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缓存惊现大规模丢失
最近,有些Redis缓存idc.com/xtywjcwz/38290.html" target="_blank">IDC.com/xtywjcwz/38884.html" target="_blank">节点出现了大规模的丢失现象。经过调查,发现是因为开发人员在使用Redis缓存时,没有进行正确的数据持久化处理。
数据缓存在Redis中,方便快速读取,不仅可以提高数据读取速度,还可以减轻后端 服务器 的负载压力。但是,Redis并不是一个数据库,如果不进行数据持久化处理,一旦Redis缓存节点被重启或者崩溃,缓存中的数据就会丢失。
数据持久化是Redis缓存的重要保障,主要有两种方式:RDB和AOF。
1. RDB方式:将Redis缓存的数据快照在指定的时间间隔自动保存到磁盘上。这种方式能够保证恢复缓存时的数据基本一致性,但是缺点是只能保证最后一次快照保存的数据,如果在最后一次快照和缓存崩溃之间有大量的数据更新,那么这部分数据就会丢失掉。
2. AOF方式:将所有执行的redis命令都记录下来,当Redis缓存崩溃后,可重新执行日志中的命令重建数据。相比RDB,这种方式可以保证更加完整的数据恢复,但是命令记录需要占用磁盘空间,日志文件太大时会对性能造成影响。
使用Redis缓存,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数据持久化设置,避免数据丢失带来的损失。下面是常用的数据持久化设置:
1. RDB方式:
#自动保存save 60 1000 #60秒内有1000个key被更新时自动快照#手动保存bgsave #后台手动保存save #立即保存
2. AOF方式:
appendonly yes # 开启AOF模式appendfsync always # 每次命令执行后立即同步日志文件# 其他选项:everysec(每秒同步一次)和no(不同步,性能最好,但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
除了设置数据持久化之外,还需要关注Redis缓存的使用场景和缓存淘汰策略,避免出现缓存击穿、缓存雪崩等问题。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缓存淘汰策略:
1. LRU(最近最少使用):缓存达到最大容量时,会淘汰掉最近最少使用的数据。
2. LFU(最少使用):缓存达到最大容量时,会淘汰掉使用频次最少的数据。
3. Random(随机):缓存达到最大容量时,会随机淘汰一部分数据。
4. TTL(过期时间):缓存中的数据设置过期时间,到期自动淘汰。
通过合理设置数据持久化和缓存淘汰策略,可以提高Redis缓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为业务系统提供更快速的访问体验。
在使用Redis缓存时,不能只关注其读写性能,更要重视数据安全与可靠性问题,避免因为一时便捷导致数据丢失的风险。
香港服务器首选树叶云,2H2G首月10元开通。树叶云(www.IDC.Net)提供简单好用,价格厚道的香港/美国云服务器和独立服务器。IDC+ISP+ICP资质。ARIN和APNIC会员。成熟技术团队15年行业经验。
如何解决redis高并发客户端频繁time out

建议采用缓存处理,按照你说的这种数据量,基于redis的缓存完全可以满足,存取速度可以10W+的,另外,拟采用的hashMap 是ConcurrentHashMap还是其他,页面展示是增量查询还是直接所有的再查询一次,socket数据接收你是用的netty还是mina
RAM内存与ROM内存有什么区别?
●只读存储器(ROM)ROM表示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在制造ROM的时候,信息(数据或程序)就被存入并永久保存。 这些信息只能读出,一般不能写入,即使机器掉电,这些数据也不会丢失。 ROM一般用于存放计算机的基本程序和数据,如BIOS ROM。 其物理外形一般是双列直插式(DIP)的集成块。 ●随机存储器(RAM)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表示既可以从中读取数据,也可以写入数据。 当机器电源关闭时,存于其中的数据就会丢失。 我们通常购买或升级的内存条就是用作电脑的内存,内存条(SIMM)就是将RAM集成块集中在一起的一小块电路板,它插在计算机中的内存插槽上,以减少RAM集成块占用的空间。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内存条有256M/条、上常见的内存条有256M/条、512M/条、1G/条等。
清理磁盘碎片有什么作用啊?
【什么是磁盘碎片?】[编辑本段]其实磁盘碎片应该称为文件碎片,是因为文件被分散保存到整个磁盘的不同地方,而不是连续地保存在磁盘连续的簇中形成的。 [Blocked Ads]当应用程序所需的物理内存不足时,一般操作系统会在硬盘中产生临时交换文件,用该文件所占用的硬盘空间虚拟成内存。 虚拟内存管理程序会对硬盘频繁读写,产生大量的碎片,这是产生硬盘碎片的主要原因。 其他如IE浏览器浏览信息时生成的临时文件或临时文件目录的设置也会造成系统中形成大量的碎片。 文件碎片一般不会在系统中引起问题,但文件碎片过多会使系统在读文件的时候来回寻找,引起系统性能下降,严重的还要缩短硬盘寿命。 另外,过多的磁盘碎片还有可能导致存储文件的丢失。 【磁盘碎片是怎么产生的?】[编辑本段]又因为在文件操作过程中,WINDOWS系统可能会调用虚拟内存来同步管理程序,这样就会导致各个程序对硬盘频繁读写,从而产生磁盘碎片。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中间的一个扇区内容被删除后,新写入一个较小的文件,这样在这个文件两边就会出现一些空间,这时候再写入一个文件,两段空间的任意一部分都不能容纳该文件,这时候就需要将文件分割成两个部分,碎片再次产生了。 最常见的就是下载电影之类的大文件,这期间大家一半都会处理一下其它事情,而下载下来的电影文件被迫分割成若干个碎片存储于硬盘中。 因此下载是产生碎片的一个重要源头。 还有就是经常删除、添加文件,这时候如果文件空间不够大,就会产生大量的磁盘碎片,随着文件的删改频繁,这种情况会日益严重。 虽然说磁盘碎片对于正常工作影响并不大,但是会显著降低硬盘的运行速度,这主要是硬盘读取文件需要在多个碎片之间跳转,增加了等待盘片旋转到指定扇区的潜伏期和磁头切换磁道所需的寻道时间。 【磁盘读写操作的原理】[编辑本段]知道了磁盘碎片的产生原因之后,我们还有必要了解一下程序运行时磁盘的读写动作。 一般运行一个程序时,磁盘驱动器的磁头所做的工作是先搜索该程序运行必需的文件,然后读取数据,最后做读后处理——将数据传送至磁盘高速缓存(Cache)和内存中。 搜索时间在硬盘性能指标中被称为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单位为毫秒(ms),目前主流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小于9.5ms。 如果能将应用程序的相关文件放在磁盘的连续空间内,磁头搜索的时间将会减少很多。 读取时也是如此,磁盘读取位于磁头下方扇区的数据所需时间仅为将磁头移到另一地点再读取相同数据所需时间的五分之一。 读盘时,系统先检查数据是否在高速缓存中,如果有则直接读取;如果没有则访问磁盘,也就是读盘。 当需要多次读取同一份数据时,Cache的作用很大,但对于第一次读取某个文件,Cache就无能为力了。 于是搜索时间和读取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程序执行的效率。 为何要整理磁盘 Windows系统并不能自动将每个文件按照最大程度减少磁头搜索时间的原则放到磁盘上最合适的位置。 于是Microsoft在Windows中加入了“Disk Defragment”(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并提供了“TaskMonitor”(任务监视器)来跟踪程序启动过程中的磁盘活动,以利于“Disk Defragment”能够更有效地工作。 “TaskMonitor”是随Windows启动而自动运行的(当然要在“启动”中选中“TaskMonitor”)。 当加载某个应用程序时,它通过监视磁盘的访问动作来了解该程序启动时搜索和调用的文件,对所需文件进行定位,并将监视结果储存在“C:\Windows\Applog”隐藏目录中。 这个目录中的大多数文件以“”为扩展名,其中“lg”代表记录文件(Log File),“x”表示盘符,如D盘程序就以“”为扩展名;记录文件的文件名为TaskMonitor所监视的应用程序的文件名,如E盘上的WinZip程序记为“”。 用户进行磁盘碎片整理时,该程序会根据Applog目录中的信息把应用程序的相关文件移动到磁盘上的连续空间内。 TaskMonitor仅在程序加载过程中对文件信息进行搜索,并且根据程序的加载频率调整优化的顺序,也就是说使用次数最多的软件可获得最多的关照。 Applog目录中的文件就记录了应用程序运行的次数。 用户需要将常用软件多次启动,接受TaskMonitor的监视和记录,再使用Disk Defragment进行整理,才能真正实现程序启动速度的提高。 但如果用户中途改变了常用软件,比如以前常用WinZip,现在改用ZipMagic,那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Disk Defragment还是先把与WinZip相关的文件移到连续的空间内,而不是ZipMagic,除非ZipMagic的加载次数超过WinZip。 要解决这个问题,用户可将“”文件删除,记录文件不存在了,Disk Defragment也就不会去优化它了。
发表评论