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观察:IO等待所占用的CPU时间的百分比,高过30%时IO压力高其次、用iostat -x 1 10
[root@controller ~]#iostat -d -k 1 10Device: tps kB_read/s kB_wrtn/s kB_read kB_wrtnsda 19.00 0.00 112.00 0 112sda1 0.00 0.00 0.00 0 0sda2 0.00 0.00 0.00 0 0sda3 0.00 0.00 0.00 0 0sda4 0.00 0.00 0.00 0 0sda5 3.00 0.00 16.00 0 16sda6 0.00 0.00 0.00 0 0sda7 16.00 0.00 96.00 0 96
tps:该设备每秒的传输次数,一次传输的意思是“一次I/O请求”
使用-x获得更多信息
使用-x获得更多信息
查看设备使用率(%util)、响应时间(await)
[root@controller ~]#iostat -d -x -k 1 10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kB/s wkB/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sda 0.00 22.00 0.00 18.00 0.00 160.00 17.78 0.07 3.78 3.78 6.80sda1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sda2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sda3 0.00 15.00 0.00 2.00 0.00 68.00 68.00 0.01 6.50 6.50 1.30sda4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sda5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sda6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sda7 0.00 7.00 0.00 16.00 0.00 92.00 11.50 0.06 3.44 3.44 5.50
如果%util接近100%,说明产生的I/O请求太多,I/O系统已经满负荷,该磁盘可能存在瓶颈。
idle小于70%IO压力就较大了,一般读取速度有较多的wait.
同时可以结合vmstat查看查看b参数()和wa参数()
另外还可以参考
svctm 一般要小于await(因为同时等待的请求的等待时间被重复计算了),svctm 的大小一般和磁盘性能有关,CPU/内存的负荷也会对其有影响,请求过多也会间接导致svctm的增加。await 的大小一般取决于服务时间(svctm)以及I/O队列的长度和I/O请求的发出模式。如果svctm比较接近await,说明I/O 几乎没有等待时间;如果await远大于svctm,说明I/O 队列太长,应用得到的响应时间变慢,如果响应时间超过了用户可以容许的范围,这时可以考虑更换更快的磁盘,调整内核elevator 算法,优化应用,或者升级CPU。
队列长度(avgqu-sz)也可作为衡量系统I/O负荷的指标,但由于avgqu-sz是按照单位时间的平均值,所以不能反映瞬间的I/O洪水。
别人一个不错的例子.(I/O系统vs.超市排队)
举 一个例子,我们在超市排队checkout时,怎么决定该去哪个交款台呢?首当是看排的队人数,5个人总比20人要快吧? 除了数人头,我们也常常看看前面人购买的东西多少,如果前面有个采购了一星期食品的大妈,那么可以考虑换个队排了。还有就是收银员的速度了,如果碰上了连 钱都点不清楚的新手,那就有的等了。另外,时机也很重要,可能5 分钟前还人满为患的收款台,现在已是人去楼空,这时候交款可是很爽啊,当然,前提是那过去的5分钟里所做的事情比排队要有意义 (不过我还没发现什么事情比排队还无聊的)。
I/O系统也和超市排队有很多类似之处: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分析出I/O请求的模式,以及I/O的速度和响应时间。
%util:在统计时间内所有处理IO时间,除以总共统计时间。例如,如果统计间隔1秒,该设备有0.8秒在处理IO,而0.2秒闲置,那么该设备的%util = 0.8/1 = 80%,所以该参数暗示了设备的繁忙程度。一般地,如果该参数是100%表示设备已经接近满负荷运行了(当然如果是多磁盘,即使%util是100%,因为磁盘的并发能力,所以磁盘使用未必就到了瓶颈)。)
部署一个程序时(我测试的是一个实时上传日志的程序),对系统的cpu、内存、io等都要有所考虑,保证系统高效的运行。
如果程序本身处理的包特别小,事件很多,压力大且没有间隔的话,占用CPU的资源会很多
如果用磁盘缓存,不用内存缓存的话,能够支持断点重传,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上传,如突然断电等情况,存入磁盘缓存的数据等到恢复后会依然上传,而不会丢失,但是相对的也会增加读写磁盘的次数,如果数据量比较小,速度还是可以忍受的。
下面是别人写的这个参数输出的分析
# iostat -x 1avg-cpu: %user %nice %sys %idle16.24 0.00 4.31 79.44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sec/s wsec/s rkB/s wkB/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dev/cciss/c0d0 0.00 44.90 1.02 27.55 8.16 579.59 4.08 289.80 20.57 22.35 78.21 5.00 14.29/dev/cciss/c0d0p1 0.00 44.90 1.02 27.55 8.16 579.59 4.08 289.80 20.57 22.35 78.21 5.00 14.29/dev/cciss/c0d0p2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上面的iostat输出表明秒有28.57次设备I/O操作:总IO(io)/s=r/s(读)+w/s(写)=1.02+27.55=28.57(次/秒)其中写操作占了主体(w:r=27:1)。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只需要5ms就可以完成,但每个I/O请求却需要等上78ms,为什么?因为发出的I/O请求太多(每秒钟约29个),假设这些请求是同时发出的,那么平均等待时间可以这样计算:
平均等待时间=单个I/O服务时间*(1+2+…+请求总数-1)/请求总数
应用到上面的例子:平均等待时间=5ms*(1+2+…+28)/29=70ms,和iostat给出的78ms的平均等待时间很接近。这反过来表明I/O是同时发起的。
每秒发出的I/O请求很多(约29个),平均队列却不长(只有2个左右),这表明这29个请求的到来并不均匀,大部分时间I/O是空闲的。
一秒中有14.29%的时间I/O队列中是有请求的,也就是说,85.71%的时间里I/O系统无事可做,所有29个I/O请求都在142毫秒之内处理掉了。
delta(ruse+wuse)/delta(io) =await=78.21=>delta(ruse+wuse)/s=78.21*delta(io)/s= 78.21*28.57=2232.8,表明每秒内的I/O请求总共需要等待2232.8ms。所以平均队列长度应为 2232.8ms/1000ms=2.23,而iostat给出的平均队列长度(avgqu-sz)却为22.35,为什么?!因为 iostat中有bug,avgqu-sz值应为2.23,而不是22.35。
本篇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您有相关技术方面疑问可以联系我们技术人员远程解决,感谢大家支持本站!
香港服务器首选树叶云,2H2G首月10元开通。树叶云(shuyeidc.com)提供简单好用,价格厚道的香港/美国云 服务器 和独立服务器。IDC+ISP+ICP资质。ARIN和APNIC会员。成熟技术团队15年行业经验。
如何在linux下查看机器硬件配置
是看linux下的硬件信息,可以参考:原文出处:测试机器的硬件信息:查看CPU信息(型号)# cat /proc/cpuinfo | grep name | cut -f2 -d: | uniq -c8Intel(R) Xeon(R) CPUE5410 @ 2.33GHz(看到有8个逻辑CPU, 也知道了CPU型号)# cat /proc/cpuinfo | grep physical | uniq -c4 physical id: 04 physical id: 1(说明实际上是两颗4核的CPU)# getconf LONG_BIT 32(说明当前CPU运行在32bit模式下, 但不代表CPU不支持64bit)# cat /proc/cpuinfo | grep flags | grep lm | wc -l 8(结果大于0, 说明支持64bit计算. lm指long mode, 支持lm则是64bit)再完整看cpu详细信息, 不过大部分我们都不关心而已.# dmidecode | grep Processor Information查看内 存信息# cat /proc/meminfo# uname -aLinux euis1 #1 SMP Fri Apr 20 17:03:35 EDT 2007 i686 i686 i386 GNU/Linux(查看当前操作系统内核信息)# cat /etc/issue | grep Linux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AS release 4 (Nahant Update 5)(查看当前操作系统发行版信息)查看机器型号# dmidecode | grep Product Name 查看网卡信息# dmesg | grep -i eth
惠普笔记本电脑的型号有哪些?
V3805TU TK57/1G/120G/COMBO/14.1WXGA/无线LinuxV3776TU T2370/1G/120G/COMBO/14.1WXGA/无线V3808TU T5550/1G/120G/COMBO/GMA X3100显卡/14.1“WXGA/无线/LinuxV3814TU T8100/2G/160G/GMAX3100显卡/DVD刻录/14.1”WXGA/无线/VistaV3802TX T2370/1G/120G/COMBO/Geforce 8400 MG-128M/14.1WXGA/无线/VistaV3803TX T5550/1G/120G/COMBO/Geforce 8400 MG-128M/14.1WXGA/无线/VistaB1242TU T2370/1G/120G/DVD刻录/12.1XGA/无线/VistaB1243TU T5750/1G/120G/DVD刻录/12.1XGA/无线/VistaDV3013TX T8100/2G/160G/DVD刻录/Geforce 8400GS-256M/13.3XGA/Vista DV3011TX T8300/2G/150G/DVD刻录/Geforce 8400GS-256M/13.3XGA/Vista V3743TU T2330/1G/120G/COMBO/14.1“WXGA/无线/摄像头/vista、DV2742TX T2370/1G/160G/DVD刻录/Geforce 8400 MG-128M/14.1WXGA/无线/Vista DV2803TX T2370/1G/120G/COMBO/Geforce 8400 MG-128M/14.1WXGA/无线/Vista DV2804TX T5550/1G/160G/DVD刻录/Geforce 8400 MG-128M/14.1WXGA/无线/VistaDV2805TX T8100/1G/160G/DVD刻录/Geforce 8400 MG-128M/14.1WXGA/无线/Vista DV2806TX T8300/2G/250G/DVD刻录/Geforce 8400 MG-128M/14.1WXGA/无线/Vista DV2807TX T8300/2G/160G/DVD刻录/Geforce 8400 MG-128M/14.1WXGA/无线/摄像头VistaDV6741 T7500/2G/250/DVD蓝光刻录/Geforce 8400 MG-128M/15.4WXGA/无线/摄像头VistaHDX9106 T7700/2G/500G/DVD刻录/20.1”WUXGABV/无线/vista惠普商务人Eva系列2210b kb665PA T7250/1G/120G/Combo/12.1XGA/无线/vist2210B KB666PA T7500/1G/120G/DVD刻录/12.1XGA/无线vist HP520 KDO74AA T2400E/512MB/120G/Combo/1.83WGA/无线/VistaKD077AA T2600/1G/120G/DVD刻录/14.1WGA/无线/VistaKD490AA T2600/1G/160G/Combo/14.1WGA/无线/Vista6520S GJ760AV T5270/512MB/120G/Combo/14.1WGA/无线/VistaKF102PA T7250/1G/160G/Combo/14.1WGA/无线/VistaKS259PA T5470/1G/120G/Combo/14.1WGA/无线/Vista6520P KS260PA T8100/1G/160G/Combo/14.1WGA/无线/Vista6520S KS262PA T5470/1G/160G/DVD刻录/14.1WGA/无线/VistaKS264PA T8100/2G/160G/DVD刻录/14.1WGA/无线/VistaKS265PA T8300/2G/250G/DVD刻录/14.1WGA/无线/Vista 6515b KS256PA TK57/1G/160G/Combo/14.1WGA/无线/指纹/Vista 6515B KS257PA TL60/1G/160G/DVD刻录/14.1WGA/无线/指纹/Vis GX520PA SEM3600/512M/80G/DVD刻录/15.4WGA/无线/Vista 6510b KB388PA T7250/1G/160G/Combo/14.1WGA/无线/VistaKB389PA T7500/2G/160G/DVD刻录/14.1WGA/无线/Vista6910P KF112PA T7500/1G/120G/DVD刻录/14.1WGA/无线/Vista KL414PA T8100/1G/160G/Combo/14.1WGA/无线/VistaKL415PA T8300/2G/160G/DVD刻录/14.1WGA/无线/Vista
为什么Linux内核要压缩
Linxu的内核压缩主要原因是用在嵌入式系统环境里面的。 在嵌入式系统的存储空容量一般都比较小,内核要常驻内存,采用zImage可以占用较少的存储空间,因此牺牲一点性能上的代价也是值得的,所以一般嵌入式系统均采用压缩的内核映像文件,即zImage。 这里说下Linux的内核影像文件:Linux 内核映像文件有两种:一种是非压缩版本,叫Image;另一种是它的压缩版本,叫zImage。 zImage是Image经过压缩形成的,所以它的大小比Image小。 为了能使用zImage这个压缩版本,必须在它的开头加上解压缩的代码,将zImage 解压缩之后才能执行,因此它的执行速度比Image要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