宝自己吃饭,并必须断奶(母乳),如果还继续用母乳喂孩子,孩子可能既不喝牛奶,食欲也差,而且各方面的营养都跟不上宝宝生长的需要,但同时不得不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给宝宝添加辅食,从少到多,由稀到稠,从细到粗,习惯一种再加另一种,在孩子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添加,出现反应暂停两天,恢复健康再进行。 8个月的宝宝一定慢慢适应从奶到食物的过度,也相信宝宝一定会适应的。 断乳后喂养,婴幼儿每日需要热能大约1100~1200千卡,蛋白质35~40克,需要量较大。 由于婴幼儿消化功能较差,不宜进食固体食品,应在原辅食的基础上,逐渐增添新品种,逐渐由流质、半流质饮食改为固体食物,首选质地软、易消化的食物。 鉴于此,婴幼儿的饮食可包括乳制品、谷类等。 烹调时应将食物切碎、烧烂,可用煮、炖、烧、蒸等方法,不宜油炸及使用刺激性配料。 婴幼儿断乳后不能全部食用谷类食品,也不可能与成人同饭菜。 主食应给予稠粥、烂饭、面条、馄饨、包子等,副食可包括鱼、瘦肉、肝类、蛋类、虾皮、豆制品及各种蔬菜等。 主粮为大米、面粉,每日约需100克,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豆制品每日25克左右,以豆腐和豆干为主;鸡蛋每日1个,蒸、炖、煮、炒都可以;肉、鱼每日50~75克,逐渐增加到100克;豆浆或牛乳,每日500毫升,1岁以后逐渐减少到250毫升;水果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供应。 断乳后婴幼儿进食次数,一般每日4~5餐,分早、中、晚餐及午前点、午后点。 早餐要保证质量,午餐宜清淡些。 例如,早餐可供应牛乳或豆浆、蛋或肉包等;中餐可为烂饭、鱼肉、青菜,再加鸡蛋虾皮汤等;晚餐可进食瘦肉、碎菜面等;午前点可给些水果,如香蕉、苹果片、鸭梨片等;午后为饼干及糖水等。 每日菜谱尽量做到多轮换、多翻新,注意荤素搭配,避免餐餐相同。 此外,烹调技术及方法,也能影响婴幼儿的饮食习惯及食欲。 若色、香、味俱全,可促进婴幼儿食欲,增多食物摄入,加强其消化及吸收功能。 ●吃营养丰富、细软、容易消化的食物。 一岁的宝宝咀嚼能力和消化能力都很弱,吃粗糙的食品不易消化,易导致腹泻。 所以,要给宝宝吃一些软、烂的食品。 一般来讲,主食可吃软饭、烂面条、米粥、小馄饨等,副食可吃肉末、碎菜及蛋羹等。 值得一提的是,牛奶是宝宝断奶后每天的必需食物,因为它不仅易消化,而且有着极为丰富的营养,能提供给宝宝身体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 避免吃刺激性的食物。 刚断奶的宝宝在味觉上还不能适应刺激性的食品,其消化道对刺激性强的食物也很难适应,因此,不宜吃辛辣食物。 ●断奶后饮食中的误区 (1)只吃饭少吃菜或只菜少吃饭。 给宝宝添加辅食,有的父母只注重主食,烂饭、面条、各种米粥、面点变着花样给宝宝吃,但副食(鱼肉、蔬菜、豆制品)吃得少,或是相反。 这都违反了膳食平衡的科学原则,不利于宝宝的健康发育。 (2)用汤泡饭。 有的父母觉得汤水的营养丰富,还能使饭变软一点,因此总给宝宝吃汤泡饭。 这显然是个误区,首先汤里的营养只有5%-10%,更多的营养还是在肉里,事实是宝宝并没有吃到更多的营养。 而且长期用汤炮饭,还会造成胃的负担,可能害得宝宝从小得胃病。 (3)用水果代替蔬菜。 有的父母发现宝宝不爱吃蔬菜,大便干燥,于是就用水果代替蔬菜,以为这样可以缓解宝宝的便秘,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水果是不能代替蔬菜的。 蔬菜中,特别是绿叶状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纤维,可以保证大便的通畅,保证矿物质、维生素的摄入。 (4)断奶后饮食正常,但仍在吃奶糕。 奶糕是从母乳到稀饭的过渡食品,而且营养成分和稀饭没什么区别,都是碳水化合物。 如果断奶后,宝宝可以吃稀粥、稀饭了,就不需要再吃奶糕了。 长期给宝宝吃奶糕,不利于宝宝牙齿的发育和咀嚼能力的培养。 祝宝宝健康快乐!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